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气候变化的自然调节:变冷变暖 有利有弊

已有 4238 次阅读 2019-5-16 08:17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气候变化, 自然调节, 有利有弊

气候变化的自然调节:变冷变暖 有利有弊


       关键提示:使人类摆脱小冰期严寒天气的威胁,全球变暖的功不可没。气候变化的自然调节:变冷变暖,有利有弊。


全球变暖难道遭遇滑铁卢?铁树开花,沙漠开始有花有草

原创萝卜科普昨天

我们一直在说,全球变暖,然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感受不深。且有一些地区反倒让人觉得情况不一样。NASA表示,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本来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居然奇迹般的出现了绿化植物。这里的某些地区每年只有几毫米的降雨量,而有的地区却毫无降水量,那沙漠怎么突然间又有植被出现呢?

莫非全球变暖的趋势提前结束了?不可能。极端天气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好事,或许引发全球变暖的极端天气才有可能导致这样的现象。NASA再一次表示,由于沙漠沿着安第斯山脉的西部范围延伸,产生了一种雨影现象。沙漠坐落于洋流旁边,持续的高压足以限制风暴进入,因此容纳水分的含量就会减少。

2019年一二月的时候,有稀少的水流进入阿塔卡马沙漠。风暴在安第斯山脉顶部就已经被限制,山麓仍然有足够的降雨量,这就可能导致周边洪水泛滥。安第斯山脉西部遭受山体滑坡,降水量可以达到100-200毫米,而这就是直接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之一。NASA数据显示,2019年2月上旬卫星在阿塔卡马沙漠附近测得超过50毫米的降水量。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里数百人遇难,数百所房屋也被破坏。突发性的降水,不仅对人类的生活起居产生重大的影响,也让干燥的沙漠突然有了一线生机。直到2019年三月,沙漠有了绿树红花。通过卫星对此区域彩色图像分析,这是一种自然绿化现象,并非人造绿化。绿化程度远远比预料中还要广泛。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M0E8mHv


高温之后的自然调节:验证深海巨震调温假说

已有 1015 次阅读 2018-8-2 18:59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高温大震拉马德雷冷位相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地壳均衡    推荐到群组  

 高温之后的自然调节:验证深海巨震调温假说

                                 杨学祥,杨冬红

                                  (吉林大学)

   

    2015-2018年高温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显示,2018年有望继2015年、2016年及2017年之后,成为地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第四热的一年。最高的一年是2016年,其次是2015年和2017年。相关分析认为,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充满地球大气层。人类工业化加剧了这一现象,海洋及陆地上的热能无法释放,整个地球在升温。

http://news.ifeng.com/a/20180730/59500802_0.shtml

 

事实上,这一分析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温室气体一直在增加,2017年和2018年应该有比2016年更高的温度才能证明单一的温室增温理论。

我们在2008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我在2012522指出,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我们在2015-8-3 10:33指出,2014年最热,2015年更热,2016年刷新。

我们在2014326指出,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是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是全球最冷年。

谁是谁非9年内见分晓:2017年变冷。

事实上,2017年比2016年和2015年冷,2018年比20162015年和2017年冷。

决定2016年最热的主要因素不是温室气体的增加,而是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长期作用。

我们的预测已经被事实证明。

我们不否认温室气体的作用,但自然的因素不能忽视,特别是逐渐变冷的趋势不能忽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6855.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月亮赤纬角(白赤交角最大值)在18.6-28.6度之间变动,周期为18.6年。当太阳和月亮最大限度的远离赤道,地球自转形成的半日潮将使高潮区在南北半球大幅度周期震荡,不仅导致地球流体的大规模流动,而且产生各固体圈层容积变化,激发冷空气活动和构造运动。2009Sidorenkov列出了1900-2010年地球旋转速率中引潮力(D)的变化曲线,认为自然过程极端事件的发生与18.6年的周期变化有关,D的极小值在190319231942196019781997;最大值为191419321950196919882007年,下一个极小值可能发生在2014-2016年。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最小值形成的潮汐变化,改变地球的形状和扁率,影响地球自转速度,使全球8级以上强震具有近似9年的变化规律。强潮汐可以激发地震火山活动。2005-200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我们预测8级强震多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2454.html

