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美气候预测中心宣布“厄尔尼诺”到来:2月南极海冰最小导致

已有 3811 次阅读 2015-3-9 12:5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球自转, 南极海冰, 厄尔尼诺, 日食

美气候预测中心宣布“厄尔尼诺”到来:2月南极海冰最小导致秘鲁寒流减弱

                  杨学祥,杨冬红

 

美联社35报道称,美国国家气象局5日宣布,厄尔尼诺现象再次现身。该局气候预测中心副主任迈克·哈尔珀特说,此次迟来的厄尔尼诺现象较弱,并且有些反常,所以可能不会有太多地区受到其影响。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预计,厄尔尼诺现象持续至今年夏季的可能性约为50%60%。这是自2010年春季以来首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20143月以来,美国国家气象局一直预测即将出现厄尔尼诺。不过,这种现象直到现在才出现。哈尔珀特说,他不知道此次厄尔尼诺为何没有像预测的那样形成,“今年有点令人困惑”。

我们的研究结果是,20149月南极海冰1979年以来最大值遏止厄尔尼诺事件发生,20152月南极海冰面积最小值加快厄尔尼诺的发生,2015320913日食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20159月南极海冰面积最大值的异常变小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2277-8627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2277-8642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2277-863797.html


图1 2015年3月5日海温矩平

万事俱备只欠西风:关注4月西风增强

已有 386 次阅读 2015-3-3 03:2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厄尔尼诺 地球自转 南极海冰 日食 西风    推荐到群组

万事俱备只欠西风:关注4月西风增强

       杨学祥

  目前有两种因素因素影响厄尔尼诺发展。

  季节性因素:

  每年4月9日-7月28日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2015年1月25日-4月7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每年4月9日-7月28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63029

  2015年2月为南半球夏季,南极海冰面积达到最小值,打开南极半岛表面海水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5年9月为南半球冬季,南极海冰面积达到最大值,阻塞南极半岛表面海水通道,增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非季节性因素:

  2015年3月20日日食发生在两极地区,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这是关键的非季节性因素。注意观测。

  2015年9月13日日食发生在两极地区,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这是关键的非季节性因素。注意观测。

  如果2月(南半球夏季)南极海冰面面积异常变少,9月(南半球冬季)南极海冰面积增多不明显,配合日食效应和4月9日-7月28日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对厄尔尼诺发展有利,厄尔尼诺有一个发展的机会。

图1 2015年2月9日、26日和3月2日海温矩平:南极海冰面积减少海温升高 秘鲁寒流减弱 只欠西风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1431.html   
美气候预测中心宣布“厄尔尼诺”到来 造成今年暖冬
2015-03-09 10:48 来源:凤凰网  我有话说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今天更新的月度数据中发出了厄尔尼诺正式到来的公告。厄尔尼诺作为一种海洋大气现象,特征是太平洋东部靠近赤道的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美气候预测中心宣布“厄尔尼诺”到来 造成今年暖冬

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El Ni?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预计,厄尔尼诺现象持续至今年夏季的可能性约为50%-60%。这是自2010年春季以来首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自2014年3月以来,美国国家气象局一直预测即将出现厄尔尼诺。不过,这种现象直到现在才出现。气候预测中心副主任迈克·哈尔珀特说,他不知道此次厄尔尼诺为何没有像预测的那样形成,“今年有点令人困惑”。

  由于本次厄尔尼诺强度并不大,所以预期不会带来明显的全球气候模式变化。然而今年春天北半球可能仍然会出现一些受厄尔尼诺影响的现象,比如墨西哥湾区的湿度增大,降水量增大等。

美气候预测中心宣布“厄尔尼诺”到来 造成今年暖冬

这次厄尔尼诺的威力较小

  根据西部及中部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的持续升高和海面气压的变化,NOAA 的专家Mike Halpert 说他们确信厄尔尼诺确实来了。很多气候预测模型都显示虽然威力不大,但会持续到今年夏天。

  上一次的厄尔尼诺发生在2009-2010年,强度中等。再上一次则要到2002-2003年间(中等强度),2004-2005年间(低强度),2006-2007年间(较低强度)。近二十年内发生的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在1997-1998年,当时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睡眠温度比正常的要高出3至4摄氏度,这也间接导致了中国长江流域的洪水及华南地区的持续暴雨,还有东南亚地区的大规模森林火灾。

  据悉这次厄尔尼诺的威力较小,本应该在12月前后出现的它也来不及对气候模式造成太大影响,另外专家估计它对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干旱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今年“暖冬”现象的罪魁祸首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月21日,全国平均气温为-3.1℃,较常年同期偏高0.8℃,与1990年和2008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最高。

