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震、干旱、流感、高温:2015年厄尔尼诺能带来什么?
杨学祥,杨冬红
(吉林大学)
一、2015年厄尔尼诺终于来了并将继续增强
美联社3月5日报道称,美国国家气象局5日宣布,厄尔尼诺现象再次现身。该局气候预测中心副主任迈克·哈尔珀特说,此次迟来的厄尔尼诺现象较弱,并且有些反常,所以可能不会有太多地区受到其影响。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预计,厄尔尼诺现象持续至今年夏季的可能性约为50%-60%。这是自2010年春季以来首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自2014年3月以来,美国国家气象局一直预测即将出现厄尔尼诺。不过,这种现象直到现在才出现。哈尔珀特说,他不知道此次厄尔尼诺为何没有像预测的那样形成,“今年有点令人困惑”。
http://tech.gmw.cn/2015-03/09/content_15039983.htm
据外电3月9日消息,马来西亚气象局周一在邮件中报告称,厄尔尼诺气候将贯穿北半球的整个夏季,几率约在50-60%。
气象局表示,近期的气象模型显示,赤道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出现西风异常现象。
气象局称:“由于预期厄尔尼诺气候的力道较弱,因此不会对全球气候产生过于严重的影响。然而,北半球春季或出现与厄尔尼诺有关的影响。”
报告称,3月马来西亚半岛的多数地区预计迎来正常天气,但玻璃市州、吉打州、吉兰丹州以及彭亨州和柔佛州的部分地区除外,这些地区的降雨量可能将低于往年均值。
5-8月沙捞越州天气预计将逐渐干燥。
3-5月沙巴州多数地区的降雨量预计将略低于平均水平。
http://info.glinfo.com/15/0310/06/11EB2BB919AE056B.htm
我们在2015年3月3日指出,万事俱备只欠西风:关注4月西风增强。每年4月9日-7月28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西风形成,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1431.html
我们的研究结果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年9月南极海冰1979年以来最大值遏止2014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2015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最小值加快厄尔尼诺的发生,2015年3月20日和9月13日日食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2015年9月南极海冰面积最大值的可能异常变小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7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2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37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3137.html
二、2015年厄尔尼诺能带来全球强震
2015年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是8.5及以上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2015年是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的第二年,是8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2015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并可能发展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而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是强震活跃时期。
三种因素叠加,导致2015年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异常变大。
三、2015年厄尔尼诺能带来全球高温和我国北方干旱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次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2014年成为1880年有记录以来最热年,验证了我们的预测。
2015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两者叠加,将导致2015年开创最热年新纪录,并导致我国北方严重干旱。
四、2015年厄尔尼诺能带来全球流感增强
研究表明,流感爆发的6大气候特征是: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5年厄尔尼诺正在发生,2010-2013年拉尼娜事件连续发生,低温冻害频繁发生,符合流感爆发的六大特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0967.html
五、2015年厄尔尼诺能带来低温冻害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中国东北易于发生冷夏和冬季严重低温冻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31957.html
六、2014年厄尔尼诺受阻的原因
中国科学报2015/3/10 8:30:09报道,科学家们期待了近一年时间的厄尔尼诺气候模式终于来了。但是天气预报员表示,其标志性的赤道太平洋气候变暖将不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早在NOAA发布此次公告的1年前,气候学家便预测有一次大型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正在酝酿当中。
当时NOAA预测全球有50%的几率在2014年后半年出现一次厄尔尼诺现象。该局同时表示,风场类型会推动海水向东横穿太平洋,这类似于1997年的那场史诗般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之前几个月的情况——后者曾让科学家们感到措手不及,并在多个大洲导致了洪水、干旱和火灾。
最终,去年的预测遇到了短板,部分原因是驱动这一系统的风逐渐消失了。从1997年便开始致力于改进预报模型的研究人员正在试图精确地摸清去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他们的模型没有捕获这一信息。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NOAA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气候建模人员Gabriel Vecchi不禁问道:“为什么这两个一开始看起来非常类似的年份最终的结果却迥然不同?”
