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韩春雨的事迹鼓舞青年科研人员

已有 5124 次阅读 2016-5-28 15:16 |个人分类:今日热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许培扬   韩春雨的科研事迹系列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classid=162435&view=me&from=space

    韩春雨老师的科研事迹很受感动、启发和教育。极大地鼓舞我国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对青年科研人员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与其团队研发的基因编辑新技术NgAgo-gDNA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引起轰动。该研究成果真正实现了对基因组的任意位置进行切割,将基因编辑的可能性推入了更广泛的境地。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生物学家饶毅教授评论称:“韩春雨的工作是国际一流的技术推进。”


人们对于韩春雨的“一鸣惊人”充满好奇,甚至惊呼“这是中国‘土博士’放的一颗‘核弹’么?”

指哪打哪精准编辑


韩春雨团队5人发明的新一代“基因剪刀”NgAgo-gDNA,向此前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CRISPR-Cas9被认为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一直以来是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韩春雨团队的发现被看作是“第四代”。

不过,CRISPR-Cas9造价昂贵、精准性不够。让各路研究者看中的是,NgAgo-gDNA具有更大的优势:它规避了原有技术令人头痛的“脱靶效应”。向导设计制作简便的NgAgo-gDNA,几乎可以做到如六脉神剑般“指哪打哪”,能有效针对基因组内的任何位置进行定位并改造,对游离于细胞核内的DNA具有更高的切割效率,让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精准、简单操作”,大幅降低了基因编辑门槛。

《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评论说:“虽然这项新技术还处于初期,但有一些理由让我们相信它与现在普遍使用的CRISPR-Cas9技术相比有多种优势,特别是在更精准的基因编辑方面。”

凌晨还在紧盯实验


2014年2月,韩春雨在《自然》杂志看到一篇关于TtAgo的文章。因为此前一直在观察和考虑这个题目,这次得知了一些研究者的实验接连失败。在下功夫看了很多文章后,他猜测温度可能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敏感因素,他打算采用排除高温菌,只留下常温菌的做法进行试验。

传代细胞六七个小时后,一定得来实验室做转染,繁杂的研究过程,几乎让韩春雨每天都得干到凌晨两三点。不到三个月时间,2014年5月,韩春雨团队就做出了主结果,发现了Ago可以切割基因组。结果出现的那天,整个团队的人员都“特别兴奋”。

然而,没想到的是,比做出实验结果更让人煎熬的是投稿过程。这篇论文被充满期待地传给SCI审稿,9个月后却被退了回来,也未收到任何退稿说明。遭到拒稿后,韩春雨一边和学生继续补充实验,发现了更多关于NgAgo的特性;另一边,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员沈啸建议下,赶紧把论文投给了《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一年后,论文终于在线发表。


小作坊促成大发现


韩春雨一向个性鲜明,2006年进入河北科技大学任教后,从不迎合一项项考核指标,他把别人用来写论文、评职称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幸运的是,河北科技大学为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营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最让韩春雨满意的是,一个副教授能拥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这在全国高校恐怕都不多见”。

中科院院士、北京生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说,韩春雨的这种“小人物”、非主流身份和他所处的不知名学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成了他的成功。NgAgo这种“小作坊”模式,特别适合探索性研究--你不确切知道要做出什么样的研究成果,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做成,这反而更容易激发人的创造力。事实上,绝大部分诺贝尔奖级的工作也都诞生于这样的“小作坊”和单个实验室之中。


团队成员甘打地铺


高峰(韩春雨团队成员)在实验室

理论上,韩春雨每年可以招五六个硕士研究生,但真正能跟他一起专注科研的也只有一两个。此次论文的第一作者高峰就是其一。除了人品好,“不与别人争高低”是韩春雨看中高峰的原因。如今,已经毕业一年的高峰在实验室里隔了个房间,打了两年地铺。他每天睡醒走两步就能到进行实验操作的超净台。


这么多年,家人对韩春雨的支持和理解让他十分感动。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收入、家庭经济状况而分心。他指着身上的衣服说,这都是老婆在网上买的,“她买啥,我就穿啥”。韩家在河北知识分子圈中也小有名气。韩春雨的父亲韩进廉是河北师范大学研究明清小说的文学教授;母亲是医生;哥哥韩田鹿是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春雨从小喜欢捣鼓自行车、拆装钟表,或是在煤矸石里找化石,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后来,他在河北师范大学学习生物学,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踏实勤奋的研究将他一步步引向今天的成就。

此文摘自综合光明日报、新华网。

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64418077&ver=1&signature=R-El2cAqOrJ9kaXXpom-LA-sMnwoOYRbCsDMFDH0QXdeGQf0F-jJcMA-04rXF4cvENEz8aIPUOONQ8Iti9k8yHr71h*eXqD6ugtxIGLVhxzSVm2S-RCIjeGwavwEfBKm-CUDS4SMQhD0PB1e8wlT*OU6CMutE3xbtd6TsT2zghc=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980847.html

上一篇:韩春雨5月27日在北京大学作学术报告:基因编辑的突破
下一篇:韩春雨的科研成果原创性成立,专利申请进行中
收藏 IP: 114.111.167.*| 热度|

5 蔡小宁 吕喆 侯成亚 陈南晖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