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苌光锤,李福华:学术共同体的概念及其特征辨析

已有 4441 次阅读 2021-8-20 09:02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摘要:学术共同体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但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很多学者常常把科学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二者相等同,混淆了概念,造成了学术共同体内涵的缩小化趋势。本文主要从学术共同体的概念以及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学术共同体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学术共同体”这一学术用语在时下的媒体界、教育界等很多领域被广泛的使用,虽然使用频率比较高,但它却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此外,在很多时候常常把“学术共同体”认为就是“科学共同体”,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在某些领域中可以把“学术共同体”看作是“科学共同体”,但有些地方两者是不能等同起来的。“学术共同体”与“科学共同体”二者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学术共同体”的内涵要远大于“科学共同体”的内涵。正是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学术共同体的概念及其特征等方面进行简单解读,以期廓清对人们对于学术共同体的一些认识误区。

一、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的界定

1 什么是共同体

共同体在有些译著里被译成“团体”、“社群”等。德国学者斐迪南・滕尼斯最初提出“共同体(community)”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共同体的认识的表述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滕尼斯认为,共同体就是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习惯等,以及基于血缘、地缘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在个别场合、平均状况下或者在纯粹模式里,如果而且只要社会行为取向的基础是参与者主观感受到的情感或者传统的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的感觉,这时的社会关系,就应当称作为‘共同体’。英国现代思想家鲍曼认为,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有形的共同体,也有无形的共同体。我国社会学学者吴文藻先生直接把“共同体”解释为“自然社会”,而把“社会”解释为“人为社会”。自然社会以感情、血缘等为纽带,而人为社会则以利益和契约关系为纽带。

虽然不同学者对共同体概念的表述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总的说来,其所描述的共同体的内涵与实质是相同的。共同体其实就是一种真正的共同生活,一种归属精神,一种可以信赖的权威结构,一种来自大家的互惠互利的意识,一种作为共有、共享的精神指引。

2 什么是学术共同体

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概念来源于西方,指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学术活动主要从事的工作是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往往特别指知识的生产。而学术共同体这一概念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布朗依提出来的,但它的实际存在形式很久远,追溯历史,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古希腊雅典学派和中国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都较为典型。他们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学术共同体的雏形。为此,笔者列出了部分学者对学术共同体的认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布朗在一篇题为《科学的自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学术共同体”这个概念。他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以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这样的一个群体就称之为学术共同体。而库恩认为,学术共同体是由一些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组成,他们由他们所受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在一起。他们自认为也被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标,也包括培养自己的接班人。韩启德认为:所谓的学术共同体就是指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学术的发展,由此而形成的群体“]。马骁认为:由遵循同一范式的学术人所组成的科学研究群体,在这种范式的约束和自我认同下,其成员掌握大体相同的文献和接受大体相同的理论,并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念和目标。

笔者认为,学术共同体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

学术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一是,有学术共同体的主体。学术共同体的主体一般是由许多有着共同追求、遵循同一范式的、有着很强的专业取向人所组成的团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队伍。学术共同体中的成员一般是在相关领域已取得了一定成就或已接受过良好专业训练并有一定科研基础的专业人员。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的独立研究活动已经无法适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所以很多人往往选择加入相关的学术共同体。而且一般来说,一个学术共同体里往往存在着“旗帜”性人物,从而起到领军的作用。

二是,有一个主体赖以从事活动的领域。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其主体所从事研究的领域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的研究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如物理学共同体、化学共同体、动物学共同体等等。一个发展成熟的学术共同体,往往有成熟的思想理论和学术阵地,如有出版的报纸、期刊等。

三是,有共同奋斗的目标。学术共同体内部成员是由一些学有所长的专家组成,这些成员通常受到大致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探索共同的目标。

