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西医理论能够指导肝病辨证论治吗?前景如何?

已有 1438 次阅读 2022-10-25 21:31 |个人分类:肝病手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肝病辨证论治的新形势

什么是辨证论治?

在中医学中,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辨证就是认证识证的过程,即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可见,辨证论治的出发点是“证”(即“证候”)。什么是“证”?目前比较共识的定义是: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高度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定义是现代中医的认识。

辨证论治能够与时俱进吗?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辨证论治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因为,疾病的资料收集是否需要更加全面、准确(不仅仅依赖于“四诊”)?病因是否需要尽可能明确?病变部位是否需要进一步精准?疾病性质是否需要与时代进步紧密结合?邪正关系是否需要进一步具体和客观?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医学。

因此,作为一种高度概括的临床医学原则,辨证论治不仅能够容纳气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六淫、七情等无法定量研究的经验医学关于疾病性质的描述,也能够容纳现代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实证科学关于疾病性质的定量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纳入中医四诊所获得的表象症状体征,也可以纳入现代诊断技术所能够检测到的疾病信息资料;不仅是古代医学的诊疗法则,也是能够与现代循证医学、个体化医学、精准医学互相融合、等量齐观的临床医学理念。

肝病辨证论治的新挑战

疾病范围的确切性

在脏象肝病的学术体系中,《中医内科学》的肝系疾病最初包括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颤证等,后来则采用现代肝脏病的理念,包括黄疸胁痛胆胀鼓胀等。前者的疾病范围主要体现在神经精神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但与心系、脾胃系、肺系、肾系等其他疾病纠葛不清;后者又似乎不能囊括全部肝胆系疾病。

因此,现代肝病诊疗常常采用西医的疾病分类体系,即现代肝病学包括感染性肝病、代谢紊乱引起的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先天性或遗传性肝病、肝硬化、肝脏占位性疾病等,可以Cressner Olav A等在肝纤维化发生机理的插图来说明这个问题(图1)。

1.png

图1 现代肝脏病学的临床体系(插图来自Cressner Olav A,et al. Comparative Hepatology,2007,6:7)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与西医临床体系接轨,我们不可能将高血压、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变的“肝病”,以及精神神经病变的“肝病”,混合在一个科室诊疗。

病因学的客观化

人类对疾病原因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客观真实的历程。例如对肝炎病毒的认识,人们发现乙肝病毒才半个世纪,就能够采用预防和治疗手段控制疾病(2030年),并可能进一步消灭这种疾病;发现丙肝病毒30余年,就能够彻底治愈。二者均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是现代医学的巨大进步。因此,辨证论治体系没必要拒绝现代病原学成果,桎梏于“六淫学说”。

病理学的可操作性

以肝病最常见的证候“肝郁脾虚”为例,指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表现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等为主症的证候。所谓“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是一种什么样的病理状态?就病位而言,这里的“肝”、“脾”并非实体,“疏泄”和“健运”无法进行观察和测量,没法走上实证之路。仅仅根据一组症状体征进行人为猜想,既不严谨也不客观。为什么证候的客观化、客观化研究陷于泥泞?因为缺乏实证基础。

“瘀阻肝络”“肝胆湿热”也是这样,“瘀”和“湿热”无形可见,无物可查,“肝络”“肝胆”似实而虚,岂能与一组症状特征划等号?岂不与“循环论证”(多循环定义)无异?以现代肝脏病学为例,具备实证基础的“炎症”普遍存在,无论何种炎症,总是与相应病因、相应部位的组织学改变、病理生理学变化息息相关;症状体征的出现,是具体的组织学、生理学改变的结果。

药理学的现代化

“中药的应用离不开中医药理论”,这是“中药”的定义为业内设置的围墙,但业内又常常不自觉地突破着这道围墙。

什么是中药?即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所谓传统医药理论,一是性味归经的药性学说,如《内经》《神农本草经》中的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之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说;二是“君臣佐使”的遣药组方学说;三是与中医病理学说相关的治法,如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解毒散结等。

显而易见,传统医药理论不能真实地解释药物的客观效应,并无法进行定量研究。从本体讲,中药就是天然药物,为什么要服从于一种不可检验的理论规定?如果屠呦呦、张亭栋一味局限于中药的定义,会有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成功吗?看起来,这种规定似乎说出了“中药”概念的内涵,实际上却以一种保守的理念来扼杀学术进步。自从陈克恢创建“中药药理学”学科100年以来,业内专家并没有停止实证研究的步伐,随后的“复方药理学”虽然没有取得划时代成果,但用一种新的话语体系来“说清楚中医药疗效”,是“中药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研究路径。

