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北美山地冰川融化对美国地震的影响

已有 2710 次阅读 2019-11-13 15:3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地壳均衡

北美山地冰川融化对美国地震的影响

             

       关键提示,前几篇文章我们介绍了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对中国地震的影响。实际上,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脉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也加快了美国地震。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過去150年來地球上的冰川面積一直在縮減,但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這種變化的速度顯著加快了。北極、歐洲、亞洲高山地區、美國西北部和加拿大、安第斯山區和巴塔戈尼亞地區的冰川都在融化,甚至在龐大的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區,大多數冰川也在縮小,其中南美洲和阿拉斯加地區的冰川融化速度最快。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并且是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地震一直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就连破坏力同样强的美军最近也开始担忧其地震来了。随着美国加州地质开始活跃,大地震的阴影也笼罩着当地的美军基地。

       近日,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表示,在经历了今年七月初的大地震后,加利福尼亚州的地底呈现出了不安的因素,原先处于“休眠”状态下的地下断层被“唤醒”,这是500年来首次,这可能是一场“隐形大地震”的前兆。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和地壳均衡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原因,美国也身处水火之中难以幸免。

 

相关报道

500年来首次,加州断层异动引大地震担忧,美军新研究或被迫中止


地震一直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就连破坏力同样强的美军最近也开始担忧其地震来了。随着美国加州地质开始活跃,大地震的阴影也笼罩着当地的美军基地。

近日,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表示,在经历了七月初的大地震后,加利福尼亚州的地底呈现出了不安的因素,原先处于“休眠”状态下的地下断层被“唤醒”,这是500年来首次,这可能是一场“隐形大地震”的前兆。

实际上研究人员的警示很有道理,在加州大地震后,又经历了100000多次余震,很多地方的地面或裂开形成断层,又或隆起,并且地质活动至今仍然不稳定,像南加州的嘉勒断层在500年中一直比较“安静”,但在这次地震后断层小部分地区开始蠕变,据获悉地震后的3个月以来嘉勒断层移动了0.8英寸(2厘米)


人们担心,如果断层异动持续,潜在的大地震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而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未来30年内,7.5级及以上大地震将会有31%的概率“袭击”加州大城市洛杉矶,这也可能是自1906旧金山发生7.9级地震以来,美国要面对的最大地震灾难,届时洛杉矶将有上千万人受到影响。其实担忧的不仅仅是当地居民,还有驻扎在加州的美军军事基地里的人员。

要说美国空军最神秘的基地是相传与外星人有关的51区的话,那么美国海军最神秘的军事基地莫过于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里奇克雷斯特镇的“中国湖”军事基地,这里堪称美国海军最大的“母港”,该基地因中国劳工得名,但却是美军多种先进武器的诞生地。“中国湖”基地与世隔绝,里面的研究人员潜心研制美国海军未来的新型武器,可以说二战后美军几乎所有的海军武器的诞生大部分都与该基地有关。


在7月份的加州大地震前,美军一直在扩充“中国湖”军事基地的规模,向周边征用了超过30000英亩的土地,这些扩建的土地将被用来建造包括无人机在内的未来新型武器的研究所,此后将会有多项绝密研究在此进行。而在这一次的加州大地震中,“中国湖”军事基地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据获悉基地内共有230座建筑物遭到破坏,其中84座需要完全重建,另外机场跑道和基地内公路也遭到破坏,此前有议员提议为“中国湖”军事基地修复工作拨款5.85亿美元,可见基地损失不小

然而究竟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湖”军事基地的扩建恐怕将遇到更多的麻烦,因为地质的不稳定,很可能受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的波及导致基地内的设施毁于一旦,这样的损失让美军难以承担。毕竟美国地质局给出了30年的年限,至少这30年内加州地底是“安静”不下来的了,“隐形大地震”如同定时炸弹一样悬在美军心头,或许将导致美军的新研究被迫中止。(子文)

https://www.360kuai.com/pc/9ac6b853f2c43a97a?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3&sign=360_e39369d1

解密亚洲特大地震频发:山地冰川融化导致地壳均衡运动

屏蔽已有 2360 次阅读 2016-6-13 16:0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特大地震活跃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壳均衡| 地壳均衡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特大地震活跃期    推荐到群组  

解密亚洲特大地震频发:山地冰川融化导致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杨冬红


可怕的冰川消融数据!

