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遗址于1959年首次发掘,计133座墓葬,完整和修复的出土陶器有1015件(不包括器盖)。基于地层关系——叠压和打破,再参考陶器组合,可对多数墓葬分期:早期74座、中期19座和晚期25座。
从超星图书馆下载发掘报告的电子文档,打印出50页,测算了部分陶器,确认三期墓葬皆有适用夷尺17.6 cm的出土陶器,尚未发现适用其他尺度的器物。早期陶器未采用轮制,多泥条盘筑,也有手工捏制或使用模制,但部分器物利用慢轮修整。
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 文物出版社, 1974
2 泰安大汶口文化遗物适用夷尺17.6 cm
折腹鼎总计111件,图48介绍14件,属于早期墓葬有5件;圆腹鼎总计26件,图49介绍5件,属于早期墓葬有2件。
折腹鼎(M38:1, F48N1,下) 宽带环纽的平盖,通高28.2 一尺六寸过0.4 mm,据此调整线条图;鼎体左侧剖面与右侧视图不对称,相差璧厚;参考照片及器盖尺寸,现依照右侧视图标注。鼎足宽1寸、高6寸。
圆腹鼎(M106:7, F49N1, 上) 马鞍形纽的平盖,通高26.4正好一尺五寸整,据此调整线条图,口沿或许是最后添加的。报告仅给出以上两件陶鼎的通高,没有其他部位的尺寸。
折腹鼎(M66:1, F48N2,下) 口径11、高16.1 都是不整,前者非控制尺寸,而后者与鼎足拼接相关;线条图纵横比例准确,主要部位长度与标注线段的差异就是线条宽度。尽管线条图略有欠缺,但仍能看出陶鼎依据夷尺17.6 cm制作。
圆腹鼎(M73:9, F48N2,下左) 形体较小,口径11、高12.5七寸过1.8 mm。鼎内径取整,或许是模制。口沿高半寸,未在图中标出。
罐式陶豆(M6:2, F51N7,上右) ,口径14.6、高12.4七寸过0.8 mm;径向尺寸都是准确的,豆盘和圈足高度4寸和3寸也是准确的。(M13:3, F51N6,下) 口径12.4七寸过0.8 mm,而高22.3不整与圈足相关,豆盘高7寸是准确的。
以上六件器物都来自早期墓葬。 部分陶器,尤其是手工捏制者似未能体现尺度,但确定夷尺17.6 cm的证据是充分的,并非“挑选个别器物的论证”。报告图54给出双层豆盘和筒式陶豆各两件的线条图,皆来自晚期墓葬。三件的口径、高度的数值与图上长度相符,标出部分位置的尺寸如下。
(M25:34, 左) 口径22 一尺二寸半整、高23.8一尺三寸半过0.4 mm,造型美观而符合尺度。(M47:45, 右上) 口径9 五寸过2.0 mm、高14.3八寸过2.2 mm;或可看成外径四寸、高七寸半的圈足上拼接深一寸的豆盘。(M47:10, 右下) 口径17.4 一尺欠2.0 mm、高10.3六寸欠2.6 mm,照片在下图右侧给出,圈足上有相对的两个圆孔,直径 1 寸。直接测量该器就能确认夷尺17.6 cm 的精度。器物精美,当然会尺度严谨。
豆(M60:20,上左) 器形端正,可惜报告未给出线条图,高22.8 一尺三寸欠0.8 mm,而口径21.6 似不整。如照片所示,或许预设口内径为12寸即21.1 cm,与M25:34 类似。
有盖筒型豆 M126:64 依据高19.7 cm 即11.19 寸调整图形,发现口径处左右不对称;基于右侧剖面图,口径似应为六寸(10.56 cm),报告中数据11.6 或许为10.6 之误。 又,该件有可能适用商尺19.7 cm( 线条图盖高3.5 商寸、豆6.5 商寸);不过,从照片可见该器似质量稍欠,或许尺寸并不准确,需要基于对同墓葬出土器物的全面测算才能确认。
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的绝对年代似难以准确给出,但总可以说在距今五千年时已使用夷尺17.6 cm数百年。该尺曾在滕州西公桥、济南焦家、胶县三里河以及江苏邳州等地适用至大汶口文化的晚期,即距今约4600 年。
3 五十年前的文章
时至今日,居家竟能阅读考古报告,测算史前文物的尺寸而写出几个数字,内心充满了愉悦。不过,前天晚上读完1974年出版的1959 年考古发掘的报告,久久不能入睡,虽说中午刚注射了新冠疫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