 

1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及月亮亮赤纬角极值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月亮

赤纬角

地球

自转

气温

变化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最大值

变快

变冷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最小值

变慢

变暖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

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最小值

变慢

变暖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最大值

变快

变冷

7

1952-11-04

俄罗斯堪

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最小值

变慢

变暖

10

1963-10-13

俄罗斯

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

门答腊

9.1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

门答腊

8.6

冷位相

 最大值

变快

变冷

15

2007-09-12

印尼苏

门答腊

8.5

冷位相

 最大值

变快

变冷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

门答腊

8.6

冷位相





2014-2016




最小值

变慢

变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0101.html

 

1的统计表明,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及月亮亮赤纬角极值的有很好的对应性: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开始,到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结束。

 


1 1880-2015年全球气温变化

 

高温之后的自然调节:海平面上升导致深海巨震频发降低气温

 

从表1中可以看到,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

我们在2011年建立了地震和气候相互影响的地球物理模型,地震火山活动和气候的相互影响具有普遍意义。气象学家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全球变暖的最大危害是,与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互动,引发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4次,亚洲和美洲各发生2次。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7次,亚洲发生3次,美洲发生4次。

2000-201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6次,亚洲发生5次,美洲发生1次。

趋势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262.html

2004122620053292007912,印尼苏门答腊分别发生38.5级以上特大地震。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2007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地震和潮汐对气候的影响不能忽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7202.html

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7]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1868年以后的北半球温度下降与1868年和1877年间的智利两个Mt9.0级大地震有关。1900年以后的北半球的温度下降可能与1906年厄瓜多尔Mw8.8级大地震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周围大量Ms8级以上的大地震的数量特多有关。1952年之后的温度短时下降以及1960年以后的明显的长时段下降可能与1952195719601964年的4Mw9.0~9.5级的环太平洋大地震有关。由于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为Mw9.5级,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为Mw9.2级,所以1960年以后北半球和中国气温下降明显,而且持续时间也很长。1833年苏门答腊9级地震、1837年智利瓦尔的维西9.25级地震和1841年堪察加9级地震组成一个9级以上地震小高潮,对应1833年之后气温的低水平段[8]

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9.1级特大地震和海啸拉开了新一轮9级地震的序幕,200520072012年又连续发生38.5级以上地震,2011227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311日本发生9级地震。

 

警告: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高温之后是特大地震的降温过程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最小值形成的潮汐变化,改变地球的形状和扁率,影响地球自转速度,使全球8级以上强震具有近似9年的变化规律。强潮汐可以激发地震火山活动。2005-200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我们预测8级强震多发。表1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2004-2008年已经发生了38.5级以上强震(见表3),我们推测: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为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实际上,2010-2012年连续三年又发生了三次8.5级以上强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目前还有2016-2018年三年的最后期限,2004-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

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2016-2018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2010-2012年连续三年发生了三次8.5级以上强震,经过三年的能量积累,2016-2018年爆发8.5级以上强震的几率和强度将逐年增加。

目前,地震灾害就在我国周围徘徊:410阿富汗71级地震、413缅甸72级地震、416日本九州73级地震。

特大地震活跃期已经进入最后的高潮,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更大地震的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

由于2015年发生的极强厄尔尼诺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2016-2018年特大地震还将继续集中爆发。

大地震随机性理论否认地震活跃期的存在,漠视地震前兆的自然预警,会误导公众和政府部门,忽视对目前面临危险的准备和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47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01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2454.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2006, 21(3): 1023~1072

2.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百科知识》2008/07, 8-9.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a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 54(4): 926-934

5.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等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22:359-374.

