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邹季:“附着点病”与“骨刺”

已有 3435 次阅读 2018-8-28 17:08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附着点病, 骨刺, 诊疗概况

t01f3bec0701b5b4491.jpg

(注:本文由邹季兄委托发表)

临床上,远远不止一半的“肩周炎”被误诊误治,甚至90%以上。病人往往辗转看过多处甚至其它省市(这是”病人太多”的原因之一),抱怨“越治越狠”。

首先,思维定势、先人为主,是临床医生最常见的错误之源(思维方式错了,一切都会错)。

我接诊被称为“肩周炎”的病人,多半是“腱鞘炎”(“附着点病”之一)。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病,治疗方案几乎完全相反。

其实,二者的临床鉴别就很简单,不用作特殊检查。

1. “肩周炎”与“腱鞘炎”的鉴别诊断

(1)前者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即使不治也能自行缓解,即“自然转归”。但出于人道、提高生活质量也可适合治疗或指导),自然病程(自然转归)2年,多发于50岁左右,男性为多;后者属于慢性、积累性损伤性疾病(也可以是急性牵拉伤或骨折脱位的并发症未及时恰当处理迁延而成),多发于中老年、手工劳务者多发。

(2)前者的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为多角度、多方向;后者多只限于单一方向。

(3)前者一般没有固定性、局限性明显的压痛点,后者肯定有局限性、固定性的压痛点,而且压痛点即病灶(病理变化的核心部位)所在之处。

(4)前者可以通过“运动”缓解症状,后者相反:必须在“制动”的基础上进行治疗,而“运动”会使治疗失效,甚至变本加厉、火上加油,导致“越治越狠”。

人体软组织的慢性劳损性疾病很普遍很常见。它们与骨与关节的病变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临床上必须统筹兼顾、双管齐下,筋骨并重、同步治疗,才能打断恶性循环,取得良好效果。

切不可做个什么检查(如X片),没有发现骨质病变就断言“没病”。

这类软组织疾病,我把它们归类、统称为“附着点病”。

2. “附着点”与“附着点病”

何谓“附着点”? 就是软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与骨关节的联系部位(中介组织)。原来,人体的静力(稳定)与动力(运动)器官(肌肉、韧带、关节囊等)对骨关节(杠杆)的启动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这个“中介组织”发生与进行的。“附着点”,这个“中介组织”由2层构成:

(1)筋膜层: 质地坚韧,主要起保护、稳定作用。

(2)滑膜层: 滑膜为一种富于微血管与神经末梢的特殊分化组织,起“哨兵”作用(对各种侵害发出警报)。对各种刺激与伤害(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生物的)反应极其敏感快速(充血、水肿乃至积液,于是内压增高使其中的丰富神经末梢受压产生疼痛)。

“附着点”的上述结构特征与病理学反应与生物学行为(本质上是生物进化形成的生物体的本能的“自我保护”功能),临床上表现为疼痛、肿胀与功能活动障碍 ,临床检查有显著的局限性、固定性“压痛点”(压痛点即是“病灶”)。

“附着点”的正常功能是承受力的“支点”(承受力集中、最大部位),即肌肉动力的“作用点”,它就类似于机械工程学上的“滑轮”,能提高人体肌肉运动作功过程中的生物力学效应。在生物体中属于生物力学问题(力学有三要素,生物力学也如此: 大小、方向、作用点)。

由于是人体各种劳务动作力量集中部位,因此,“附着点”也就是最容易发生慢性损伤、出现疼痛肿胀与功能障碍的部位(在肌肉、韧带、关节囊附着于骨关节部位)。所以,它的规律性很强(因为解剖是固定的-肌肉、韧带的起点、止点是固定的),易于定位(压痛点就是病灶)。

3. “附着点病”的治疗

(1)异病同治:因为“附着点病”的病因、病理是相通的,基本规律一致。所以,尽管发生的部位不同,疾病名称不同,其治疗原则与方法相同。

(2)同病异治:同样属于“附着点病”,但由于年龄、病史、程度、病人自我感受、要求不同,个体差异等等因素,治疗方案-方法需要不同。

3. “附着点病”的误诊

“附着点病”,更多被误诊为“风湿”(医学名称实际上是指的“类风湿”)。

病人拿出来化验等特殊检查一大堆,结果完全不着边际,离题万里。为什么会这样广泛而严重误诊呢?

原因除了上述思维方式问题(知识面窄、思维定势,先入为主、刻舟求剑)之外,还在于二者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 受凉、受风、潮湿时症状加重。

为什么?因为二者的病变部位(病灶)都有一个共同的组织-滑膜。问题就在“滑膜”这种特殊分化的组织的生物学特征上(如上所说),它对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性的刺激(侵害)反应极为敏感快速。风、冷、湿属于物理性因素,作用于“附着点”处,引起的反应跟“类风湿性关节炎”类似,症状加重。

当然这只是病人的认识水平。

作为医生,处于这种认识就不应该了!因为病人说的是“症状”(表面现象),而医生应该看到是“病”啊!应该通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明确病因病理。

有医生跟病人作影像学检查发现“骨刺”,又形成更进一步的误诊。

4. “骨刺”

 “骨刺”为何物?为何发生?“骨刺”是一种生物学反应产物,就像把树砍一刀就会流水、然后结疤。代表有生命力,对外来刺激有反应能力。桌子椅子怎么砍也不会有反应,因为已没有生命力了。

所以,“骨刺”显然不能算“病”,凡在关节腔外或椎管外的部位如果怀疑“骨刺”就不必作影像检查。因为与治疗无关,反而让病人成心理负担,而骨刺是去不掉的。

有人说手术?那纯属无知妄说!因为骨刺本来就是因为力学刺激产生,手术刺激它加上出血、血肿机化、骨化的结果骨刺岂不是长得更快更多?

还有江湖医生声言吃药能“化掉”骨刺,那更是医学没入门的无稽之谈:骨刺的成份跟正常骨骼是一样的啊!能“化掉”骨刺,那岂不是会把正常骨骼一起“化掉”了吗?荒唐!

骨刺的利与弊,看部位而言。

(1)足跟处骨刺,跟症状或“病”无关(不必照片等检查) : 因为此处有骨刺可以没症状,而无骨刺也可以有相同症状。

显然,这种部位(关节外),影响学、化验等特殊检查不但是多此一举,而且会給病人带来心理负担。

(2)长在关节间隙(关节腔)的骨刺有害,需要治疗。治疗方法根据病理与临床情况而异。

(3)长在脊柱(如腰椎颈椎)的椎管内的骨刺有害,同样需要根据病人个体性而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案与方法治疗。

(4)长在椎管外的骨刺不但无害,反而有利于脊柱稳定。特别是腰椎盘突出症的病人往往发病第一阶段腰痛厉害(腰椎不稳),到了第二阶段反而腰痛症状缓解些,因为骨刺(骨质增生),此时,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稳定性。

这第二阶段病人自我症状的关注重点转移为下肢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更严重的功能障碍。关键在于解除神经压迫(骨性、软骨性或软组织性压迫都可能存在)与重新建立或加强脊柱稳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31539.html

上一篇:《结核病中西医治疗学》:重大专项的副产品
下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七十四):小梅沙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2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