肝病辨证论治的新模式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教授提出了一个以“范式”理论为中心的动态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他认为,科学研究必须不断地揭示意料之外的新现象,当发现原有范式解决不了学科难题时,反常事件就会日益增多,从而陷入危机之中。危机的标志是旧范式发生各种变形,出现许多相互冲突的现象,此时就意味着科学革命的时机到来了,“一套较陈旧的规范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规范所代替。”科学革命时期,科学家在不同的世界里工作,直到教科书重写。

“证”的阶段性特征

回到“证”的定义——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高度概括。那么,证候概念的起点是“阶段性”特征,即处于某种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反映。

自从“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模式确定以来,现代肝脏病学的临床分类体系已经为中西医结合肝病从业者所遵从。但是,由姜春华教授和沈自尹院士所创立的“分型辨证”模式,却受到了极大地挑战。笔者在多篇文章中专门论述过这一模式的内在缺陷,并大力推荐“分期辨证”取代“分型辨证”,就是疾病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由于其具备严格的时间性界限,与各证型之间亦此亦彼、互相包含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也克服了分型辨证处于客观化、规范化研究困境的尴尬情势。因此,分期辨证将是辨证论治临床模式的一个新特征。

“证”的本质性特征

分型辨证为什么遭遇陷阱?一是规范化障碍,为什么一种疾病可以划分为三型、五型、十型甚至几十型,因为各型之间缺乏明确界限,而且相互包含,难以分割;二是客观化障碍,由于概念和理论解释来自于联想和虚构,缺乏可观察、可测量、可检验的基础,其学说停留在无法验证的前科学阶段,能够精确地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吗?

另一方面,现代病理生理学的基础来自于病理解剖学,能够准确地揭示疾病表象与生理学与组织学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证”的阶段性特征,采取“拿来主义”阐明疾病某一阶段、某一环节的病理生理学本质,一方面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则有效地避开了证本质研究的规范化、客观化陷阱。

就肝病药理学而言,单味中药、成分中药和复方中药已经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中药药理学和复方药理学),探讨了中药及复方的抗炎护肝作用、抗肝纤维化作用、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利胆退黄作用等,以便实现从大体病理学、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到分子病理学等多层次研究。

“证”的应用价值特征

当代肝病学,处在两种医学范式碰撞、冲突和融合的阵痛期,肝病医生既有左右逢源的机会,又有取舍不定的焦虑,且在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双重标志中徘徊。目前,判断医学理论及临床模式的优劣,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诊疗进步是否获得加速度效应?

当前,“学经典、用经典”的热潮正在中医界风起云涌,似乎现代中医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向古人看齐。笔者不认同这种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式,认为临床疗效的进步取决于客观真实的理论指导,以及在此前提下临床问题的提出和求解。

20世纪60年代的肝病治疗,很重要的目标是恢复肝功能。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从肝功能不全到肝功能衰竭是肝病临床的重大问题。现在可以看出,抗炎作用较好的甘草酸制剂,降酶作用较好的五味子制剂(联苯双酯、双环醇),保护肝细胞膜的水飞蓟制剂,改善肝脏微循环的丹参制剂,利胆退黄作用较好的茵陈蒿、赤芍制剂等,都来自于中草药,并展现出一定的临床价值。

以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为例,我们将其划分为坏死期、平台期、终末期和恢复期(图2)。在临床上,坏死期是HBV-ACLF发生发展、预后演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干预时期。其基本病理生理学改变是过度炎症反应(或称“细胞因子风暴),有效控制细胞因子风暴是改变预后的关键环节。受“早用清热解毒、早用凉血活血、早用通腑攻下”的“截断扭转法”启示,我院采取“赤芍承气汤”治疗此期患者,取得一定疗效。而且,HBV-ACLF可以病情严重程度与机体免疫状态标示两条曲线(图2),坏死前期以过度炎症反应为特征,中西医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炎症反应,减少HBV-ACLF的发生率及其危重程度。平台期则以继发的免疫低下、器官功能紊乱为特征,此时诊疗重点是预防和控制感染,采用益气温阳中药配合免疫增强剂、抗感染药物以增强干预效应。可见,现代肝脏病理论可以更好地提炼临床问题,揭示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层次的病理生理学本质,从而更好地采取针对性策略开展个体化诊疗,以实现辨证论治的最终目标。

1.png

图2  HBV相关慢加急肝衰竭病情严重程度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60931.html

上一篇:[转载]肠道免疫细胞需要“糖”来激活抗感染反应
下一篇:[转载]饶毅:不要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无限的无益的营养保健品中去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2 郑永军 李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