6.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7.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8. 杨冬红杨学祥.2007a,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 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a 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9.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10. 杨冬红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11. 郭增建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J].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12.  郭增建郭安宁周可兴地球物理灾害链[M].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 111-114,146-158.

13.  杨冬红,杨学祥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7253.html 

全球变暖的千秋功罪:结束小冰期功不可没

已有 3914 次阅读 2015-4-23 13:46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全球变暖,小冰期,潮汐周期,历史规律,功过评价|全球变暖小冰期潮汐周期历史规律功过评价    推荐到群组  

 全球变暖的千秋功罪:结束小冰期功不可没

                                 杨学祥

 

我在2013102指出,人类刚刚逃脱了小冰期的蹂躏,却又陷入全球变暖的危机:与历史事实相反,世界主流气候学家警告人类面临全球变暖的巨大威胁,这是历史规律还是人为虚构?

世界主流气候学家只有不准确的气候模型模拟,没有历史资料证据,也没有事实证实。

事实上,全球变暖已经停止了15年,主流气候学家无法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8282.html

瞻前顾后,谁更可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9488.html

 

一、小冰期时期全球范围频繁出现饥荒:降温1的后果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2000年查尔斯·季林(Keeling)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在3107-3452年变得最冷。


   潮汐强度变化和气温变化的1800年周期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54-56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50-70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形成中国旱涝18.6年周期的观点[18]。蓝永超等人发现,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19],与日食月食18年沙罗周期对应。

最新研究支持作者2006年提出的结论:三个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对应一个拉PDO冷暖位相交替周期,对应一个8.5级以上大震强烈与减弱变化周期。

PDO冷位相时期潮汐南北震荡强度相对较强,对应月亮赤纬角两大一小,根据季林的强潮汐致冷效应,出现全球低温期;PDO暖位相时期潮汐南北震荡强度相对较弱,对应月亮赤纬角一大两小,出现全球温暖期。2000-2030PDO冷位相时期可能变冷。由于地球自转,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从18.6度增大到28.6度)增大潮汐南北震荡的振幅(从37.2度增大到57.2度),使大气潮和海洋潮的高潮以12小时为周期大幅度南北震荡,导致大气环流径向运动强烈,是北极寒流大举入侵中纬度地区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有类似效应,是强震集中在7月和1月的原因之一。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2014年最热年证实了这一预测,也验证了全球气温变化存在月亮赤纬角18.6年的变化周期。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据网上资料,小冰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开始的时段。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在中国也称为“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结束于20世纪初期。

小冰期期间全球范围频繁出现饥荒,这也是明朝末年饥荒连年,农民叛乱叠起的原因之一。直到比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更耐寒的新大陆作物:马铃薯、玉米等被广泛种植之后情况方得以改善。

小冰期具有全球普遍降温的特点,通常认为小冰期始于13世纪,止于19世纪,然后出现一个相对温暖的气候环境时段,在16世纪中期和19世纪中期之间达到其最冷的顶点。小冰期低温的气候特点是相当明显的,尤其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气候敏感的生态脆弱带所表现出的环境效应十分突出,影响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欧洲小冰期之前的几百年内气候环境适宜,很少荒年和饥饿;北极的积冰远在北部,12世纪前斯堪的纳维亚、冰岛、格陵兰之间的通讯较容易;粮食作物可生长在冰岛,甚至格陵兰;北方的渔业繁荣,欧洲主大陆的葡萄园远在现代界限以北500km。这种适宜的环境到公元1200开始终结,海冰和风暴使得挪威、冰岛和格陵兰之间的通航十分困难,割断了与冰岛的联系,最后到14 世纪末从历史上消失;在冰岛粮食不再收割;由于北方冬季变得较冷,鱼群改变迁移的路径,渔民和农民的生活变得艰难。在欧洲大陆,13世纪后半叶和14 世纪初经历了频繁灾害荒年,寒冬和异常湿热的夏季等极端天气增多,耕作的范围不断收缩。这一切表明小冰期气候变化在高纬地区从13世纪开始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16世纪开始,在欧洲的高山区、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地区普遍出现冰川的膨胀和冰舌的前进,破坏了农田,毁灭了山村。冰川补给的河流,经常出现灾害性洪水,还伴随着滑坡和崩坍。英格兰中部1500-1650年间冬天的温度比现今低约1.517世纪最后10年特别冷。瑞士中部的山丘(海拔900m)到5月份还被雪覆盖。阿尔卑斯山冰川扩张,冰舌延伸到2000m的草地。气候的异常寒冷,战争、饥荒和流行病使日尔曼人口从1600万减少到900万。

