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分期待商,立意可取——读杨则民《中医之四期》

已有 2142 次阅读 2023-4-20 16:31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01  杨则民其人

杨则民(1893~1948),浙江近代名医,著名中医理论家,首次提出以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内经》研究,在中医理论上独树一帜,是我国近代中医界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人。

杨则民先生又名寄玄,字潜昌,浙江诸暨人氏,生于 1893 年 8 月,于1948 年6月惨遭国民党杀害,终年 56 岁,解放后定为革命烈士。

杨则民青年时期曾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因从事革命活动曾二次被捕入狱,在狱中即致力于中西医学学习,朝斯夕斯,刻苦专研。出狱后对中医学习尤勤。学识渊博,医理精通,对《内经》《伤寒论》等典籍造诣精深,受到当时医界的重视和瞩目。1928 年执教于浙江中医专门学校,致力于中西医汇通,勇于创新,勤于著述,撰写出大量哲理明通的论著,主要医学论著有《国药今释》《中药方论》《医事类记》《读书小记》《旅桐随记》《医林独见》《古医斟今》《诊余随笔》《医学杂记》《仲景书卮言》等,另有《药物概论》、《方剂学》、《症候学通论》等,凡 30 余册。1986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精选部分遗稿,出版《潜庵医话》。其中最具影响的是“内经之哲学的检讨”,该文1932年发表于《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校友会会刊》,后转载于1935 年《国医公报》第2卷,又连载于1942年《国医砥铨》第 1~12期,1948 年出版的《中国医药论文选》亦将其收录。又以浙江省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名义发表《对于中央国医馆统一病名建议书提出之意见》,批驳废除中医的谬论,维护了中医在医学界的地位。解放后,上海中医学院、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又分别于1962 年、1984 年进行翻印,可见此文影响之大。学成后曾应邀执教于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编写多部中医教材。

杨则民学习过辩证唯物主义,因此他的著作中能体现他的哲学素养,对中医史和中医理论都有深层次的思考。他的学术思想大概以中西汇通为宗,对于方剂、药理、和治病的原理喜欢用西医知识解释,有些能给人以启发,有些则显得生搬硬套。虽然如此,杨则民对中医典籍和古代文人笔记的阅读更是勤恳,《潜厂医话》中摘录了大量古代非中医专著中的中医材料,可见其学识渊博。

02  弘扬《内径》哲学

杨则民认为,理解《内经》的正确途径是研究其理论中包含的思想方法,通过对大量唯物辩证法哲学著作的深入研究,认为研究《内经》不应以机械的科学方法研究与批判,而应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之。

他在“内经之哲学的检讨”中提出,《内经》作者不以分段视人体,不以单体视疾病,而以整个互相联系的观念视病体”。并认识到:“《内经》之最高理论为何?曰辩证法的观察是也。”杨则民认为,《内经》的研究应以辩证法思想为指导,《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中都包含着辩证法思想,认为“《内经》之方法为辩证法……其最高理论为阴阳五行生长收藏与调节,以辩证法叙述之,故欲研究而理解其内含之精义,自以辩证法为最正确之途径”;“现代之辩证法的唯物论,与吾先民之辩证法,非纯相符合也。盖对立、发展、变化、统一联系以及唯物诸义,求之《内经》无不俱有而相同。”这些见解驳斥了当时视《内经》为玄学的“取消派”言论,反映出杨则民以唯物辩证法统筹《内经》理论的研究,从哲学高度说明中医学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在30年代初,这种将唯物辩证法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思想,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03  注重实验医术

但是,杨则民并非一概宣扬哲学可以取代医理,更看重中医的治疗技术。过去,笔者总把杨则民看成是一位著名中医理论家,没想到这一认识乃为业界站队思维者之误导。今读师兄的《肖相如频道》转载的杨则民《中医之四期》(见附录1),再结合董汉良、陈天祥整理的杨则民遗著《潜厂医话》(见附录2),方恍然大悟:杨氏实乃崇科学、尚实验、重医术的临床家。

