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物探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ony1984621 噤若寒蝉,惜墨如金,不谈政治,不谈工作,我只代表我自己。

博文

启明之石——石榴石 精选

已有 11022 次阅读 2013-2-1 09:38 |个人分类:科普写作|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地球, 岩石, 地质, 矿物, 宝石

启明之石——石榴石

/马志飞

《圣经》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为拯救世界万千生命,一个叫诺亚的人打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载着世界末日幸存的人和其他动物,行驶在漆黑的茫茫大海中。为了驱逐黑,诺亚手持一个石榴石做的灯笼,指挥方舟前行。

诺亚为什么要用石榴石做灯笼呢?因为在古时候,人们相信石榴石可以驱逐黑暗。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探险家和旅行家都喜欢佩戴石榴石,将其作为护身符。传说不一定科学,但现在的科学研究表明,石榴石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光彩,这得益于它具有很高的折射率。

石榴石,又叫石榴子石,原名来自于拉丁语,意思是“粒状、像种子一样”,无论是它红润的颜色,还是颗粒均匀共生在一起的形状,都恰似诱人的石榴子,故而得名。在西方国家,它是代表是一月的生辰石,象征着忠实、坚贞和友爱。人们相信佩戴石榴石可以招来忠贞的爱情与永恒的幸福。

从矿物学的角度来说,石榴石是一种复杂的硅酸盐矿物,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镁铝榴石、铁铝榴石、锰铝榴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钙铬榴石等众多种类,统称为石榴子石族矿物。正因为其成分多样,其颜色也十分丰富,目前常见的有血红、暗红、褐红、褐色、黄褐色、鲜绿色、黄色、黑色等颜色,而作为宝石级的石榴石,通常要求达到颜色浓艳、透明无裂、颗粒较粗等特点,所以在国际市场上,翠绿色、血红色和无色透明者最为珍贵。

研究发现,当钙铁榴石中的部分铁被铬替代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惊人的翠绿色,这样的钙铁榴石被称为翠榴石,这种宝石具有优异的折射率和光泽,色散能力比钻石还强,能显示出很强的“火彩”,也就是说,它能反射出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彩光,当白光射入刻面宝石后,经反射或透射出宝石时,因组成白光的每种波长以不同角度折射使光分解,而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光芒,所以,这种宝石被人们称为是世界上最耀眼的宝石。传说中的诺亚手持的宝石灯笼,想必就应该是这种宝石吧。

20世纪中叶,人们在非洲东部的乞力马扎罗山附近发现了一种新的石榴石,它原本是钙铝榴石,因含有微量的铬和钒元素,而呈现出娇艳欲滴的翠绿色,令人叹为观止,因它产自肯尼亚的沙弗地区,所以被称为沙弗来石。这种宝石极为稀少,重量超过两克拉的都十分罕见,所以国际售价也很高,通常在每克拉40006000美元不等。

世界上的石榴石储量丰富,一般产于变质岩和岩浆岩矿床中,而且常常与其他矿物共生,如镁铝榴石,常产于金伯利岩中与金刚石共生,人们利用这个特点,便将其作为寻找金刚石的标志。宝石级的石榴石仅来自南非、美国、印度、俄罗斯、巴西、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等国家,我国则在湖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陕西等地有产出。

目前,在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着世界上最好的一颗褐黄色透明的石榴石(钙铝榴石),重61.5克拉,被雕刻成精美的基督头像,色泽鲜艳,做工精致,可谓是无价之宝。1996年,一位大学生在澳大利亚中部发现了一块长度超过30米、重量达数千吨的巨大石榴石晶体,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大的石榴石晶体。

在工业上,石榴石具有很重要的用途,特别是硬度较大的铁铝榴石和钙铁榴石,用途最广。首先,它硬度大(莫氏硬度为6.57.5),熔点高((1180°~ 1200°),粒度均匀,是很好的天然研磨材料,可用于研磨光学仪器、电子元件、玻璃、陶瓷制品等;其次,利用其抗风化能力强的特点,可以用于建造机场跑道、高速公路的防滑路面,在石油工业领域,还可以被用来清洁石油钻井用的钻管和套管。(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石榴石


石榴石

     

石榴石

  

   石榴石晶体


     

石榴石、云母、水晶共生(产自福建)


铁铝榴石

铁铝榴石

茶晶+石榴石

翠绿色的翠榴石

石 榴 石,很像石榴子吧

石榴石 手链

石榴石 手链

石榴石 手链


石榴石 手链


石榴石吊坠
镶嵌有沙弗来石的戒指

镶嵌有石榴石的戒指,在石榴石的周围还镶嵌有钻石

由钙铬榴石制作的坠饰,上面镶嵌了一个罕见的翠绿色石榴石。

在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钙铝榴石。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8217-658459.html

上一篇:成功之石——绿松石
下一篇:天坑探秘
收藏 IP: 117.136.0.*| 热度|

19 李学宽 科学文化评论 吕洪波 吉宗祥 刘光银 徐耀 石磊 王庆 肖振亚 杨月琴 曹裕波 陆俊茜 张玉秀 王修慧 戴德昌 杨正瓴 tuner ljxm aliala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