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林定夷: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四)

已有 4863 次阅读 2019-1-23 18:16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科学, 非科学, 界限问题 |文章来源:转载

四、划界问题之我见

(一)划界问题不可消逝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某些哲学家努力想模糊科学与形而上学(甚至神学)的界限。甚至象蒯因这样的分析哲学家也参与进来力图模糊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在他的著名的论文《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中,他从整体主义的前提出发,模糊科学的可检验性特点,竟然认为:“就认识论的立足点而言,物理对象和诸神只是程度上而非种类上的不同。这两种东西只是作为文化设定物(cultural posits)进入我们的概念的,物理对象的神话所以在认识论上优于大多数其他的神话,原因就在于:它作为把一个易处理的结构嵌入经验之流的手段,已证明是比其他神话更有效的”2罢了。至于历史主义学派的哲学家中,则有相当多的人企图混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费亚阿本德强调科学与神学、巫术并无实质性的区别。连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L.劳丹也想模糊这条界限。L.劳丹写过一篇著名的论文,其题目就是《划界问题的消逝》。

但“划界问题”是不可能消逝的。因为甚至连费亚阿本德和劳丹也在不断地提到“科学”与“形而上学”这两个不同的词,并且实际上把两者看作是不同的东西。既然是不同的东西,它们之间就有界限,即使这条界限不是一条清晰的线,也会存在一条具有过渡区域的带。我们今天区分不出这条带或界限,并不等于不存在这样的界限或“带”。

所以,尽管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有许多哲学家企图模糊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但还是有许多科学哲学家致力于要划清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找不到单一指标的界限,就试图找到多元指标的界限。例如。著名的科学哲学家马里奥•邦格和萨伽德就分别提出过不同的多元主义划界理论。萨伽德所提出的多元划界标准可简要地列表如下;

科学非科学

A、使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 A' 使用相似性或比拟的思维方式

B 追求经验确证与否证B' 忽视经验因素(不追求检验)

C、研究者关心理论的竞争与评价C' 研究者不关心竞争理论

D、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D' 非简单的理论;许多特设性假说

E、随时间进步E' 在文本和应用中停滞不前、保守

但这些界线似乎仍然存在问题。例如。文学、艺术作为非科学的形式,说它们不关心竞争理论和保守似乎不妥。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主要区别

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理论”,与数学和逻辑理论以及形而上学理论,它们的命题的性质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一般地说来,任何“理论”,都应当是一个有结构的命题系统,而不是许多互不相关的命题的杂乱堆积。严格地说来,能够称得上理论的,还应当是一个演绎陈述的等级系统;它的各个命题或陈述之间有着某种特殊的演绎结构使之相关起来。原则上,科学理论和数学理论、逻辑理论,甚至形而上学理论都能具有某种演绎的形式或结构。但是,由于它们的命题的性质不同,因而它们在是否接受经验检验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根本性质的差别。

