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分期论治的辨证模式研究

已有 4004 次阅读 2010-3-12 08:06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模式, 分期辨证, 慢性重型肝炎

    目前,各种传染病的辨证模式基本上是采取“分型论治”,我们根据“外感宗六经”的传统观念,结合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3期,即暴发期、平台期、坏证期或恢复期(我们认为现代医学的早、中、晚3期的划分不太合理,尤其不适合中医药治疗)选择400例患者进行证候学调查,并探讨其“分期论治”模式。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05年1月~2009年6月住院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400例进行证候学调查,其中暴发期100例(A组),男性8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3.4±8.5岁;平台期100例(B组),男性8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6.7±7.9岁;坏证期100例(C组),男性9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5.6±11.2岁;恢复期100例(D组),男性8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2.5±8.1岁。

1.2  诊断标准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会西安会议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2](因为原分型参照西医早、中、晚3期,没有包括恢复期患者,而恢复期患者肝郁脾虚型占大多数,我们在原辨证分型基础上增加肝郁脾虚,共7型)。

1.3  排除病例标准  (1)孕妇期妇女;(2)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3)其它肝炎病毒感染者;(4)合并有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心、肾功能障碍及其他重要器官衰竭者。

1.4  临床信息的采集和整理  观察指标有黄疸、腹胀、乏力、腰膝酸软、口干苦、两胁不适、急躁易怒、多梦寐差等71个症状体征(见表1)。在设计调查表的时候,我们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按照相同或近似证素的特征(如五心烦热、盗汗、两目干涩,证素属阴虚,肢体困重、头重、便溏等,证素属湿)进行归类,并统计其频数。

1.5  统计评价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数值变量资料的实验数据以  ±s表示,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 

2.1  症状、体征的表达频数和聚类  见表1。我们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归为六大类:(1)湿热邪毒(含肝胆湿热、脾胃湿热)及其所导致的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包括26个症状、体征;(2)肝络瘀阻,包括14个症状、体征;(3)阳气亏损,包括12个症状、体征;(4)阴血不足,包括7个症状、体征;(5)水湿内停,包括6个症状、体征;(6)神志错乱,包括6个症状、体征。

    表1  40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表达频数及其聚类

症状和体征

频数

症状和体征

频数

症状和体征

频数

(1)肢体困重

138

45.70

头重

236

59.0

发热

138

34.50

胸闷

326

81.50

脘痞

362

90.50

口干苦

312

78.00

皮肤痒

82

20.50

身黄

376

94.00

目黄

381

95.25

尿黄

385

96.25

便秘

159

39.75

便溏

163

40.75

腹泻

83

20.75

恶心呕吐

238

59.50

泛酸

112

28.00

口臭

302

85.50

嗳气

167

41.75

呃逆

68

17.00

两胁不适

281

70.25

急躁易怒

224

56.00

抑郁

295

73.75

脉弦数

256

64.00

舌色红绛

259

64.75

苔黄腻

134

33.50

苔黄

162

40.50

苔白腻

61

15.25

 

 

 

(2)脾大

234

58.50

肝大

162

40.50

面色晦暗

184

46.00

肝缩小

108

27.00

肝掌

62

15.50

蜘蛛痣

58

14.50

腹壁静脉曲张

46

11.50

便血

54

13.50

呕血

36

9.00

齿龈衄

150

37.50

鼻衄

23

5.75

肌衄

28

7.00

舌色瘀斑

76

19.00

舌色紫暗

63

15.75

 

 

 

(3)畏寒肢冷

52

13.00

腰膝酸软

136

34.00

下肢浮肿

156

39.00

夜尿多

176

44.50

神疲乏力

323

80.75

自汗

78

19.50

纳谷不馨

252

63.00

气短

125

31.25

脉沉迟

33

8.25

舌色淡红

32

8.00

舌边有齿痕

132

33.00

舌苔薄白

65

16.25

(4)五心烦热

83

20.75

两目干涩

66

16.50

多梦寐差

263

65.75

盗汗

77

19.25

耳鸣

63

15.75

下肢抽搐

36

9.00

舌瘦小

52

15.50

 

 

 

 

 

 