  全国六大区域(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气温均偏高,其中华北地区偏高1.0℃,西北地区偏高0.5℃。

  “入冬以来,京津冀地区气温更是居高不下,普遍偏高1℃至2℃。”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高级工程师王启祎说。王启祎介绍:“尽管今冬我国气温偏高,但在北半球还不是特例,也不是最高的。偏暖较强的地区在欧洲及北美西部。入冬以来,欧亚大陆中纬度大部分地区、北美西部偏暖2℃至4℃。”

美气候预测中心宣布“厄尔尼诺”到来 造成今年暖冬

  尽管NOAA质疑2014年最热年与厄尔尼诺之间的联系,但是我国和日本等国均判断厄尔尼诺是2014最热年的幕后推手。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4年5月至11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均综合指数连续7个月达到或超过0.5℃的标准,扰乱了全年气候。

  厄尔尼诺不仅是重大的气候现象,全世界的经济学家也很关注,因为它会对当年的农作物产量产生影响。

  

[责任编辑:陈百惠]

http://tech.gmw.cn/2015-03/09/content_15039983.htm

美媒:厄尔尼诺或再次现身将影响大宗商品价格

2015-03-07 09:10:27 来源: 参考消息网(北京)

参考消息网37报道

美媒称,预测已久的厄尔尼诺终于来了。

   美联社35报道称,美国国家气象局5日宣布,厄尔尼诺现象再次现身。这种现象是指太平洋中部的一个特定区域变暖,从而导致全世界的气候模式发生改变:有些地方洪水泛滥,有些地方发生旱灾,全球总体气温升高,大西洋飓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就连经济学家都会加以关注,因为这种现象会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影响。

   该局气候预测中心副主任迈克·哈尔珀特说,此次迟来的厄尔尼诺现象较弱,并且有些反常,所以可能不会有太多地区受到其影响。

   他说,如果当前状况持续下去,今年夏季的大西洋飓风数量可能略有减少。不过他指出,1992年肆虐佛罗里达州的“安德鲁”飓风就是在厄尔尼诺持续至夏季时发生的,所以沿海居民不应放松警惕。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预计,厄尔尼诺现象持续至今年夏季的可能性约为50%60%。这是自2010年春季以来首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20143月以来,美国国家气象局一直预测即将出现厄尔尼诺。不过,这种现象直到现在才出现。哈尔珀特说,他不知道此次厄尔尼诺为何没有像预测的那样形成,“今年有点令人困惑”。

延伸阅读世界气象组织:未来数月弱厄尔尼诺形成概率约为70%

   新华网日内瓦124电(记者张淼王昭)世界气象组织4日发布最新厄尔尼诺情况简报说,11月份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已超过弱厄尔尼诺现象的临界值,明年2月末前形成弱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约为70%

   简报说,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在过去两个月中持续升温,其中11月份海水温度超过正常值0.51摄氏度,已超过弱厄尔尼诺现象的临界值。

   不过,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大气指标却出现混杂状态,目前海洋表面气压、高空风等部分指标符合弱厄尔尼诺标准,但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云层与降水两项重要大气变量仍接近正常。

   简报表示,相较今年34月份首次出现厄尔尼诺征兆时,目前太平洋赤道东西部海域的温差异常更类似厄尔尼诺。考虑到未来数月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可能继续升高,今年12月至明年3月期间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为70%75%

   目前,南美洲部分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与非洲部分地区已监测到类似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影响。简报指出,气象模型分析和专家观点认为全球出现弱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更大,出现中等强度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较小,强厄尔尼诺现象则不大可能出现。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与全球气候有密切联系,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增加。

2014-12-0510:16:05

延伸阅读专家:将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今冬中国或迎暖冬

   在中国气象局近日组织的“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中,专家表示,监测和预测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很可能将出现一个弱的厄尔尼诺事件,海温比常年值偏高0.51,这一强度比此前预报的要低。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南方容易出现“暖湿”特征。但是我国气候还会受制于其他因素,这次厄尔尼诺较弱,可能不是一个主导因素。

   厄尔尼诺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现象,持续的西风把温暖海水从西太平洋带到东太平洋,形成厄尔尼诺。它与全球气候有密切联系,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增加。世界气象组织124发布最新厄尔尼诺情况简报说,11月份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已超过弱厄尔尼诺现象的临界值,明年2月末前形成弱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约为70%