小冰期的气候在中国的响应是十分强烈的,是与全球这一降温事件耦合在一起的。台湾高山湖泊于1320年开始出现冷干环境沉积,祁连山敦德冰芯(海拔大于4000m)指示,于1420年开始出现明显的降温,华北平原则于13世纪80年代进入明显的降温期。除了云南、贵州地区降温不明显外,小冰期盛期在全国范围普遍出现低温期,冬季和夏季降温均较明显,降温的幅度一般在1左右。

由于这一时期跨中国明、清两朝,所以在中国也称“明清小冰期”。这次小冰期给中国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如在明代中叶(1500年前后)北方少数民族族频繁入侵,战乱较多,尤其与鞑靼之间更是爆发了多起战争,其中就有“土木堡之变”,而1640-1700年是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这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的时间是也一致的。

近期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小冰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小冰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西夏  1038-1227变冷   1010-1110         1062

 金   1115-1234变暖    

沃尔夫 1280-1350  元  1279-1368  变冷    1165-1360         1264

 明   1368-变暖

史玻勒 1450-1550-1644  变冷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变冷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1911  变冷    1790-1915         1770

21世纪  2007-                        变冷? 1996-          1974

                                                                         

 

二、全球变暖即将达2临界点

 

2被科学家看作是全球变暖问题的一个临界点。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将是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开端,导致数百万人遭受干旱、饥饿和洪灾。尽管世界各国都在努力遏制气候变化,然而联合国IPCC第二工作组日前发布的报告称,气温升高2以及随之带来的影响已经“非常不可能”被避免。

IPCC副主席马丁?帕里教授说:“当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幅度在12之间,很多人遭遇水资源短缺和洪灾的风险将增加。气温升高超过2,产生的影响将更巨大,全球将面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疾病增多。”

IPCC第二工作组在发布的报告中称,要将全球变暖遏制在2以内需要强有力的缓解措施,现在看来这非常不可能实现。第二工作组主要的工作是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今年4,他们公布了15页的简要报告,完整的报告长达980页。

  两年前,权威研究预测,离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这个关口只剩下10年的时间,而现在科学家发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可能要比他们预测的来得更快。帕里教授说:10年前,我们说这些影响将发生在我们的子女和孙子孙女身上。而现在,已经发生在了我们自己身上。”

如何在气候的剧烈变化中生存下来,IPCC认为,老人和穷人等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必须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后果。非洲是最容易受全球变暖影响的地区,不仅因为非洲北部和南部的降雨量在降低,更因为非洲的应对能力弱。因此,IPCC呼吁发达国家通过传授先进的灌溉技术、农作物抗干旱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去帮助那些最易受影响的地区。

http://www.veg520.com/html/200907/sushi_124790371823275.html

 

三、历史否定了全球变暖灾难的谎言

 

降温1是小冰期严寒,上升2是全球变暖灾难。万灵之长的人类为什么如此脆弱?难道人类真的只能在3温差之内生存?

