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谁的预测更准确?
杨学祥,杨冬红
重要消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局冯立成5月6日预报:本次厄尔尼诺已经于2016年4月底结束。并且本次厄尔尼诺持续时间也做了调整,从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最新时间缩短为13个月,累计增温为26,比1997-1998厄尔尼诺弱的多。1997-1998累计增温为31,夏季赤道太平洋为偏冷状态(准拉尼娜),秋季拉尼娜爆发几率非常大。
[3668]zecrio 2016-5-6 19:21
我个人感觉冯立成预报本次预报的厄尔尼诺持续时间为13个月,从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才是准确的,而原先说的2014年9月就出现了厄尔尼诺,持续了20多个月不靠谱。冯立成的预测也符合杨教授之前的预测时间。
[3667]zecrio 2016-5-6 19:19
@every friend . 重要消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局冯立成5月6日预报:本次厄尔尼诺已经于2016年4月底结束。并且本次厄尔尼诺持续时间也做了调整,从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最新时间缩短为13个月,累计增温为26,比1997-1998厄尔尼诺弱的多。1997-1998累计增温为31,夏季赤道太平洋为偏冷状态(准拉尼娜),秋季拉尼娜爆发几率非常大。
博主答复:
2014年3-5月,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著名气象机构纷纷预测2014年7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使2014年成为最热年。
我在2014年5月4日指出,最强厄尔尼诺不会重演。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
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2015-2016年。
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厄尔尼诺在7月形成的预测还需要新的大的动力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27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85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59.html
谁的预测更准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641.html
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厄尔尼诺通常发生在12月25日圣诞节前后,所以被称为“圣婴”。
2月是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小值,打开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厄尔尼诺的形成。
这两种因素使厄尔尼诺发生在2015年初的可能性最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6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44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87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2665.html
忽视拉马德雷冷位相的作用,是导致2014年强厄尔尼诺预测的根本原因。全球变暖轮的支持者甚至期望2014年强厄尔尼诺能将拉马德雷冷位相改变为暖位相,结束全球变暖的停滞状态。模型的缺欠和学术的偏见导致全球各国著名气象机构关于2014年厄尔尼诺预测的失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59.html
据计算,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日本气象厅预计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只有到9月到11月期间某个时间出现,这一预测也缺乏根据。2014年11月18日-2015年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厄尔尼诺在2014-2015年冬季形成的可能性最大。
我在6月21日指出,厄尔尼诺3区自2014年5月中旬海温异常超过0.5℃,目前超过1℃,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持续到11月,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不过,4月9日-7月28日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时期已过去大半,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8月形成厄尔尼诺的预测还是阻力重重,除非9月南极半岛异常变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335.html
判断最强厄尔尼诺发生条件的重要标准是拉马德雷现象(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的位相变化:在拉马德雷暖位相,厄尔尼诺得到增强,拉尼娜受到抑制;目前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厄尔尼诺受到抑制,拉尼娜得到增强。在西班牙语中,厄尔尼诺是圣婴,拉尼娜是圣女,拉马德雷是母亲。1951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2次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分别为1982年到1983年事件,以及1997年到1998年事件,都处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可能性很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1702.html
7月热带太平洋部分水域的水温降低,验证了我们的准确预测,表明我们预测理论的可靠性: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和南极海冰变化对厄尔尼诺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5739.html
澳大利亚气象局承认前期预测的失误,这为那些盲目跟风的气象机构敲响了警钟。
关注厄尔尼诺预测中的国际科学争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5844.html
2014年南极海冰结冰量创40年新高使预期强厄尔尼诺受阻
2014年10月14日凤凰科技讯科学日报报道,近日消息称今年南极洲的海冰结冰程度创了新的记录,相比科学家们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开始进行的海冰结冰程度长期卫星记录相比,今年的海冰覆盖了更多南部海洋。然而,南极洲这一上升趋势只相当于北冰洋海冰丢失程度的1/3。
图1 2014年9月20日南极海冰分布
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北极每年丢失了53900平方千米的冰;南极每年增加了18900平方千米的海冰。今年9月19日,自1979年以来南极洲的海冰结冰区域首次超过了2000万平方英里,根据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这样显示。这一基准的结冰程度持续保持了几天。1981年至2010年间平均最大的结冰范围为1872万平方千米。
今年单日最大结冰量发生在9月20日,据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在这一天海冰覆盖面积为2014万平方千米。今年五天平均最大结冰量发生在9月22日,海冰覆盖了2011万平方千米。
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2014/10/qhbhyw/2209601.shtml
我在6月21日指出,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8月形成厄尔尼诺的预测还是阻力重重,除非9月南极半岛异常变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335.html
2014年9月末南极海冰面积达到最大值,是阻碍厄尔尼诺现象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在短周期的气候变化中,德雷克海峡中的海冰进退关系重大。一个可能的模式是: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加强沃克环流,形成拉尼娜事件,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使秘鲁寒流变弱,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环流,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形成厄尔尼诺诺事件,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海冰增加。这就是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调控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我们称之为南极环大陆德雷克海峡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图2) 。
同样,非洲海冰开关可控制南大西洋的海洋环流,澳大利亚海冰开关可控制印度洋的海洋环流。由于德雷克海峡通道狭窄,海冰开关的控制效果更为显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222.html
相关报道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已结束
2016年05月06日 14:28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参与互动 0
5月6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宣布:本次厄尔尼诺现象事件已经基本结束。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研究员冯立成告诉记者,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持续6个月超过0.5度,就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按照这个国际标准,此次的厄尔尼诺事件从2015年4月到今年的4月,一共持续了13个月。
根据监测,2015-2016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在去年11月达到峰值,达到了极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之后逐步衰减。通过对海洋和大气环流演变的综合分析,本次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已在今年4月底结束。这是从1951年以来,第三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在这66年中,我国共发生了15次厄尔尼诺事件和15次拉尼娜事件。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在1982-1983年,及1997-1998年。
冯立成分析说,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是从97年5月到98年5月,同样是13个月。从时间长度上来看,本次厄尔尼诺现象与上一次相当。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强度峰值达到了31℃,而此次的这一数值是26℃。综合来看,这一次的厄尔尼诺现象明显不如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强。
冯立成认为,尽管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基本结束了,但对我国的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将会持续一段时间。此外,在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将处于偏冷状态,秋季后转拉尼娜事件可能性大。
今年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一个转化年,预计今年夏季,台风生成的次数较历史同期偏少,风暴潮强度也比较低;但到秋季,因为新的拉尼娜事件在发展,西北太平洋的海温增暖,有利于台风的发生,加上预计今年海平面较历史同期偏高,如果再叠加天文大潮,就极有可能引起比较强的风暴潮,需要提前加以防范。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高的现象,反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就是拉尼娜。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低。拉尼娜出现时,我国多表现为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容易出现“南旱北涝”的现象。(央视新闻 记者 周伟)
【编辑:李季】
http://finance.chinanews.com.cn/gn/2016/05-06/7861030.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