Vecchi称2014年至2015年的季节是“一个伟大的案例研究”,并说这样不同寻常的事件对于科学家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Vecchi说:“它们迫使我们挑战已有的假设,重新审视我们的经验法则,并寻求更加全面的解释和更加完善的模型。”
天气预报员们正在试图增加他们在另一次大型厄尔尼诺事件来临之前交给全世界的提前量的时间,但面临的挑战是,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气候模式在去年上半年是非常易变的,即便是重要的趋势也可能被拖延甚至发生逆转。
直至去年7月,相关模型才变得更加稳定,同时研究人员也能够更好地预测去年后半年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气候模式。
目前,NOAA预测厄尔尼诺现象有50%到60%的几率一直持续到北半球的夏季。
厄尔尼诺是太平洋的一种反常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东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能被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赵熙熙)
《中国科学报》 (2015-03-10第2版要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3/314682.shtm
2014年3-5月,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著名气象机构纷纷预测2014年7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使2014年成为最热年。
我在2014年5月4日指出,最强厄尔尼诺不会重演。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
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2015-2016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27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85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59.html
谁的预测更准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641.html
判断最强厄尔尼诺发生条件的重要标准是拉马德雷现象(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的位相变化:在拉马德雷暖位相,厄尔尼诺得到增强,拉尼娜受到抑制;目前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厄尔尼诺受到抑制,拉尼娜得到增强。在西班牙语中,厄尔尼诺是圣婴,拉尼娜是圣女,拉马德雷是母亲。1951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2次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分别为1982年到1983年事件,以及1997年到1998年事件,都处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可能性很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1702.html
7月热带太平洋部分水域的水温降低,验证了我们的准确预测,表明我们预测理论的可靠性: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和南极海冰变化对厄尔尼诺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5739.html
2014年德雷克海峡海水变冷,2014年9月南极海冰面积40年来最大,阻止了最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50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2665.html
2014年9月南极海冰增加,特别是南极半岛海冰增加,阻塞德雷克海峡表面海水通道,增强秘鲁寒流,阻碍了2014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南极海冰增加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南极海冰减少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这是拉马德雷暖位相增强厄尔尼诺,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的原因之一(见表1)。
表1 1999-2014年南极海冰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
年 份 | 9月的平均程度 (百万平方公里) | 2月平均范围 (百万平方公里) | 气象事件 | |
1979–2000 mean | 18.7 | 2.9 |
|
|
1999/2000 | 19.0 | 2.8 |
| 拉尼娜 |
2000/2001 | 19.1 | 3.7 |
| 拉尼娜 |
2001/2002 | 18.4 | 2.9 |
| 厄尔尼诺 |
2002/2003 | 18.2 | 3.9 |
| 厄尔尼诺 |
2003/2004 | 18.6 | 3.6 |
| 厄尔尼诺 |
2004/2005 | 19.1 | 2.9 |
|
|
2005/2006 | 19.1 | 2.7 |
| 厄尔尼诺 |
2006/2007 | 19.4 | 2.9 |
| 拉尼娜 |
2007/2008 | 19.3 | 3.9 |
| 拉尼娜 |
2008/2009 | 18.5 | 2.9 |
| 厄尔尼诺 |
2009/2010 | 19.2 | 3.2 |
| 拉尼娜 |
2010/2011 | 19.2 | 2.5 |
| 拉尼娜 |
2011/2012 | 18.9 | 3.5 |
|
|
2012/2013 | 19.44 |
|
|
|
2013/2014 | 19.50 |
|
| 拉尼娜 |
2014/2015 | 20.11 |
|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5043.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64c19e0101ihif.html
http://weather.news.qq.com/a/20140109/012127.htm
http://roll.sohu.com/20140718/n402426913.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190.html
遏止2014年最强厄尔尼诺发生的两大最重要的因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2014年9月南极海冰面积40年来最大。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1680-1685。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杨学祥. 2003,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世界地质,22(4): 380-384.
杨学祥.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世界地质, 2004, 23(1): 28-34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