数学和逻辑学的理论通常都具有公理系统的形式。我们先验地构建一个公理系统,只要求这些公理之间满足不矛盾性(即相容性)和独立性这两个要求,而并不关心这些公理是否是自然界的真实写照。然后,在这些公理和相关定义的基础上推演出次一级又次一级的定理,由此建立起一个演绎陈述的等级系统。所以,数学和逻辑中的命题都是分析命题,分析命题并不对自然界作出断言,因而不具有经验内容,不提供自然信息。原则上,数学和逻辑学理论都是一些重言系统,数学定理和逻辑定理都是一些重言式。一个数学或逻辑命题之所以是真的,仅仅是表明它与由之导出的那个公理系统相一致或符合,而并不对我们的经验世界作出陈述。原则上,它们适用于一切可能世界,仅仅因为我们的现实世界也是一种可能世界,所以它们对于我们研究现实世界是有用的。假定我们的现实世界是一个万有引力的世界,数学和逻辑对它们是有用的,但是,假定另有一个万有斥力的世界,无疑,数学和逻辑对它们同样是有用的。由于数学和逻辑的这种性质,因此,我们可以说,“三角形三内角之和是180度”是真的,但这仅仅是对于欧几里得几何是真的,因为它与欧几里得几何公理系统相一致;我们也可以说,“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小于180度”是真的,但这仅仅是对于罗巴切夫斯基几何是真的,因为它与罗氏几何公理系统相一致;此外,我们还可以说“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大于180度”是真的,但这仅仅是对于黎曼几何是真的,因为它与黎曼几何的公理系统相一致。数学和逻辑定理的真决不依靠经验的检验;相反,经验的检验对于它们是无效的。我们决不可能通过千百万次地测量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个欧氏几何的定理;相反,如果在我们的经验测量中表明,在我们所测定的某些“三角形”中其三内角之和不等于180度,我们也决不可能依据它们来“证伪”该欧氏几何定理。在此情况下,我们毋宁指责说,你所测量的那些“三角形”并不是真正的标准的三角形,或者指责你的测量有误,或者指责你引进了纯数学以外的物理假定等等。但是,科学理论或科学命题的检验与上述数学或逻辑命题的检验却有着原则上的不同。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或科学命题是要对现实世界作出陈述,因而具有经验的内容。就像我们前面所举的伽利略落体定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那样。所以,科学理论或科学命题的真假,不能仅仅由逻辑分析来解决,而必须由经验来检验。一种科学理论,尽管可以构建为某种演绎陈述的等级系统,但是,科学中的任何命题并不能因为它与由之导出的公理(科学理论的基本定律)相一致而成为真的,相反,如果这个导出命题与经验不一致或相悖,就将不但危及这个导出命题本身,而且还将危及由之导出的那些前提。科学理论和科学命题的真假是要由经验来判决的。与科学理论不同,形而上学理论虽然表面上也像是要对现实世界作出陈述,因而形而上学“命题”也像是具有经验内容的综合命题,但实际上它既不是像数学或逻辑命题那样的重言式,可以通过逻辑的分析而判定其真假,也不像科学命题(综合命题)那样可以接受经验的检验。原则上,形而上学命题都是一些无真假可言的(既不真,亦不假的)“伪命题”。它仅仅在表面上像是对世界作出了陈述,实际上它不具有经验内容,不曾告诉我们任何自然信息。作为形而上学的一个实例,我们可以拿黑格尔式的辩证法中的某些“命题”来分析,且以它的质量互变规律来分析吧。这个“规律”包含有三个基本概念:质、量、度。它断言说,任何事物的运动都取质变和量变两种形态,量变都有一定的度的范围;如果事物的量变没有越出度的范围,那么它就保持质的稳定;如果量变一旦越出了度的范围,那么它就将发生质变。表面看来,它很像是一个自然规律那样的包含有丰富经验内容的规律陈述,但是,实际上,这个所谓“像”,只不过是一个迷人的假象。它根本不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它的度是怎样规定的。因此,它根本不能预言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将发生质变。也就是说,它根本不能做出任何检验蕴涵以便我们能对它做出检验。反过来,当事后来对任何已知的事物的变化做出“马后炮”式的“解释”或“理解”,它却总是可以无须研究而应付自如,毫不费功夫的:如果事物尚未发生质变,它就可以“解释”说那是因为它的量变尚未越出度的范围;如果事物已经发生了质变,它又可以“解释”说,那是因为它的量变已经越出了度的范围。因此,将不会有任何可能的经验会与它相悖。而对于事后作“马后炮”式的解释又有什么特点呢?那完全是特设性的或是逻辑循环式的。例如,它可以毫不费功夫地“解释”在标准大气压力之下,纯净的水在摄氏零度结冰,到摄氏一百度沸腾。这种解释如下:因为水保持其液态的度的范围是摄氏零度到一百度,所以一旦越出了这个范围它就发生质变了。……。但是,我们若反问一句:“辩证法家先生,您怎么知道水保持其液态的度的范围是摄氏零度到一百度呢?”对此,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家就会瞪大眼睛不屑一顾地回答说:“根据事实呀!你瞧,大量的事实证明:水在摄氏零度结冰并且到摄氏一百度沸腾,这就表明它的度的范围是摄氏零度到一百度”。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虽然他在这里“引用”了事实作论证,实际上却只是一个循环论证:他用水保持其液态的度的范围是0℃-100℃来解释水在0℃结冰和100℃沸腾的事实,然后又用水在0℃结冰和100℃沸腾的事实来解释水保持其液态的度的范围是摄氏零度到一百度。但是逻辑告诉我们,这种循环论证等于什么都没有论证。它不告诉我们任何新的知识;这里的关于水结冰和沸腾的知识,完全只能通过别的途径得到。这种黑格尔式的所谓“解释”,只能给人以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对于这种所谓的“解释”,完全用得上19世纪贝齐里乌斯在谈到关于生理现象的“活力论”解释时说过的一句话:“即使在得到了此类解释以后,我们也仍如以前一样无知”。实际上,列宁自己就已经说过:辩证法是不允许套公式的,它要求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使得它与科学有着严格的区别。科学是允许套公式的,通过套公式而演绎出具体结论;尽管其结论是可错的,但却可由此来检验理论。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却不然,它不可能导出任何可检验的蕴涵,任何可检验的具体结论都不可能是真正从它导出的。因此,那些具体结论的错误也不可能危及任何那些作为前提的所谓“辩证法规律”。于是,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家就能够大胆地扬言,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或它是“一万年以后也推不翻的”。因为,实际上,它是根本上不接受经验检验的,而又不是像数学和逻辑定理那样的重言式。所以,像以辩证法那样的用“质、量、度”来解释水的结冰和沸腾,虽然它所“解释”的是一种物理现象,但这种对物理现象的“解释”方式,不可能被写入物理学教科书,因为它完全是一种伪解释。如果有谁硬要对这种解释冠以科学的旗号,那么它无疑就是一种伪科学。

