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穿心莲内酯衍生物ADN-9有望成为抗肝纤维化新药

已有 6677 次阅读 2018-3-28 16:12 |个人分类:肝病手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穿心莲, ADN-9, 抗肝纤维化


今年3月3日上午,郑州大学、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治疗肝纤维化创新药物ADN-9”专利技术转让与研究开发项目签约仪式在主校区综合管理中心第五会议室举行。

据悉,此次转让的“ADN-9”是由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药学院联合研发的一类创新药物,基于天然产物穿心莲内酯,通过系统的分子优化、构效关系研究,获得的适于治疗慢性肝炎,抑制肝癌的发生发展的候选药物分子,尤其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疗效突出。此次专利技术转让与研究开发费用总额达到5000万元,实现了该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突破。

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学军、总工程师殷殿书,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副校长屈凌波出席。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学校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产业开发与科技合作院以及相关院系负责同志参加签约仪式。仪式由屈凌波主持。

2.jpeg

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讲话

3.jpeg 

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学军讲话

4.jpeg 

“治疗肝纤维化创新药物ADN-9”项目负责人戴桂馥教授发言

5.jpeg 

刘炯天、苏学军代表双方签订技术专利转让协议书

项目负责人戴桂馥,女,教授, 博士生导师, 是河南省“抗感染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创新型科技团队带头人,河南省杰出人才获得者、河南省政府特贴专家、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河南省生物学重点学科微生物学学科带头人,郑州大学“生物化学与基因工程药物”重点学科特聘教授。任河南省“功能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该团队长期致力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及微生物制药研究。近年戴教授先后主持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抗HBV及保肝双功能乙型肝炎I类候选药物研究”(2012zx 09103101-005)、“十三五”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抗肝纤维化I类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2017ZX09101003-005-026);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研招标项目”等科研课题。相关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新药研发有关发明专利20余项。

下面是郑州大学公示的“治疗肝纤维化I类创新药物ADN-9专利技术成果”

郑州大学拥有的治疗肝纤维化I类创新药物ADN-9专利技术成果(成果名称: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及其3,19-酯化物在制备抗肝纤维化药物中的应用;15-苄亚基-14-脱氧-11,12-脱氢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在制备保肝药物中的用途;穿心莲内酯C15位取代衍生物在制备抗丙型肝炎药物中的应用;穿心莲内酯C15位取代系列衍生物在制备抗乙型肝炎药物中的应用;穿心莲内酯C15位取代系列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拟转让。

本系列发明所获得的系列小分子药物是郑州大学基于天然产物,设计、合成和活性筛选等系统研究,发现的新型生物活性小分子。药效学试验表明,该系列结构的分子对于刀豆蛋白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和四氯化碳、乙醇诱导的化学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够显著抑制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复制。特别是该系列化合物能够显著下调四氯化碳、猪血清致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胶原面积,使大鼠肝组织免疫炎症状态明显改善。该类分子高效低毒。综合前期的药学、药效学以及初步的安全性评价研究,该分子可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化学药品注册分类第1.1类进行研究开发。

拟转让形式:专利实施许可、专利权转让。

经过该项科技成果让与方和意向受让方协商,该项科技成果拟转让价格为人民币3500万元。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上述科技成果拟转让价格进行公示。公示时间:2017年10月24日至2017年11月7日(共15日)。

公示期间,如有任何异议,请到郑州大学产业开发与科技合作院(主校区综合管理中心467房间)反映,或者拨打电话0371-67781898反映。 

                 郑州大学产业开发与科技合作院

                        2017年10月24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06135.html

上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四十六):戏水大梅沙
下一篇:第一届中俄传染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3 0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