(5)腹部膨隆

63

15.75

腹胀

254

63.50

腹痛拒按

67

16.75

胸水

13

3.25

尿少

161

40.25

尿闭

28

7.00

(6)精神恍惚

85

21.25

嗜睡

135

33.75

昏迷

68

17.00

生活节律错乱

88

22.00

狂躁

76

19.00

扑翼样震颤

124

31.00

    表1可以看出,表达频数相对较高的症状体征有:尿黄96.25%,目黄95.25%,身黄94.00%,脘痞90.50%,口臭85.50%,神疲乏力80.75%,胸闷80.50%,是各期普遍存在的表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由于我们在收集的时间不同,同一分期的症状体征也会有一些差异,可能在结果分析时会出现一定的偏倚;(2)一些住院患者留住时间较长,我们选择其不同阶段的如暴发期、平台期、坏证期和恢复期的临床表现分别统计,因此实际病人并没有400例,只是400例次而已。但是有些死亡病例可能只收集了平台期和/或坏证期的临床表现,有些痊愈病例可能收集了暴发期、平台期和/或恢复期的临床表现;(3)由于瘀血证候表现形式不一,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病人都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黄疸、脘痞、口臭、神疲乏力、胸闷等临床表现在各期均占绝大多数,它们代表着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主要病机或基本病机。

2.2  证素的观察结果分析  表2可见,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主要证素湿热邪毒、肝络瘀阻、气机逆乱、水气泛滥、正气亏损五个方面。在证素归属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原则:(1)有些症状、体征如身黄、目黄、尿黄等,则同时划分在湿、热不同的证素内;(2)有些症状、体征如腹胀等,则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划分在气郁、气滞、水气等不同的证素内;(3)有些症状、体征如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可由低钠或肝性脑病导致,前者同时划分在水气、失神等不同的证素内,单纯的后者(无腹水患者)则仅归于失神的证素内;(4)有些症状、体征如口干苦等,部分同时划分在湿、热不同的证素内,部分划分阴虚的证素内;(5)狂躁属于实火,在闭证范围内,我们为了精简将其划分在气逆的病机中。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说,临床症状、体征是证素的反应,证素是症状、体征的本质,但是临床上仍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表2  40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证素分析[n(%)]

证素

总例数(n=400)

A组(n=100)

B组(n=100)

C组(n=100)

D组(n=100)

湿热邪毒 

315(78.75)

96(96.0)

89(89.0)

88(88.0)

42(42.0)

湿

339(84.75)

98(98.0)

95(95.0)

92(92.0)

54(54.0)

气机逆乱  气郁

345(86.25)

92(92.0)

97(97.0)

96(96.0)

60(60.0)

气滞

323(80.75)

89(89.0)

93(93.0)

98(98.0)

43(43.0)

气逆

235(58.75)

46(46.0)

82(82.0)

89(89.0)

18(18.0)

肝络瘀阻  血瘀

398(99.5)

100(100.0)

100(100.0)

100(100.0)

98(98.0)

水气泛滥 

168(42.0)

12(12.0)

65(65.0)

86(86.0)

5(5.0)

正气亏损  气虚

360(90.0)

87(87.0)

100(100.0)

100(100.0)

73(73.0)

气脱

74(18.5)

15(15.0)

4(4.0)

42(42.0)

13(13.0)

阳虚

120(30.0)

22(22.0)

12(12.0)

65(65.0)

21(21.0)

亡阳

55(13.75)

0

0

55(55.0)

0

血虚

212(53.0)

12(12.0)

56(56.0)

86(86.0)

58(58.0)

阴虚

250(62.5)

18(18.0)

67(67.0)

89(89.0)

76(66.0)

亡阴

64(14.0)

0

0

64(64.00)

0

失神

87(21.75)

0

2(2.0)

85(85.0)

0

    表2结果表明:血瘀(肝络瘀阻)证素高达98.00%-100%,接下来的是湿热邪毒及其所导致的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占主要地位,再有以气虚(73%-100%)和阴虚(18%-89%)、血虚(12%-86%)等为主的正气亏虚,可见,毒、瘀、虚贯穿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整个过程,是决定本病进展和证候特点的基本证素,即基本病机。进一步分析可见,对于死亡病例暴发期、平台期和坏证期的毒、瘀、虚特别明显,病情逐渐由正邪剧争向邪盛正衰转化;对于存活病例,暴发期、平台期和恢复期的病机转化,则表现出正邪剧争向正胜邪衰的转化。

2.3  证型分布情况  见表3。我们根据199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所制定的6型再增添肝郁脾虚型,初步发现,主要病例集中在热毒壅肝、邪陷正脱、肝郁脾虚三型,代表本病发生发展和转化的基本证候,并呈现出热毒壅肝向邪陷正脱或肝郁脾虚转化的趋势(前者越来越重,后者经过正邪搏斗后病情越来越轻)。而瘀血内阻、阴虚血热、脾肾阳虚等分布较少,可以认为仅仅是兼证而已。

表3  4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证型分布情况[n(%)]

组别

热毒壅肝

瘀血内阻

阴虚血热

脾肾阳虚

痰闭心窍

邪陷正脱

肝郁脾虚

A组

63(15.75)

24(6.00)

12(3.00)

1(0.25)

0

0

0

B组

58(14.50)

25(6.25)

11(2.75)

4(1.00)

