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感悟中医”备忘录(九)

已有 1953 次阅读 2018-10-8 20:00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感悟中医, 备忘录, 自然哲学, 经验医学

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我在科学网博客上用雷钧涛的名字开了8年的博客,讲怎么用现代科技体系理解中医,在那里看到聂老师的博客,偶尔会去看看他的文章,聂老师人品相当不错,当年也是风云人物(与何裕民等)。

聂广:赵老师,自我介绍介绍[抱拳]

赵宏杰:我对近几十年中医学科的重大学术问题都有研究和答案,以后会逐渐介绍给大家。也希望与各位合作。

聂老师以来的许多中医人,虽然学业研究功夫下了巨多,为什么成就不够强大?受知识结构限制太多。

中医发展受困的极重要因素是大学不学高等数学,大学数学课内容以数学学科为中心而不是发展中医专业学生思维提升诊治水平为中心,也导致人工智能对中医的作用远小于预期,中医的数学——象数失传了,传统中医的数学训练是术数、象数(孙思邈),现人员零星,只能暂以现代数学代替。

链接:“中医的学科合法性问题”

陈宁:古代数学存在于现代数学原理中。不过变化太大,互相不认识。[呲牙]

赵宏杰:钱学森等学者们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往往是理论生物物理层面、生命科学层面、人体科学层面的;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也提出类似的层面。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可以分两步走,先实现医学生物学、生理学层面的重大突破,然后再实现理论生物物理层面、生命科学层面、人体科学层面的重大突破——即钱学森先生所说的引发科学革命。

明晰了这个层次划分以后,人们就容易理解和支持笔者和同道在医学生物学、生理学层面研究对中医基础理论重大突破的意义了。

傅景华等提倡中医医道观点的学者基本上是和钱学森先生的看法在同一个层面,所以有中医非科学,中医超科学的观点,而对医学生物学、生理学层面研究有所忽视。

链接中医基础理论重大突破的两个步骤”。

现代科学体系中的科学家一旦喜欢中医了,往往扼制不住创建体系的冲动,创建体系往往从理论物理理论生物物理入手。

陈宁:钱老在中医理论上并没有深入研究,他的说法只是他当时的推测。

赵宏杰:中医基础模型说就是这样。

《中医基础模型说》是2007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福成,梁恬。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点,深入地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从系统运动变化的能观、能控、能达的动态观点入手,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问题进行现代科学的分析研究。

内容简介: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究竟是什么?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和几十年的执着探索,终于弄清了中医基础理论所提出的气、气化、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干支甲子和五运六气等等都是古代提出的一种数学化和符号化的数学物理模型。而这些模似模型,正是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如中医整体观念的实质是古代系统论,中医辩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能(辨别自然能量的性质、数值和信息),而这些概念又都属于中医院的数学表达方式,只不过它们的描述表达形式,采用了与现代科学通用符号完全不同的古代东方语系的语法习惯和特定符号模型而已。所以说,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本质是中医基础模型说。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医药学必须与时俱进