   今年5月,国际气象界普遍预测,到7月底,有超过70%的可能性会发生中等强度或者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为何厄尔尼诺的实际强度低于预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表示,这是国际气象界正在讨论的一个问题。今年厄尔尼诺的发展非常复杂,一波三折。这次厄尔尼诺从春季开始就很强,西风连续三次爆发,产生暖水层,然后往东传,当时大家都认为这个暖水层会很深厚,并且会迅速往东走。但是6月—8月,西风停止了,东风加强,结果使得海水又变冷。东风持续时间太长了,这是导致厄尔尼诺减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丁一汇说,第二个原因是赤道太平洋过去15年一直是东风盛行,处于冷水状态。此前有很多科学家认为,在一个冷的背景下,不可能出现一个突然快速增暖的很强的厄尔尼诺。现在看来,这些人的估计对了。

   气象统计显示,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很多人关心:随着这次厄尔尼诺形成,今年冬季我国会出现暖冬吗?

   “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气温偏高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南方降水也会多一些,容易出现暖湿的特征。”丁一汇表示,但是极冰的融化易造成极地冷空气扩散,可能带来强寒潮,北方地区出现正常及偏冷气候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丽娟说,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得气候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不是厄尔尼诺事件一个因素就可以决定的,所以无论是天气预报还是气候预测,考虑的因素要更全面更复杂一些。极冰的融化易造成极地冷空气扩散,这与厄尔尼诺事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是相反的。实际上仅从厄尔尼诺事件和极冰融化的影响这两个因素考虑就非常复杂,因为二者的时空尺度和影响机制不一致,再加上大气自身动力演变特征,使得预测更加扑朔迷离。

   “在厄尔尼诺背景下,由于冬季海陆热力差异的减弱,容易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弱的,但是不能简单说一定出现暖冬,因为极地冷空气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陈丽娟指出,暖冬有行业标准,包括单站暖冬、区域暖冬或者全国性的暖冬,不能笼统地提暖冬。究竟是全国还是某些区域达到暖冬的标准,还要根据监测确定。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郑飞表示,冬季厄尔尼诺强度达到峰值时,一般情况下,大气环流对海洋的响应也是最强的,但是在弱的厄尔尼诺背景下,我国气候还会受制于其他的因素,厄尔尼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不是一个主导的因素。(记者 刘毅)

2014-12-2009:34:07

延伸阅读新厄尔尼诺事件已形成预计12月达峰值

   新华网北京1030电(记者林晖、陈春园)记者30日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获悉,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已形成。预计未来3个月,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发展,可能于12月达到峰值。

   厄尔尼诺事件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比常年平均温度持续偏高的现象。当该海区海水表面温度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摄氏度,称为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6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摄氏度,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5月至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已连续6个月比常年同期偏高,偏高幅度在0.5摄氏度甚至以上,赤道中东太平洋次表层被暖水覆盖,并已向上抬升至表层。这表明,新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

   厄尔尼诺可能会带来极端气候事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表示,根据统计资料,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影响最明显的时期是其发生后的次年,届时长江流域易降水异常,洪涝灾害风险加大。

2014-10-3020:16:18

延伸阅读气象局:8月台风偏少历史罕见与厄尔尼诺有关

   中新网94电中国气象局今日举行20149月新闻发布会。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工李清泉称,8月台风偏少与厄尔尼诺有关系,因为在厄尔尼诺状态影响下南海西太平洋台风生成地对流会受到抑制,不利于台风的生成。

   李清泉表示,因为今年夏季或者8月的时候,南海菲律宾以东高低层切面比较强,不利于台风的生成和发展,导致了台风8月生成的明显偏少。9月台风预计会比8月多,因为8月没有,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但是比常年还是要偏少,生成和登录都要偏少。

   李清泉同时表示,今年尤其重要东部的降水形式是南多北少,是受到印度洋海温偏暖跟厄尔尼诺状态影响的共同作用。影响降水,最直接的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异常,今年主要是副热带高压持续的偏强、偏南,夏季风偏弱,副高偏强给来自于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气输送到中国南方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但是夏季风偏弱不利于输送到中国长江以北地区,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交汇,形成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

2014-09-0417:09:11

作者:张淼王昭

 本文来源:参考消息网

http://news.163.com/15/0307/09/AK3HBQPM00014AEE.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3137.html

上一篇:今明两天中东部迎大风并降温4-10℃:关注3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强震、干旱、流感、高温:2015年厄尔尼诺能带来什么?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4 杨正瓴 杨文祥 钟炳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0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