初看起来,形而上学解释、神学解释和科学解释在表面上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常常可以迷惑人。试看:

形而上学解释,如

L:质、量、度(辩证法的质量互变定律)

C:水保持其液态的度的范围是

水在结冰,沸腾。

这个解释完全是合乎逻辑的。你只要承认它的前提,结论是必然的。神学家的解释也可以有同样的结构。试看神学家如何解释大海起风浪。这种解释如下:

L:每当海神发怒的时候大海起风浪。

C:今天海神发怒了。

今天大海起风浪。

这个解释同样是合乎逻辑的。你只要承认它的前提,其结论也是必然的。

但是,这种形而上学的解释和神学家的解释都是不接受经验检验的。你问神学家:“神学家先生,你怎么知道今天海神发怒了呀?”神学家会瞪大眼睛回答说:“这还用问吗?今天大海正在起风浪,这就表明今天海神正在发怒!”。他用海神正在发怒,来解释今天大海起风浪的事实;然后,他又用大海起风浪的事实,来解释海神正在发怒。这完全是一种循环解释。这种循环解释等于什么都没有解释。上面的辩证法解释也一样。它同样是一个恶劣的循环解释。这种解释使得它本身是自我封闭的,因而它虽然似乎是解释了我们的现实世界,但却可以根本不接受经验的检验。

科学解释与上述宗教神学解释或形而上学解释有着原则的不同。且看:

L:凡密度小于水的物体都浮于水

C:这块木头的密度小于水

这块木头浮于水

这个解释同样合乎逻辑,只要承认它的前提,其结论是必然的。但是,在这种解释中,其每一个前提都是可以另有证据地被独立检验的,不会造成循环论证。例如,对于“这块木头的密度小于水”,我们不需要用这块木头浮于水来“解释”它,我们可以独立于这个结论,另有证据地来检验它。例如,我们可以测量这块木头的体积,又称量它的重量,就可以求出它的密度,看它是否小于水。并且可通过检验这块木头是否浮于水来检验它的前提。