四是,有相应的内在制度。学术共同体要有以学术为中心的制度安排,建立一些规则,这些规则是促进其成员间信任和自由的规则,更是学术共同体赖以构建良好秩序、提高决策能力、完善规范的基础。如果缺少共同体普遍认同的这种基础,那么其开展真正的学术活动也就举步维艰。所以说,要维系任何一个组织的正常运作,离不开相应的制度,要让一个组织的运作富有效率和成效,必须有好的制度安排,内部人员必须有共同遵从的理论主张和行为规范,如奖惩机制等。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术共同体也不例外,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五是,成员相互间具有心理上的联系,狭义地理解为归属感。学术共同体应当能够让一个热心科学研究,或者热心追寻真理的人感受到他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每天为了学术之外的事情纠缠不休。如果整天疲于生活、学术和人际关系的周旋,那么这一共同体必然毫无生机,更不用说能潜心于真理、致力于科研了。相反,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其成员彼此间是存在交流、合作和依赖的关系,通过参与学术共同体的活动,能得到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的。

4 学术共同体的活动形式

(1)学术讨论会。一般会有一个要讨论的主题,比较正规的讨论会,还会有一个主持人和报告人,报告过程中可以提问,谈感想,更注重讨论。讨论的内容并非成熟之后才拿到课堂上,可以是尚未清晰的问题进行明确。这样利用“头脑风暴”法,使报告人在讨论中拓展思路,加强认识。

(2)专题讨论会。从组织形式上看,专题讨论会,虽然名为专题,但数目可以包含几个,就像一个车间同时可以生产几个产品一样。组织者要提前一段时间向相关人员发通知,邀请一些名家主持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要进行一天或几天的讨论,非常接近国内的学术研讨会,相当于国外的学术年会;从内容上看,也要比学术讨论会正式。通过精心准备,认真讨论,其成果往往结集出版。

(3)研究项目。项目在学术共同体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项目汇聚研究人员。学术共同体需要领军人物,当然也需要成“军”之兵,兵汇聚在一起要有事可做,项目是可为之“事”。二是,通过项目解决学术活动经费。经费为学术活动提供基础保障。

二、学术共同体的特征

1 内聚性

一个学术共同体内部往往有一个以权威的学术带头人为组织的“核”,而把众多有才华的学者或专家吸引到自己的身边。这就好比中国古时候打仗一样,需要一个“帅”,带领众多的“兵”,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而学术共同体里的这个学术带头人,这个“核”他就是一个领军人物,带领着研究人员追寻着某种目标或理念。学术共同体越成熟,其内聚性也越强,吸引力也越大。

2 封闭性

这里的封闭性是相对于开放性而言的,封闭性一般用于无联系的、性质截然不同的和数量较少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封闭性一般本身是齐全的,因而所需指导比开放性的问题要少。同时,学术共同体它不是一般的社会团体或组织,有其高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因此,在本质上被要求同外行和日常生活的要求要绝缘。

3 排他性

也称独占性或专有性。学术共同体里的内部成员有对其知识或智力成果享有独占或专有的权利,非此学术共同体的内部成员是被排斥在服务的利益之外的,只有该学术共同体的内部成员才能享用此服务所带来的意义。故此,不同的学术共同体之间是相互竞争的,排斥异己思想的。不过这种在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很容易形成门户之见,从而也会削弱学术共同体自身的生命力,这是排他性所带来的消极一面。

4 自主性

这里所说的自主性是与政治和商业的“他治”相对的“学术自主性”。想要造就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存在,就必须具有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自由。有意识的和理性的学术共同体可以自由的行使自己的偏好,研究自己的命题领域,这也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作为主体独立存在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术是一个自主的王国,学术共同体为学术自由营造了“学有专长,意有专趣”的氛围。

5 国际性

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术共同体之间不得不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布鲁塞尔学派、现代的哥本哈根学派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当然,知识是不分国界的,学术知识的可共享性,已成为学术共同体国际化的重要依据。

论文来源:《煤炭高等教育》煤炭高等教育. 2010,28(05):36-3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00548.html

上一篇:[转载]田松: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
下一篇:[转载]刘道玉:大学是“学术共同体”
收藏 IP: 120.229.9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