杨氏何时写出杨氏《中医之四期》,笔者未予考证,推测可能于1932年之后,“国医科学化”的产物。他在《中医之四期》中,把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期)以张仲景为代表人物,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肘后方》为代表著作。其特点为:尚条教而不尚理论,尚治验而不尚说明,尚辨症用药而不尚病理生理,不仅五行运气之说弃而不论,即药理方论,亦置之不谈。

他认为:“此种临床实验医学,固甚朴素,然尊重事实之结果,每与真理相近,故此时代之医学,每可以现代科学,明畅解释而无所滞。”“后世医师之秉承仲景之义者,其书每每可读,如《三因方》、《本事方》、《活人书》,《明理论》,以及元明清三朝之伤寒家,日本之东洞派,丹波派,......皆重证求是,不尚玄论,富有科学精神者也。”

第二阶段(期)以孙思邈为代表人物,以《千金方》《外台秘要》为代表著作,其特点为:广采异国方技,以补固有医界之不足,并继承张仲景的治病条教,诊疗方术。

他认为,“其不尚玄论,轻视运气,更无一不秉承仲景主义者,此时代医学,有吸收而无消化,有混合而无化合,有袭取而无创造,此为外药外医输入时期。”

第三阶段(期)指宋元以后,佛、道、儒融合之士大夫进入医学,以内经为宗旨,以阴阳五行理气为根本,构建医学理论。张元素之《珍珠囊》,李东垣之《用药法象》,寇宗奭之《本草术义》为其代表作,还有李东垣之《脾胃论》,王好古之《医垒元戎》,刘元素之《宣明论方》等,“而司天在泉之说,五行生克之说,五脏苦欲之说,气性色味之说,纷然而起”;“如刘完素之火,李东垣之中气,朱丹溪之痰湿,以及命火肾水......玄妙而不可徵之说,满目皆是。”

他认为,此为由实验医学,转入玄虚医学时期,乃医学黑暗时代。

第四阶段(期)以吴有性之《温疫论》为标志,本临床实验之精神,而阴霾为之一开,继之者有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治急性热病之法大备。而吴坤安之《伤寒指掌》、王孟英之《温热经纬》,将温病、伤寒合而为一。此为后胜于前,为医术进步之证。

但杨氏指出:“盖欲跨越仲景实验医学而上之,非科学不足为进一步之阶梯,此惟现代之生理病理药理诸学,能负光大之责任,而非所语於清代诸师也。”“必须现代医学昌明之后,仲景医学之真价,方能大白,而中医者将混入世界医学中,而无独立之必要矣,故清代为仲景医学之复兴期,为中医存在於世之末期。”

附1:杨则民《中医之四期》

资料来源:肖相如频道 2023-04-20 07:00 发表于上海

吾国医学之发展,可分四期言之。

01

伤寒论金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神农本草肘后方附焉,此时期以仲景为代表人物,以上四书,为代表著作。