关于科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所谓狭义的科学,就是我们前面所指称的科学,它们是对现实世界做出了陈述的命题系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广义的理解之下,数学和逻辑学也被视作科学,被称为形式科学,而我们前面所指称的对现实世界做出了陈述的命题系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由于它们包含有经验内容,所以被称为经验科学。但无论从广义或狭义的理解,科学都不同于形而上学。关于科学、数学和逻辑以及形而上学的区别,我们大致上可以用下表予以简要的说明1:
广 义 的 科 学 
非 科 学 
形 式 科 学 
经 验 科 学 
形而上学 
宗教、艺术、戏剧小说等其他非科学的形式 
数学、逻辑学 
狭义的科学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1、分析命题(其真命题都是重言式) 
2、语句有真假之别,可赋予真值;语句的真假由语句间意义的逻辑分析来解决,其真命题只是与公理一致。 
3、无经验内容,不提供自然信息。 
4、有认知性 
5、空废命题(永真的、重言的) 
综合命题 
语句有真假之别,可赋予真值;语句的真假由经验来检验。命题的真就是其内容与经验一致。
有经验内容,提供自然信息。 
有认知性。 
命题 
非分析的、非综合的 
形而上学“命题”是 
伪命题,它无所谓真 
假(既不真,亦不假); 
它既不接受语句意义 
的逻辑分析,也不接 
受经验的检验。 
无经验内容,不提供 
自然信息。 
无认知性。 
伪赝命题(伪命题) 

由前述可知,科学与非科学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

1. 可检验性

可检验性是科学与形而上学以及其他非科学形式的最根本的区别。经验科学接受经验的检验,形式科学接受意义分析的检验。但是任何形而上学、宗教、文学、艺术或诗歌都不接受这样的检验(见前表)。

2. 理性的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

科学要求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对科学中的任何理论、假说甚至所宣称的实验结果,都持某种有理由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所以科学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始终是一个自我审度、自我挑剔、自我批判的过程。正是通过科学家们不断地对科学中以往已有的理论、假说甚至所宣称的“实验事实”,不断地作严格的批判、审度和修正,才使得科学能不断地愈来愈趋向于“真理”,消除错误,使科学本身不断地得到发展。

科学中的这种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和任何宗教迷信、教条主义、权威崇拜不相容的。任何宗教都不可能鼓励自己的信徒对自己的宗教或教义作理性的怀疑或批判,相反,总是通过种种神学说教对教徒进行精神控制或对教义进行盲目崇拜。任何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别是某种与国家权力相结合的教条主义意识形态,也都总是竭力想用这种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控制人们的思想,束缚人们的思维,使之变成某种精神的牢笼;它只许人们对它“坚信”,不许对它有任何动摇,更不许对之作理性的怀疑或批判,否则就可被视为违反“天条”,可以因此而治罪的。科学中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也是与任何提倡个人迷信、权威崇拜的招式不相容的。科学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拒绝任何个人迷信或权威崇拜,而任何的个人迷信和权威崇拜则总是要扼杀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张扬,它是与科学精神不相容的。

科学的可检验性与科学的理性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是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可检验性要求可以看作是科学的理性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所蕴涵的一个要求,但是,可检验性却又是科学区别于其他非科学的意识形式的最根本的特点。

