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八珍”的哲学

已有 3873 次阅读 2011-1-6 08:43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英国当代哲学史家Anthony Kenny在《牛津西方哲学史》(四卷本;他还主编了一个单卷本的教科书)里,借烹饪来来解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不知这个比喻是不是他发明的——“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质料因是原料,动力因是厨师,形式因菜谱,目的因是客人的需求
 
【古希腊小亚细亚沿海的早期哲学家关心质料因,即世界的构成元素。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使我们知道了元素,也还想知道它们是怎么组织在一起的,所以还应该有动力因,正如烹饪需要火一样。毕达哥拉斯的兄弟们关心原料里的数,他们认为数的关系比质料更重要,数字奏响了天球的乐音。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见他的《形而上学》)。“目的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过程的最终阶段,这样就避免了“万物有灵”。因果律是它的现代形式。】
 
从洋人的烹饪,我想起我们的“八珍”——从《周礼》传下来的。《天官•善夫》说,“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郑玄注:“珍,谓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熬、肝膋(liao(2))。” 八珍的原料似乎并不珍奇,珍奇的是工艺。例如,“淳熬”是将肉酱煎熬,然后加在米饭上浇油。套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八珍是在实践八种“动力因”。
 
对烹饪的讲究,代表了我们对质料和“动力”的追求,也就是对材料和工艺的追求——想想“满汉全席”里的那些名目,就明白了。但我们少有脱离质料的形式,所以有勾股定理却没有几何,有炼丹术却没有化学,有曹冲称象却没有流体力学,有风筝飞却没有空气动力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401496.html

上一篇:别样的读书乐趣
下一篇:从混沌看到什么?
收藏 IP: .*| 热度|

8 武夷山 陈绥阳 吉宗祥 侯成亚 鲍海飞 罗汉江 杨华磊 luxiaobing12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