一、中医现代化要求与时俱进

二、中医药学必须与时俱进

第二节 探讨支撑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理论与技术

一、多学科前沿看中医

二、中医基础的突破与创新

三、中医气化的磁共振模型与中医药发展

四、多学科共建求发展——中医药发展的方向、问题与对策

第三节 太极模型与中医学的系统关系

一、人类科学活动的一体两翼

二、中华文明与现代科学殊途同归

三、“六十四卦卦爻模型”与“基因表达密码”同型

第四节 中医药学是生命系统的模型科学

一、中医理论的自然能量基础

二、中医药学是地球生命系统的模型科学

三、辨证论治突出了模型套用的系统工程特色

第五节 中医模型说导论

第六节 中医基础模型概要

一、系统的模拟模型

二、中医基础模型

三、中医模型的套用

四、中医阴阳的数学物理模型

五、中医五行的电子跃迁模型

第二章 中医模型的学术本质和科学内涵

第一节 中医模型的学术本质是系统论

第二节 辨证论治模型的科学内涵是辨能

第三节 混沌之死与中医药评价体系

第三章 中医的气与现代科学的场同型

第一节 “气”的现代科学本质

一、气与自然能量以及生命活动的系统关系

二、声波与生命

三、热能与生命

四、光能与生命

五、辐射能与生物

六、电磁场与生命

第二节 “气”与“场”同型

一、古代的气

二、气的科学模型与现代科学本质

三、现代的场

四、气与场同型

五、阴阳五行模型与量子场论模型同构

第四章 气化的磁共振模型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太极模型

第二节 气化的太极模型与量子场模型同构

一、模拟气化的太极模型

二、电子、量子运动模型与太极模型同构

三、物质的磁性、极性与太极模型同构

四、外加电磁场中的物质运动模式与中医气化模型同构

第三节 共振、磁共振与生命活动的系统关系

一、共振和磁共振

二、地磁场、太阳整体磁场与恒星际磁场

三、太阳活动与地磁场变化以及地球生态变化的系统关系

第四节 地球空间客观存在的天然磁共振场

一、地球在恒星际磁场中的运动形式

二、“天地气交”与天然磁共振场同构

三、“天地合气”与地球空间客观存在的天然磁共振场同构

二、“宇一地磁共振场”及“日一地磁共振场”的客观存在

第五节 阴阳模型与气化的模拟符号

一、气化的阴阳模型与物质的质能结构同型

二、阴阳模型与非线性开放复杂巨系统模型同构

三、阴阳振荡模型的天然磁共振场极性转换基础

四、中医阴阳的数学物理模型

第六节 中医气化的数学模型

一、中医气化的六爻、六位

二、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的气化含义

三、气化的天干地支数字化符号模型

四、中医气化的数字化数学模拟表达

五、天干地支符号系统的数学表达

六、干支甲子符号的时、空、位、能统一系统观

第七节 气化的“五行、五运”模型与量子跃迁模型同构

一、五行、五运的量子性质

二、五行、五运的量子跃迁基础

三、“五行”、“五运”符号与“量子”符号同型

第八节 天然磁共振场与地球生态节律同步振荡

一、天然磁共振场与地球生态系统相关

二、天然磁共振场振荡周期与生物节律性

第九节 中医气化的磁共振数学模型

一、气化与能量共振的系统关系

二、气化与质能转化的系统关系

三、中医气化与天然磁共振场的数学模型同构

四、天然磁共振场客观存在的实验证据

五、小林正典教授“用磁力促进生物生长”实验

第五章 五运六气数学模型

第一节 五运六气模型与事实的对照

一、SARs中医辨证论治的启示

二、关于五运六气的记载和研究举例

三、五运六气模型、太阳活动周期与我国气候变化规律性的对照

四、五运六气模型、地球运动周期与地球温度、生态变化的系统关系

五、地极移动与中国气候变化振荡周期的系统相关

六、地核运动周期与运气大司天模型同构

七、六气大司天模型与我国气候变化以及中医流派形成的系统相关

八、司天在泉与厄尔尼诺

九、太乙天符年与禽流感

第二节 五运六气数学模型的东亚生态基础

一、太极模型的六爻、六位与天然磁共振场模型

二、六气、六爻、六位的弧度法数学模型

三、三阴三阳与六气的数学模型

四、六气模型的数字化符号表达

第三节 五运六气模型的客观标准

一、五运六气模型中“主气、主运”的东亚生态系统周期振荡基础

二、五运六气模型中“客气、客运”的空间天气基础

六、气化的干支甲子与五运六气数学模型

第四节 干支甲子符号与天然磁共振场模型同构

一、时空统一认知的数学表达法

二、周期振荡运动的不同数学表达方式

三、日地空间的能量场之间的系统相关

四、关于天然磁共振场系统模型

第五节 天然磁共振场与地球生态变化系统相关

一、天然磁共振场与生命活动的周期节律现象

二、太阳活动与地磁场变化以及地球生态变化的系统关系

三、天然磁共振场振荡周期与生物钟节律同型

四、生物钟的天然磁共振场振荡原理探讨

第六章 经络模型

第一节 经络是生命体气化运动的模拟模型

一、经络是生命系统质能统一的数学物理模型

二、生命系统复杂性与系统性相互统一的模拟模型

三、生命体内部物流、能流、信息流与时空统一运动的系统模型

四、生命系统质能统一结构的数字化模拟模型

第二节 经络与生命体磁共振场同型的实验研究举例

一、汉代《周易参同契》的“内景返观”实践

二、韩济生院士的磁共振镇痛法

三、针刺手法与留针的磁共振原理探讨

四、与磁共振原理相关的一些实验研究

第三节 经络与生命体磁共振场同型的讨论

第七章 藏象模型

第一节 中医藏象的数字化模拟模型

第二节 三阴三阳数学解

一、阴阳模型的数学表达方式