3. 进步性

科学的进步性是科学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科学的进步性是与科学的可检验性以及理性的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密切相关的。科学正是通过它不断地、自觉地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自我检验、自我怀疑和批判,因而它是日新月异地不断进步的。这就使科学的发展与任何宗教或教条主义意识形态显著不同。宗教或教条主义学说要求死守它的教义或教条,甚至可以喊出要求它的教义或教条“万岁”的口号。而科学却总是通过自觉的自我检验、怀疑和批判在毁弃自己以往的理论以及其他成果,用更加进步的理论、方法、仪器甚至实验成果去取而代之。从这个意义上,当然,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进步总是以“毁弃”自己的过去的形式而发展的。这种发展的形式也使得它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形式很不相同。文学艺术在历史上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积累、积淀而不断地丰富起来,但很难说它后来的成果(艺术产品)一定比它几百年以前、甚至一两千年以前的前辈的成果有了多么明显的进步。例如,我们很难说今天的某个雕塑家的作品一定比古希腊留存下来的维纳斯雕像更加“进步”,也不能说今天的某个大剧作家的作品比几百年前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更“进步”,同样,我们也不能说现今的某个音乐家的作品比一两百年前的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或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更进步。甚至绘画也是如此。我们不能说今天的某个画家的作品比几百年前的达芬奇的名作更进步。但是科学却不同。它是明显地进步着的。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近代科学比古代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18世纪的科学比17世纪的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19世纪的科学比18世纪的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20世纪的科学又比19世纪的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我们今天的科学又比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还可以说,我们今天在科学中所使用的仪器比几十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所使用的仪器是大大地进步了。科学中,那些过时的仪器都被淘汰了,成了一堆废铜烂铁。这可不像古代留下的雕塑、绘画、钱币或其他古董那样,愈是古老,就愈是价值连城。科学的这种以“毁弃”过去为特点的明显的进步方式,确实是科学发展的又一大特色。

以上三条,是我以为可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三大特征。但是,这三条似乎仍然不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因为,至少它还不足以把科学和技术区分开来。今天,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把科学与技术相混同。其实,这是不对的。实际上,还是应当把科学与技术区分开来。

(三)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科学与伪科学

1. 形而上学不是科学,但它常常会混杂在科学理论的体系之中,甚至人们常常会把某些形而上学命题误认为是某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正如当年在牛顿力学中包含着“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等等形而上学命题,并且把它们当作牛顿力学的理论基础一样。一门科学理论愈是不成熟,其中所包含的形而上学成分就会愈多。科学家发展科学理论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地区分并剔除科学理论中的形而上学成分,正像当年马赫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后来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所作出的根本性改造那样。由于在当代的各个科学领域中,其中的极大部分理论都还远未达到像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那样的成熟的程度,因此,在各门科学理论中,包含有形而上学成分,简直就成了科学的常态。国际间科学哲学中的所谓历史主义学派,他们不愿意对科学理论作规范性的分析研究,而只是强调对现存的科学理论做出描述性的说明,因而他们往往不恰当地认为形而上学本身就是科学中的必不可少的成分。其实这是不对的,这种观点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因为不断地区分并剔除科学理论中的形而上学成分正是科学理论取得进步的重要的甚至主要的途径(这其中包含着不断地增加和纯化科学理论的经验内容)。

2. 形而上学本身并不等于伪科学。而且科学家在创造和建立科学理论的过程中,形而上学理论或某些“命题”甚至还能起到某些启发作用。正如古希腊的原子论的形而上学曾经对道尔顿建立近代化学中的科学原子论和对以牛顿为代表的几代科学家建立近代物理学理论都曾经起到过巨大的启发作用一样。甚至即使像黑格尔式的辩证法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对科学的发展也可以有某种启发的作用。但形而上学的这种功能通常只有在创建或者修改某种科学理论的过程中才起作用,当某种科学理论一旦创建和修改起来,则原来的形而上学“命题”就应该消失在被建立起来的该种科学理论之中,而成为了该种科学理论中的内在原理而不再具有原有的形而上学性质。恰如古希腊的原子论中的那些形而上学设想,一旦被近代化学中的科学原子论所吸收,它就成了与某些特定的桥接原理相联系的科学理论中的“内在原理”而具有了经验内容,并成为了科学理论中的基本成分,从而使它不再具有原有的那种形而上学性质。1尽管在任何尚不够成熟的科学理论中难免仍包含有某种形而上学的成分,但正如前已指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应当尽量驱逐这种形而上学成分的。科学理论中的这种形而上学成分会阻碍科学理论的进步与发展。如果某种形而上学理论或“命题”在创建或修改科学理论的过程中表明无效,则它们应当被无情地阻止或清除出该种科学理论。