其最显之特点,为尚条教而不尚理论,尚治验而不尚说明,尚辨症用药而不尚病理生理,不仅五行运气之说弃而不论,即药理方论,亦置之不谈。

此种临床实验医学,固甚朴素,然尊重事实之结果,每与真理相近,故此时代之医学,每可以现代科学,明畅解释而无所滞。

后世医师之秉承仲景之义者,其书每每可读,如三因方、本事方、活人书,明理论,以及元明清三朝之伤寒家,日本之东洞派,丹波派。

皆重证求是,不尚玄论,富有科学精神者也,此为临床医学创造时代,为第一期。

02

汉武帝后,随国力之扩张,国际交通日辟,远东则日本,西则西域大秦,南则天竺南洋,殊方异物,辐辏而至,胡僧远贾,络绎而来,各种医疗应用之药物与方法,并时而输入焉。

降及隋唐,国力愈强,交通愈繁,异国方技,输入愈多。

隋书经籍志所列输入医书,达数十种之多,唐本草及罗异方药品,几与神农本草,同其数量。

由是而起而集中外医学之大成者,孙思邈之千金方也,王焘之外台秘要,亦属此时期。

以孙思邈为代表人物,以千金方外台秘要为代表著作,其最显之特点,为广采异国方技,以补固有医界之不足,其治病条教,诊疗方术,实皆本之仲景。

其不尚玄论,轻视运气,更无一不秉承仲景主义者,此时代医学,有吸收而无消化,有混合而无化合,有袭取而无创造,此为外药外医输入时期,为第二期。

03

隋唐以后,中国文化,顿起新的变化,佛教大量输入之后,而创造新的禅宗——纯为中国色彩之宗教,僧家长期浸润佛教之后,而产生新的道学——兼有佛教色彩之儒家。

其余如美术、音乐、诗歌、文学,均起新的变化,而发扬广大之,医学由是亦生新的变化,第一期之仲景医学,至此乃大改面目。

盖自外来医学大量输入以来,临床医家已发见固有方技之不足全恃。

於是而倡“古方不宜今病”之说,复当新文化披靡之际,对古代只尚治验,不尚理论之医学,不感满足,思有以说明之。

宋林亿等,校刊素灵,而素灵内容,往往与当时倡行之阴阳五行理气等说相通,士大夫因是而研究素灵者,与日俱多,故素灵注疏至宋方盛,而其时新儒家,往往好读医学也。

且金元胡骑蹂躏,中国北方士大夫,沦陷于坑骑铁蹄之下,耻於屈节,往往好习医以自免,故宋以前之医人世业,多於士大夫。

宋元之后之医人,几为士大夫之专职世业,只求治效,则进而求为理论上之努力焉,积取诸因,医家顿变面目。

故此时期之医学,其最显之特点有此:曰医学理论之建立;曰医学技术之分科。

前乎此者,有方书而无方论、有医术而无医理,有药效而无药理,宋元以后,始以内经为宗旨,以五行理气为理论之根本。

故前此言药,只述药物作用及治效而已,至此而气性色味,纷纷而加入之。

张元素之珍珠囊,李东垣之用药法象,寇宗奭之本草术义,其代表也。

前世言方,只对症发药而已,至此乃有方论。

李东垣之脾胃论,王好古之医垒,元代刘元素之宣明论,皆方论之代表作。

大抵配合五行五脏五味诸说而言之(吴昆医方考医宗金鉴之名医方论,则翔实可信,无上举诸书之虚玄)。

前世言医只尚分六经,别症候而已,至此而司天在泉之说,五行生克之说,五脏苦欲之说,纷然而起。

如刘完素之火,李东垣之中气,朱丹溪之痰湿,以及命火肾水......

玄妙而不可徵之说,满目皆是。此其一也。

又第一第二时期之医学,大抵合各科而治之,至唐乃分科,宋分十三科。

盖外来医学输入既多,可以分科独立也,其分科独立之著作,唐宋以后,几如雨后春笋,不胜殚述,此其二也。

此为有实验医学,转入玄虚医学时期,为医学黑暗时代,为仲景医学之终绝,为医学之第三期。

04

金元诸子以后,医学界沉溺於阴阳五行之中,不能自拔者,凡三四百年。

及吴有性之温疫论出,而阴霾为之一开,吴氏本临床实验之精神,倡为攻击疗法,继之者有叶天士、吴鞠通,废吴氏之膜原说,而主三焦说,治急性热病之法大备矣!

然仲景伤寒论,亦主治急性热病者也,叶吴弃而不顾,谬谓温病伤寒,病异法殊。

温病三焦,伤寒六经,至之《伤寒指掌》、王孟英之《温热经纬》出,合温病伤寒而一之。

不知急性热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原无一定,非古代无温病,而今时无伤寒也,急性热病之喉口分泌缺乏者,自宜银翘桑菊之属,仲景麻桂自不宜用,试仲景生于今日,亦当首肯。

此为后胜于前,为医术进步之证。

其急性热病之体温亡失,全身衰弱者,自宜理中四逆之属,岂有既名温病,即不使用参附之理;且叶吴之养阴生津诸剂,皆仲景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之所而出,非特创也。