2(0.50)

0

0

C组

0

0

8(2.00)

5(1.25)

21(5.25)

66(16.50)

0

D组

0

11(2.75)

7(1.75)

6(1.50)

0

0

76(19.00)

    同样,我们在辨证过程中明显感受到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证情复杂,常常难以取舍。例如我们辨证为热毒壅肝的患者,他们实际上也存在瘀血内阻和/或阴虚血热的表现,而单一的纯粹的证型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于一个患者,根据不同的侧重辨别为不同证型的现实,本身就是辨证分型方案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是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研究的主要障碍。

讨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一直没有统一的辨证论治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虽然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但是重型肝炎只拟出了6 型证名,没有具体的辨证内容),过去以“分型论治”为主[3-10],或分期结合分型[1112],或主证结合分型[13],各家自行取舍。鉴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明确的疾病过程和分期标准,我们根据临床症候学调查结果,提出了暴发期(黄疸迅速上升,肝脏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平台期、坏证期或恢复期的分期论治模式:对于存活患者而言,即暴发期(正邪剧争,湿热雍盛)、平台期(正邪割据,毒燔瘀结)和恢复期(正胜邪衰,气血渐复);对于死亡病例而言,即暴发期、平台期和坏证期(瘀毒两燔,脏气衰竭)。对于坏证期,我们又根据主要并发症的情况,大致区分为:(1)瘀毒移脑,窍闭气脱(肝性脑病);(2)瘀毒移肾,气化失职(肝肾综合征);(3)瘀毒移腹,三焦不利原发性腹膜炎);(4)瘀毒移脉,气血失藏(多脏器、部位出血);(5)瘀毒移肺,呼纳失司(肺肾综合征)。当然,每一时期还存在兼夹证,如痰湿、水饮、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等等。

    以上分期有如下意义:(1)西医的早、中、晚分期只反映了死亡患者的临床经过,没有反映存活患者的临床经过,显然存在严重缺陷;(2)对于存活患者,中医药在暴发期、平台期和恢复期均有所作为,更能够体现中医药的治疗价值和辨证论治特色;(3)符合“简洁性”原则,虽然按照三期论治,但体现了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的逻辑一致性,以及“主方加减”的治疗思路。

    近几年,证素的研究已成为新的热点,有学者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证素进行了研究[14-16],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证素特点,毒、瘀、虚贯穿了本病的整个过程,是决定病情进展和证候特点的基本证素。虽然瘀血证候表现形式不一,但为什么它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呢?最近提出的肝衰竭免疫损伤、缺血缺氧(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血症等三重打击学说,表明炎症反应导致的微血管栓塞、肝血窦结构破坏,可引起明显的肝灌流障碍,并进一步致使肝细胞坏死和凋亡[17]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根据“分型论治”的标准,统计了400例次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证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主要病例集中在热毒壅肝、邪陷正脱、肝郁脾虚三型,而瘀血内阻、阴虚血热、脾肾阳虚等分布较少,可以认为仅仅是兼证而已。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逐渐形成一个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新模式,以取代目前的辨证分型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脏病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2]  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 中医杂志,1992,33(5):397-398

[3]  王立福,李筠,张晓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724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3):46-47

[4] 邱华,毛德文,胡振斌等. 慢性重型肝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18(5):260-262

[5] 胡建华 李秀惠 勾春燕 钱英 张秋云 刘文兰 来要良.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症候学前瞻性调查分析.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8):665-670

[6]  李秀惠,胡建华,勾春燕等.260例乙型重型肝炎症候学前瞻性调查分析.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04):236-238

[7]  张秋云,李秀惠,王融冰等.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及组合规律研究.北京中医药,2008,27(2):87-90.
[8]  张秋云,李秀惠,刘绍能等.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929-930
[9]  张秋云,李秀惠,刘绍能,等,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辨证与舌诊客观化指标的关系探讨.天津中医药,2006,23(5):365-367
[10] 范江勇, 罗欣拉, 张赤志. 119 例慢性重型肝炎中医分型与预后的关系.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9(5)∶33-34
[11] 史永进.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128例. 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杂志,2003,16 (3):284
[12] 谌宁生,孙克伟.试谈重型肝炎辨证论治之经验.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 (3):163-164
[13] 聂广,余绍勇,江福生等. 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初步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3)∶172-176
[14] 刘绍能,陶夏平,王融冰等.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演变规律研究.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2):14-16
[15] 刘绍能,陶夏平,王融冰等.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素研究.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18(6):324-326
[16] 刘绍能.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证治规律探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8):10
[17] 王洪武,宁琴. 乙型肝炎重症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5,32(5):267-268,28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302155.html

上一篇:佛教四大名山游记——五台山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甲型H1N1流感191例临床观察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