3. 所谓“伪科学”的“伪”,就在于它乃是彻头彻尾的冒牌货。某种科学理论由于尚不成熟,其中尚包含有某种形而上学成分,并不能由此说它是伪科学。某些形而上学理论、宗教神学理论以及其他诗歌艺术等非科学的意识形式,如果它们并不宣称自己是“科学”,为自己戴上“科学”的桂冠,那么它们也不是“伪科学”。“伪科学”仅当它本身并非科学,却又要为自己打出科学的招牌时,它才成为伪科学。例如,某种形而上学体系或某种宗教神学体系,当它们宣称自己是科学,甚至是“最高科学成就”的时候,那么,它们就成了不折不扣的伪科学。其实,各种非科学的意识形式,它们本身并非没有价值,它们各自可以有各自的价值,但是,以任何非科学的东西来冒充科学却是不允许的。此外,我们也千万不要在科学与真理之间划等号。科学理论和科学命题都是可错的,历史上的许多科学理论,今天看起来可能都是错的或基本上是错的。但它们仍不失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科学理论。科学的特点并不在于它们一定是真理,而在于它总是在不断地作自我批判和检验中不断地纠正错误。基于此,我们也不可以在错误与伪科学之间划等号。

3. 在当今的公众媒体和日常语言中,当说到“伪科学”一词时,常常是指称着两种不同的东西。一种是伪科学行为,一种是伪科学理论。我们应当区分这两种不同的东西。伪科学行为的目的通常并不是想构建某种无经验内容的“理论”来冒充“科学理论”,而是在宣称自己做出了某种科学理论或实验的 “新发现”的时候,通过剽窃或作伪等手段来以假乱真。伪科学行为通常有某种自觉的不正当的意图,这种行为所涉及的是法律和伦理问题。判定伪科学行为需要通过认真严肃的经验调查的方法来予以认定,然后通过伦理的、行政的甚至法律的手段来予以谴责或制裁。而伪科学理论则是某些本身只是非科学的理论(如形而上学理论、宗教神学理论)为自己贴上“科学”的标签,来冒充科学。要判定某种理论或命题是否为伪科学理论或伪科学命题,主要是要通过语言分析的方法,看它是否具有经验内容或者是否是由分析命题所构成的重言系统。如果它们两者都不是而又要冒充科学,那么它们就是伪科学。提出伪科学理论者,固然有可能抱有某种不良意图,但更常见的则是提出者或者拥护者本人缺乏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知识,误认为自己所提出或者拥护的某种实质上是非科学的理论乃是一种真正的科学理论,因而常常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判别某种理论是否为伪科学理论,常常是学术范围以内的事情。伪科学行为与伪科学理论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有的人很可能两毒具全。例如,在我国曾风行一时的伪气功师,他们既提出伪科学理论,又通过各种弄虚作假的行为以行骗,显示他们的功法如何地有效来蒙蔽不知底里的人们。

(四)关于中医是否为伪科学? 

当前,中医是否是伪科学,成了国内某些学人和普通百姓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医是伪科学吗?我以为,不可以简单地作出论断。

1. 中医是包含有经验内容的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对疾病的诊断以及对药性的理解,所开出的处方常常是有效的(虽然并非总是有效的)。这表明中医已经在数千年医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疾病与药性已经找到了某种似规律性的东西。在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上,中医甚至有了优于西医的治疗效果。这表明中医绝非伪科学。虽然中医的理论迄今为止绝非成熟,但至少它已可以取得某种“前科学”的资格。正如前已指出,在某些尚不成熟的科学理论,尤其是前科学理论中,常常包含有许多形而上学成分一样,中医中也包含有许多明显而严重的形而上学成分。

