江雪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eacat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博文

为中国祈福

已有 3542 次阅读 2008-5-13 10:05 |个人分类:一家之言

        从年初的南方大面积冰雪灾害,3月14日的西藏事件,4月28日的山东火车事故,到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重大地震。中国的2008真是不太平。

        周末听两个中学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现在是天灾、人祸在考验每一个中国人!

为温总理感动。那么大年纪,从湖南第一时间匆忙赶赴灾区!

同意王健的观点“我只关心救灾的情况”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008

 

        想起昨晚在家和家人讨论这个事情时,爱人还说“老人都说,鼠年不太平”,我作为科研工作者,当然不能“迷信”于经验。但作为科研人,我们能做什么呢?

        我看完新闻的第一反应就是地震局的人在做什么?虽然地震时间很短,不能象海啸那样有时间来准备,但你们总该为百姓做点事情吧。

范大中:大地震前我们对诸多预兆是否太大意http://news.sina.com.cn/pl/2008-05-13/075015526595.shtml

目前的地震预测能力还不可能每次地震前作出预警,科技还没具有让我们躲过这场灾难的水准。我们毫无防备,天灾突如其来。这不是人为失误。但是,我们可能过份依赖科技了。大地震之前的种种自然界预兆很可能早已在提醒我们,但被我们的掉以轻心所忽视。古老的经验告诉我们,地震前会发生一些前兆,譬如动物反常、地下水异常、天气变化异常等,此类经验已被广泛认可并写入了教科书。那么,当这些大自然奇异现象发生时,从事地震预测的人为何不能提高警惕?

《华西都市报》5月10日报道,四川绵竹市西南镇檀木村出现大规模蟾蜍迁徙,数十万蟾蜍走上马路。绵竹离汶川只有几十公里。绵竹在此次地震中心范围之内。村民表示担扰:“这种现象是不是啥子天灾的预兆哟?”但绵竹市林业局接报赶到现场后却解释说,这是因为蟾蜍繁殖季节,爆发大量幼蟾上岸迁移,与天灾无关,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还会为当地减少蚊虫。村里的老人活这么老都没见过此等现象,但专家却说这是正常现象,证明绵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大自然的警告让这些专家忽略并曲解。这甚至已是一种实质上的误导。

4月26日早上7时,湖北恩施市白果乡下村坝村直径约百米、水深数十米、常年不干的观音塘约8万立方米的蓄水5小时内全部消失,水面突然出现漩涡,并伴有轰鸣声。村民盼专家解谜,至今没有听到任何解释。

  现在已不再需要专家解释了。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或许已替他们作出解释。但如此的解释方式让人欲哭无泪,大自然又一次嘲弄了我们的愚蠢与粗心大意。动物反常、地下水异常这些高度吻合古老地震预测经验的大自然奇异现象发生时,却无一人敢提醒说,这是地震预兆,大家要提高警惕。或许出于安稳人心,或许出于“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或许多年的平安让我们失去应有的防范意识,大自然再三的提醒与警告,我们却彻底地对此失去领会能力,以至毫无防备意识之下遭此特大天灾。这到底是科学的局限,还是我们智慧的悲哀?

 

建水电站破坏地质结构 是诱发地震主要原因?张晓中(重庆特派员)http://www.zaobao.com.sg/zg/zg080513_508.shtml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环境的一种惩罚,长江上游岷江建设多座水电站破坏了地质结构,是诱发这次强烈地震的主要原因。

  中国著名环保人士、地质学家杨勇,昨天下午在接受本报电话专访时发表以上看法。他说,中国环保人士几年来一直向有关当局反应,岷江位于中国地震带上,在岷江上游建设多座水库会对地质结构造成损害,诱发强烈地震。

  他说:“不幸的是,我们预计的事情这么快就发生了。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环境的惩罚。希望我们能够从这次血的教训中猛醒,重新检讨建设大型水电库的做法。”

  他分析说,汶川县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平原的缓冲地带,岷江处于中国龙门断裂带上,这个断裂带是中国强烈地震频发地。“岷江上游建设水库放炮、建设水库,严重破坏了地质结构,这是诱发这次强烈地震的直接原因。”

  他建议当局重新检讨在长江上游建设多座大型水电站的做法。“我们一直在呼吁,遗憾的是当局没有聆听。这些水库看似平静,但是地质风险四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85-25029.html

上一篇:请珍惜我们的宝贵生命
下一篇:希望我们的地震科学家更专业、更先进一些
收藏 IP: .*|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1 1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