仲景医学,得此叶吴之说而补充之,内容为之充实,壁垒为之崭新,此为仲景医学之复兴一也。

清代诸书,研究伤寒金匮,均极努力,或考据版本,校正遗误,或分类纂辑,别创新义。

或依据古训,疏注本义,如大椿、尤怡、魏荔彤诸师,及日本人吉益为则,丹波父子,皆于伤寒金匮之真义,多所发明,此仲景医学复兴二也。

以伤寒方治杂病,为清代之一特色,如泻心汤之治胃病、桂枝汤之治盗汗、小柴胡之调经、麻黄汤之治喘肿,乌梅丸之治肝病……固不胜举。

即以仲景方加减而成者,如吴鞠通之三甲复脉汤,即炙甘草汤之加减,清营生津诸剂,即竹叶石膏汤之加减,至如日人东洞,使用仲景方治前病,其巧合,尤出意表,此为仲景医学复兴三也。

仲景使方一药一证,唐宋诸师一病一方,清代则尚作用相同之品而协同用之,仲景之方,简而有效,唐宋之方,多而寡效,清代之方,合而有力。

以药物学言之,仲景方有瞑眩作用,唐宋方有拮抗作用,清代方(即叶吴方)次之,唐宋方为下。

故仲景百十三方,可治百病,清代温热家使用,不过四五十方,若唐之千金外台,宋之圣济总录,明之普济方,诚无乱不可寓目矣。此亦仲景医学精神之复兴之四也。

清代诸师,尚作用相同之药而合力用之,因而对各个药物之专性,不甚分析,此不及仲景者也。

於引经报使之说则弃之,於五脏苦欲之说则信之,於司天在泉之说则弃之,於六经三焦之说则信之,其未能卓然自立。

以辉煌挥皇仲景医学者,此科学未明时代限之也。

盖欲跨越仲景实验医学而上之,非科学不足为进一步之阶梯,此惟现代之生理病理药理诸学,能负光大之责任,而非所语於清代诸师也。

必须现代医学昌明之后,仲景医学之真价,方能大白,而中医者将混入世界医学中,而无独立之必要矣,故清代为仲景医学之复兴期,为中医存在於世之末期。

附2:《潜厂医话》目录

一、说理

(一)学识与经验

(二)医字释义

(三)医理之不可知者

(四)中医之真的价值

(五)医生之别称

(六)病名一得

(七)疾、病、恙

(八)无恙

(九)医术之特遇

(十)医书难著

(十一)曲园论医

(十二)苏子瞻论医

(十三)医和非妄人

(十四)欧希范五脏图

(十五)论对立的统一

(十六)阴阳寒热虚实辨

(十七)阴阳不交

(十八)心肾不交

(十九)肝为刚脏济之以柔说

(二十)论气有余便是火

(二十一)脉诊篇

(二十二)脉证之真诠

(二十三)临床箴言

(二十四)医学与各科之关系

(二十五)外科内科之关系

(二十六)读《伤寒论》

(二十七)读《温病条辨》

(二十八)疾病演进史之观察

(二十九)治疗演进史之考察

(三十)中医之四期

(三十一)百病生于痰说之由来

(三十二)一病一方与一方万病之评议

(三十三)任医之道

二、论病

(一)病因篇

(二)辨证与识病

(三)绝病与绝症

(四)中医何时方识痘疮

(五)皇甫谧之病足痿

(六)强烈情绪对身体之影响

(七)细菌与湿

(八)奇疾二则

(九)中国之大疫

(十)中国之黑死病

(十一)论恶性疟疾

(十二)再论恶性疟疾

(十三)论急慢性肾炎

(十四)神经质或腺病质之妇女

(十五)甲状腺肿大

(十六)糖尿病认识之发展

(十七)糖尿病之医治

(十八)青腿牙疳与坏血病

(十九)论头痛

(二十)支气管炎之变症

(二十一)感冒篇

(二十二)胃痛篇

(二十三)风痹篇

(二十四)历节病

(二十五)脚气

(二十六)气胀——臌胀症

(二十七)水胀——鼓胀症

(二十八)水肿通论(水肿症发生之病理及其疗法)

(二十九)水肿各论

(三十)治疗中风纲要

(三十一)治疗虚劳纲要

(三十二)治疗咳嗽大纲(限于伤风、风热、风温之咳嗽)