2. 迄今为止的中医学,其“理论基础”仍然是阴阳五行学说

这阴阳五行学说则完全是一种形而上学学说。从它实际上推不出任何经验结论。阴阳学说把什么东西都归入到阴、阳这两个范畴之中,它不说明“阴”、“阳”这两个范畴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却先入为主地认定人体的体表为阳,内部为阴;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对于每个器官而言,其功能为阳,器质为阴,等等。这种分类完全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十分牵强附会。至于五行学说,则更加牵强附会。它把自然界和人体的各种性质、过程、变化、实体、脏器都牵强附会地强行纳入到五行之中。且看下表1:
自然界 人体 
发展过程 五味 五色 五气 时令 五行 脏腑 肢体 五官 五志 
生酸 青 风 春木 肝胆筋目 怒 
长苦 赤 暑(热) 夏火 心 小肠 脉舌 喜 
化甘 黄 湿 长夏 土 脾胃 肌肉 口 思 
收辛 白 燥 秋金 肺 大肠 皮毛 鼻 悲 
藏咸 黑 寒 冬水 肾 膀胱 骨耳 恐 

我们看着这张表,实在看不出这种归类的任何道理来。实际上,在中医中,诊断也好,处方也好,都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作出来的。从阴阳五行学说中实际上作不出任何经验结论来,它在中医中的作用,实际上只是对诊断或处方等等在事后作牵强附会的比附的“说明”或“解释”,而这种“说明”或“解释”实际上只是一种伪说明或伪解释,这种伪说明和伪解释甚至比前面所说的辩证法的伪说明和伪解释还要粗糙和原始。这种“说明”或“解释”,由于完全不合逻辑,所以它们的“结论”完全不能从它们的前提(理论)中推演出来。反过来,如果硬要坚持这种比附性的“推演”,则常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来。但是,由于这种比附性的“说明”本身完全不合逻辑,所以结论的错误也不会危及到它的前提(阴阳五行学说)。归根结底,阴阳五行学说是完全不接受经验检验的,它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理论。

3. 中医应当发展

这种发展,应当重在坚持保留和发展它的有效的经验成分。有人强调,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在中医的发展中,应当坚持和弘扬它自身的特有传统。如果这种“特有的传统”,是指阴阳五行学说,那么就不值得坚持,更不值得弘扬。因为,正是这种传统阻碍了中医的发展。众所周知,两千多年来的中医学实际上是甚少进步的。有人说,与阴阳五行学说相联系的中医学的特征,就在于它的整体观念。是的,整体观念是有可肯定的。但是,这种整体观念只有与深入的分析方法相结合才有价值。例如,即使在如今的中医中,对于所开出的处方,中医学家也仍然并不知道处方中的成分,更不知道哪些成分是有效的,哪些成分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这些成分起作用的机制是什么,等等。由于中医学迄今为止仍缺少有效的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阴阳五行学说实质上只是一套形而上学学说,因而迄今的中医学,实际上仍然只是停留在前科学的水平上。今后中医学的发展,应当引进当代实验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彻底扬弃形而上学的桎梏,或者在保持和丰富它现有的有效经验成分的基础上,以当代实验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为基础,创造出全新的(因而是革命性的)中医学理论,或者用现有的西医学理论为基础,汲取和消化现有的中医学中有效的和宝贵的经验成分,以西医学理论为基础,实现中西医结合。

主要参考资料

1、休模:《人类理解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10月第一版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新一版,1993年11月第五次印刷。

3、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4、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5、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 

6、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 

7、波普尔:《无穷的探索—思想自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8、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北京,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年。

9、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

10、《实用中医学》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学校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11、林定夷:《科学研究方法概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林定夷:《科学的进步与科学目标》,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13、林定夷:《近代科学中机械论自然观的兴衰》,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

14、林定夷:《科学逻辑与科学方法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58695.html

上一篇:[转载]林定夷: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三)
下一篇:“国家结核病临床研究中心”启动工作的几点建议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0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