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研究生培养的“道”与“术” 精选

已有 7555 次阅读 2013-4-7 01:2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培养, 研究生

研究生培养的“道”与“术”

——写在研究生招生/毕业的季节

彭  渤

 

今年有两名研究生毕业。因为学生的论文要在本月N日之前完成机检,所以最近几天奋力给学生改论文,总要改到凌晨。感到很累、很吃力。为了赶时间,将论文的框架、逻辑关系、语言表达、数据资料陈述、理论分析等,在电脑上作了两次全面的检查。指出其中的错误、不足、和需要完善提升的地方等之后,要求在送外审之前,将论文打印出来,还要再书面改一次。所以文中的英文摘要、图表的英文翻译等很多细节都还没有来得及顾及。但学生来电话说,机检过了,提交(送外审)的论文不能有变化了。这下我也感到轻松了。由他去吧。论文质量看来不需要导师把关。经过学校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机检、外审等“生产”环节,“产品”就合格了!导师只不过是这个生产过程中工具。所以,我们这里人人争抢着当导师、人人争抢着当生产工具、争抢着带研究生。一些导师一届可以带十几个、二十几个研究生(硕士、博士)。反正经过这些生产环节,产品就是合格的。而且有关方面(如学校研究生处、分管研究生处的领导等)对研究生培养着力注重的是评优,而对产品是否真正合格、质量如何,不是太在意。这就牵涉到研究生培养的“道”与“术”的问题。

研究生培养的“道”即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理念。代表研究生培养应把握的质量标准。在我看来,对于理学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掌握做科研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献资料综合分析能力,有基本的(实验)数据资料的驾驭能力,有一定的理论分析水平。尽管他的理论分析可能不周全,甚至有差错,但他至少应该知道如何去理解数据资料,得出科学结论。

而对于博士研究生,评价的标准应该是看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否有创新的地方。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某个领域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存在的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有很好实验数据、资料的驾驭能力,有较高的理论分析水平,并能在此基础上,有创新的科学认识和结论。总之,博士研究生应该是某个研究领域的小专家。

尽管大家对研究生培养的标准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也尽管大家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有不同的认识,但作为211工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因为在一个不入流、不专业的三本院校的校报上发表了论文,就成为优秀的毕业研究生,导师推荐了、学院同意了、学校批准了,广大纳税人可能要骂娘了!

研究生培养的“术”即方法、技巧、途径。“术”讲究物质利益、讲究灵省事。研究生培养的“道”不是多解的,但“术”是多解的,可以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如上述优秀毕业研究生的评选,就是研究生培养的“术”的体现。有些导师严格要求,有些导师可能就依赖“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任意降低标准。比如我们这里给研究生上课,安排几十个课时的研究生课程,一些导师一节课都不上,最后一个读书报告就完事;一些导师则聪明得很,研究生的课让自己带的在读研究生去上(得此结论,有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作证)。如此种种,要有尽有。已经成为了一个学院的优良传统!这样的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如何把关,就可想而知了。要知道,这样给研究生上课,在澳大利亚等很多西方国家,被查出了,这样的导师是要解职的。不但这位导师所在的大学要解雇他,而且在整个澳洲的其他大学,他都会因不诚信的档案记录而找不到工作。可是,在我们这里,这样的导师大有人在。而且还是领导。这就是211工程大学的研究生培养之“术”。实在是高明之“术”,聪明之“术”!

对如此高明的研究生培养之“术”,学生作为弱者不敢啃声,一般老师则怕得罪这些领导,学校领导则只顾“生产”流程而睁一眼闭一只眼,省里、教育部也就只知道下下文件,然后形势一派大好,研究生培养质量在不断提高等等。

就“道”和“术”的关系而言,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高校里,“道”可以战胜“术”。但在非正常的社会里、非正常的高校里,“术”却往往打败“道”!“道”被“术”打败,最后究竟败了谁?这个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

 

 

20130407(于岳麓山下)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096-677658.html

上一篇:协同与创新无缘
下一篇:中国高等教育的“缺斤少两”
收藏 IP: 202.197.112.*| 热度|

14 戴德昌 韦永梅 木士春 苏光松 孔梅 彭真明 魏武 孙学军 黄鸿新 李宇斌 郭保华 uneyecat biofans zhaorzh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