地球表面10%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其中,90%位于南极大陆、8%位于格陵兰岛、少部在北美和亚洲地区,但北美与亚洲其总和也不及全球冰川的1%。科学家在测量格陵兰岛冰川消融速度的时候发现,1996年格陵兰岛的冰川体积减少了22立方英里、而2006年冰川体积减少了53立方英里。10年间消融速度翻了一倍还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fb39c0100jjxu.html

  新华社内罗毕2002417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7日在此间发表一项报告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造成许多湖泊决堤。

http://news.sina.com.cn/w/2002-04-18/0354550005.html

  中新网20081218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16日发布的最新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地球上南极、美国阿拉斯加和北极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川已融化逾两万亿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见明显。

http://tech.sina.com.cn/d/2008-12-18/09582665926.shtml

  【新华社墨西哥坎昆2010127日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7日在坎昆气候大会期间发布报告,公布了世界各地冰川融化状况的评估结果,呼吁全球采取紧急措施,减小冰川消融对高山地区人民生活带来的冲击。

  这份名为《高山冰川和气候变化人类生计和适应的挑战》的报告对全球主要冰川近年来的融化速度进行了排序。报告指出,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冰川消融速度最快,其次是阿拉斯加沿岸山脉的冰川,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冰川,之后是亚洲高山地区的兴都库什山脉、北极地区和安第斯山脉的冰川。

http://finance.qq.com/a/20101209/001070.htm

据《今日美国报》2010127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

http://news.163.com/10/1208/14/6NCUCV3V00014JB5.html

20110410东方早报报道,近期,关于世界冰川、冰原融化加速的研究报告在英国、美国陆续出炉,其暗示的淡水危机与海平面上升再次向人类敲响生存警钟。日前,英国《独立报》援引以英国为首的研究报告称,近30年部分山地冰川的融化速度比过去350年要快100倍。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1_04/10/5646596_0.shtml

事实上,冰川融化不仅仅影响海平面上升和淡水危机,而且能通过地壳均衡加剧特大地震的频繁发生。


全球特大地震发生在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国际在线专稿:据《今日美国报》2010127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过去40年,亚洲地区每年约有5000人死于冰川融化引发的洪水泛滥。而随着冰川逐渐消融,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将受到威胁,总有一天,将会面临无水灌溉农田、无合适的饮用水的困境。

http://news.sohu.com/20101209/n278189816.shtml

科技日報紐約2010127 (記者卞晨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其合作伙伴今天在坎昆氣候變化大會現場發布了一份有關全球冰川狀況的報告,報告顯示,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大部分冰川正在加速消融,將對人類的淡水供應、糧食安全和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威脅。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過去150年來地球上的冰川面積一直在縮減,但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這種變化的速度顯著加快了。北極、歐洲、亞洲高山地區、美國西北部和加拿大、安第斯山區和巴塔戈尼亞地區的冰川都在融化,甚至在龐大的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區,大多數冰川也在縮小,其中南美洲和阿拉斯加地區的冰川融化速度最快。不過,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局部地區降雨增多,也有少數地區的冰川出現了擴大的跡象,如挪威西部、新西蘭的南島和南美洲的火地島等。

http://wwwbig5.hinews.cn/news/system/2010/12/09/011643283.shtml

从表1中可以看到,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并且是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的消长导致海平面的升降和相应的陆海地壳方向相反的地壳均衡运动,从而形成地震火山活动最强烈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欧亚地震带、海洋中脊地震带,强烈地震发生在全球变暖之后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美洲

亚洲

1890-1924

4

2

2

0

1890-1924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1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7

4

3

4

1957-1976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12

6

1

5

2

2000-2030

低温期?

活跃期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262.html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和地壳均衡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原因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有50-60年拉马德雷周期,20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1800年潮汐长周期,以及2410万年冰期周期。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由图1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AB弧下降到CD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AB弧扩张到AE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CD弧上升到AB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BE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1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1988;杨冬红等,2011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拉马德雷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我们在2011年建立了地震和气候相互影响的地球物理模型,地震火山活动和气候的相互影响具有普遍意义。气象学家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全球变暖的最大危害是,与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互动,引发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4次,亚洲和美洲各发生2次。

1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7次,亚洲发生3次,美洲发生4次。

2000-201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6次,亚洲发生5次,美洲发生1次。

趋势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冰川融化速度加快


2009082015:48人民網-環保頻道报道,受氣候變化影響,美國3個被研究得最多、有著“基准冰川”之稱的冰川正在加速縮減。政府科學家表示,這一發現將進一步激發全球對海平面升高和飲用水供應短缺問題的關注。