(三十三)血病篇

(三十四)百合病

(三十五)奔豚症

(三十六)论痧

(三十七)羊毛瘟

(三十八)职业病

(三十九)乳儿继病

(四十)药误之病

三、议法

(一)治法篇

(二)治疗篇

(三)外治篇

(四)异治篇

(五)痼毒治法

(六)不药为中医

(七)妇人病治疗之原则

(八)民间疗法三种

(九)朱子言灸丹田

(十)魏武之头痛自疗法

(十一)乞医治病之例

(十二)咽津叩齿之卫生法

(十三)精神疗法

(十四)论王孟英疗法

(十五)论魏玉璜疗法

四、阐方

(一)方剂学

(二)古方与今方

(三)论健胃药

(四)论刺激剂

(五)论下剂

(六)应下剂

(七)论收敛剂

(八)论驱虫剂

(九)论芳香剂

(十)论糖质剂

(十一)论苦味剂

(十二)论酸味剂

(十三)论皂素剂

(十四)论催眠剂

(十五)论昆虫剂

(十六)石膏剂

(十七)糖尿病治剂

(十八)寒石散

(十九)寒石散之治效

(二十)愈疟方

(二十一)十枣汤

(二十二)传方数则

(二十三)萃仙丸

(二十四)汉方简遗方

五、述药

(一)历代木草之扩展

(二)药理篇

(三)一味

(四)汉地方官贡药之故事

(五)药物成份之不足深信

(六)误鸡舌香为毒药之笑谈

(七)朱晦菴记生附子中毒状

(八)杨天惠附子记

(九)柳子厚论石钟乳

(十)药效之推广应用

(十一)药量之标准

(十二)论酒与药

(十三)论水与温汤

(十四)论胶浆质药物

(十五)国药含有膺硷类及皂素类者

(十六)小麦之医治作用

(十七)论远志

(十八)论蟾蜍

(十九)鸭跖肯

(二十)芫花商陆巴豆

(二十一)防己之作用

(二十二)益母草与红花

(二十三)麦角与硫黄

(二十四)苦胆

(二十五)木鳖子

(二十六)超过爱美丁之治痢药

(二十七)百部之作用

(二十八)论松脂

(二十九)斑蝥之特殊治疗——壮阳与破淋

(三十)连钱草

(三十一)曼陀罗花及闹洋花

(三十二)收敛剂——棉子

(三十三)戎盐

(三十四)石膏西瓜退热之伟效

(三十五)紫菀之通便作用

(三十六)蚯蚓解热之作用

(三十七)麝香之强心作用

(三十八)酸味药之作用

(三十九)论密陀僧

(四十)代赭石

(四十一)金鸡勒之历史

六、杂论

(一)死与生

(二)寤生

(三)吕海痛骂庸医

(四)司马光言医官劄子

(五)元·许衡之医学研究

(六)费密之医学著作

(七)橘黄

(八)虞惊引疾表

(九)简文帝之劝医文

(十)医典之佚文

(十一)蒜发之宣发

(十二)服食养生与魏武帝之影响

(十三)李渔之养生谈

(十四)桓谭论养性无益

(十五)蔬食主义

(一六)傅青主

(十七)朱丹溪与葛可久

(十八)朱晦菴论避疫

(十九)彩线避疫之俗

(二十)清初之防疫法

(二十一)医界中之逸品——庞安时(字安常

(二十二)医自备药

(二十三)沈存中之药谈

(二十四)杭世骏论脉分左右之谬

(二十五)朱子论事亲学医

(二十六)石介之选医诗

(二十七)苏子瞻之眼医诗

(二十八)眼科来自异域

(二十九)医药未分业前之现象

(三十)北魏之医药社会政策

(三一)宋元之医学国家管理制度

(三十二)吾国医院之雏形

(三十三)汉晋权量差别

(三十四)药杀狱囚之惨

(三十五)瞑眩即药物副作用之意

(三十六)唐代医生兼营化妆品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84991.html

上一篇:[转载]陈文君:肿瘤患者,您是否采取了恰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一篇:老海镜下的春色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2 郑永军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