二、三阴三阳、六爻、六位的弧度法数学模型

三、三阴三阳与六气的数字化数学模型

第三节 中医藏象与基因表达规律系统相关

第四节 生物大分子在外场中的系统运动

一、氨基酸的手性、极性及其在外场中的系统运动

二、核酸与生物大分子在外场中的的系统运动

三、核酸、氨基酸的极性、准铁磁性与天然磁共振场六爻、六位的系统关系

第五节 干支甲子符号与DNA密码的破译

一、气化与能量共振的系统关系

二、气化与质能转换的系统关系

三、中医气化模型与天然磁共振场的数学模型同构

四、阴阳与三联体密码解读

五、“六十四卦卦爻模型”与“基因表达密码”同型

第六节 藏象模型与生物钟现象的成因

第七节 中医藏象与基因表达规律同型的讨论

一、原子结构中的电子能级

二、光电效应、光合作用与磁合作用的量子基础

第八章 中医模型运用举例

第一节 古代医经规范与模型套用举例

一、《素问》

二、《灵枢》

三、《医宗金鉴》

四、《伤寒论》

五、《温病条辨》

第二节 中药模型套用举例

第三节 辨证论治模型套用举例

一、八纲模型

二、五行模型

三、子午流注

四、经络辨证

五、五运六气模型临床运用举例

第三节 中医基础模型说的创新与发展

刘为立:@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鼓掌][鼓掌][鼓掌]

赵宏杰:梁福成,民营兰州市中医骨科杂病研究所主任。早年就读于兰州大学物理系。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即致力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量子场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及磁共振理论的原理,对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内经》中的部分内容如气、气化、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辩证论治、五运六气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解读和破译。身残志坚,历时四十多年锲而不舍。基本认清了中医药学是已经脱胎于古代哲学的基本成熟的古代科学体系。终于找到了支撑中医药学发展的一些关键的理论和关键的技术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非共识观点,如“中医模型”既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医药理论系统创新的一些基本问题,也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及技术找到了一个新的突口。近年来与甘肃中医学院梁恬等在《中国中医药报》及其他学术会刊上发表有关种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系统相关的论文数十篇,共同完成了运用现代科学多学科理论技术对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五运六气等中医模型进行现代诠释与研究的论著“中医基础模型说”。以此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用来防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现代医学尚未有效解决的疑难杂症经及慢性骨科常见、多发的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骨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等,疗效可靠,医患双方均感满意。

对中医感兴趣的科学家,几乎都是物理学的高手。

陈宁:是的。

聂广:赵老师,厉害!一出场就让我们目不暇接[玫瑰][强]

陈宁:但是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并没有那么复杂。

赵宏杰:周培源、林家翘既是物理学家也是应用数学家,

@陈宁,我大概看了你的发言,我认为对懂的人容易懂,对不懂的人,不喜欢的人,说服力太弱。

而我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对比中医西医,宏观学科微观学科这个,说服力极强,通俗。

陈宁:那个模型我看了一下目录,有许多说法基本正确,但又混杂了一些可能是错误的概念。

赵宏杰:书不是我写的,举例是希望后来者跨过这个坑。

陈宁:书中相当多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有点像民科的写作风格。

赵宏杰:我期待科学家更多从医学生物学层面入手,推动中西医结合,西医中化,中医整合西医。

猜想和纯推理太多?

陈宁:从生物学角度跨度到中医理论,此难度太多,短期内科技上无法完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39666.html

上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八十):海天一色
下一篇:“感悟中医”备忘录(十一)
收藏 IP: 120.229.76.*|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