  美國地質勘探局最新公布的報告說,位於華盛頓州的南瀑布冰川、以及地處阿拉斯加的沃弗林冰川和格爾卡納冰川都顯示出“快速而持續的”后退跡象。

  “它們的處境堪憂。”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科學家埃德·約斯伯格(Ed Josberger)說,“這些冰川連同全球的冰川一起都在縮減。”

  多年來,科學家不斷在報告全世界范圍內冰川融化的消息,但這項研究提供了一些迄今為止最為確鑿的証據。由於這3個冰川所處地點的氣候和海拔不同,研究人員可通過它們來了解北美地區數千個其它冰川的狀況。

  在20世紀初期各冰川的規模達到其最大峰值時,南瀑布冰川的體積估計為半立方公裡,約6.54億立方碼。到1958年,它的體積縮小了一半。2004年最后一次測量發現它又減少了一半。

  “我們(的氣候)變得越來越暖和,而冰川則在縮小。”約斯伯格說。

  除了因獨特或不尋常的當地條件造成的一些例外,美國數千座冰川中有超過99%都在縮減,美國地質勘探局的另一位科學家布魯斯·莫爾尼亞(Bruce Molnia)說。

  “自從研究開展以來,這3個冰川的質量就在不斷縮減,而在過去15年中,質量流失的速度更快了。”參與該項研究的地質勘探局科學家沙德·奧尼爾(Shad O'Neel)說,“擁有這樣一段長期記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能夠利用這些記錄來檢查和驗証未來的模型。”

  在全世界范圍內,大部分冰川都在變小,有一些已經開始消失。過去99年來,蒙大拿州冰河國家公園中的冰川已經從150個減少到26個,如果當前的暖化趨勢持續下去,科學家預測,到2030年,這些冰川就將完全消失。他們還預計,非洲乞力馬扎羅山上聞名的積雪到2015年也可能消退。

http://env.people.com.cn/BIG5/9899892.html

美国发生强震的另外原因在于2012年起连续四年严重干旱的发生,根据耿庆国的旱震理论,美国加州的强震正在逼近。

2012220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4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的三大统计特征:日本真的很危险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见表1-2)。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二个统计特征是,全球8.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见表1-3)。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三个统计特征是,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2012年的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7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我在201559指出,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全球气候变暖已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导致许多湖泊崩堤。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尼泊尔境内的三千二百五十二个冰川和二千三百二十三个冰川湖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观测显示,这些地区的气温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升高了整整一摄氏度。研究表明,尼泊尔境内的二十个冰川湖和不丹境内的二十四个冰川湖的水位持续上升,五至十年内,这些湖泊将会崩堤,世界其它地区的许多冰川湖也面临同样的威胁。由山岳冰川融化而成的水是河流的源头。如果全球的冰川快速融化,世界上许多河流将会干涸,可饮用水的水源将迅速减少,人类以及动物的生存就会面临严重威胁。另外,全球水位上升也将减少人类的可用土地。

http://tech.sina.com.cn/d/2008-12-18/09582665926.shtml

425尼泊尔发生8.1级破坏性地震。外媒报道,科学家确认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1英寸约合2.5厘米。其证据来自欧洲航天局Sentinel-1A卫星429在珠穆朗玛峰上采集到的数据。

http://news.163.com/15/0508/14/AP3N46TO00014AED.html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青藏高原冰盖融化将导致地壳均衡上升,这与尼泊尔大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下降相矛盾,除非尼泊尔地区的冰川不是融化,而是增加。

事实上,尼泊尔地区的冰川确实在稳定的增加,从而导致地壳的均衡下降。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415报道,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与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冰川消融趋势相反,1999年到2008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冰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有所增长。

全球变暖正导致冰川、冰帽、冰盖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胁低地和岛屿上的居民安全。然而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研究发现,与这种全球趋势完全不同的是,1999年到2008年间,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喀喇昆仑山脉(Karakoram)冰川却在以每年11厘米22厘米的速度增长。

喀喇昆仑山位于中国、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冰川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脉是除两极外世界上最大的冰体所在地,是恒河与雅鲁藏布江等著名大河的源头。

http://gb.cri.cn/27824/2012/04/16/5105s3644102.htm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前喜马拉雅山脉整体气候处于改变之中,但是气候如何变化对某些特殊地区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http://tech.qq.com/a/20120915/000031.htm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区域的大地震可能性在全球变暖中持续增大。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冰川消长导致的地壳均衡是主要动力。印度洋海平面上升也能导致印度洋地壳的下降运动(见图1),推动印度大陆挤压青藏高原。

重要结论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使特大地震在美洲和亚洲集中发生。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34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6041.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2019年11月13日午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2019年11月14日午早报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