我们刚刚走出2万年前的末次冰期和14-17世纪的小冰期,离开中生代温暖期已经近亿年,把变暖当成最大风险与地球历史和人类历史相矛盾。

气候变化的历史是一个冷暖不断交替变化的过程,其一、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其二、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与20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变冷时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3864.html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利用历史文献记载资料重建的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显示,在百年尺度的冷暖波动上,自我国秦汉以来共经历了4个暖期和3个冷期,即秦汉暖期、魏晋南北朝冷期、隋唐暖期、唐后期至五代冷期、宋元暖期、明清冷期、20世纪暖期。

结合历史与冷、暖期的大致划分,可得出一个规律:当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当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例如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等乱世都出现在冷期。

http://roll.sohu.com/20150321/n410101415.shtml

“暖则盛,冷则衰”对全球变暖的启示:人类不能与全球变暖为敌。

一项国外最新研究指出,从过去40万年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气温已经爆表。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了那期间的任何时候(见图1)。

现在,一支国际研究团队进行的一项数学分析可能改变这种状况,该团队由瓦赫宁根大学的埃格伯特··内斯(Egbert vanNes)领导。为了得出他们的结论,这支团队利用了乔治·苏吉哈拉(George Sugihara)发明的复杂系统因果关系探测法。这些方法已经成功地被用于解决生态系统中的因果关系问题,在生态系统中,有些变量相互依赖,例如太平洋西北部海水温度与沙丁鱼和鳀鱼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统计方法使我们可以避开传统的挑战,不必揭开多元时间序列的因果关系。据此,我们直接根据冰核数据证明,在冰川期-间冰期,气候变化主要由地球系统内部机制推动,包括气温变化对温室气体浓度的显著正反馈效应。

2中最大的问题是,从过去40万年的角度来看,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了那期间的任何时候,而目前全球气温和海平面高度并不是40万年以来最高值(见图3-4),也就是说,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与气温上升不成比例,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不是气温上升的唯一原因。

 


2  40万年以来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WuPeltier1983)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18000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13500年前到7000年前,7000-5000年前间的冰融量减少。JaritzRuder1977)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10000-8000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2.65的速率快速上升,8000-6000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将为每百年0.476000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2.5。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3和图4 支持这项研究,表明5000-6000年前高海面和高于现在气温的存在。这也就是说,目前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并没有使全球气温达到40万年来最高水平。

结论很明显:历史上,气温上升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不成比例,温室效应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不是全球变暖唯一因素,更不是决定因素。


3  6千年前以来海平面变化


4  一万年来挪威雪线变化和5千年前以来中国气温变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0973.html

 

四、全球变暖的千秋功罪

 

使人类摆脱小冰期严寒天气的威胁,全球变暖的功不可没。目前全球气温和海平面高度并未超过6000年来的最高水平,气候模型的模拟与气候历史不符,不足为信。

气候变暖同样也给沿海人类带来生存威胁:

JaritzRuder1977)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10000-8000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2.65的速率快速上升,8000-6000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将为每百年0.476000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2.5。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海平面的快速上升给岛国生存带来巨大威胁,世界大洪水的传说起源于海平面的早期快速上升。目前岛国面临的海平面上升形势威胁到岛民的生存,但对大陆居民而言,这是正常气候自然变化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在第四纪冰期就恐惧全球变暖,那么,这样的恐怖生活将在今后一亿年中持续下去,因为这将是自然变化的必然结果。

我们必须适应全球变暖,第四纪冰期迟早都会逐渐消失。人类无法改变自然规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3864.html

根据潮汐理论的准确预测,地球的气候将在3107-3452年变得最冷,进入下一次小冰期时期。人为的温室效应可以减轻下一次小冰期对人类的伤害。

我在2010919指出,科学的理论要经得起科学实践的检验。南极臭氧洞和温室效应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或许,人类修补南极臭氧洞和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有点象猴子捞月亮,真正决定臭氧洞增减和温室气体增减的是自然力量而不是人类。2006年南极臭氧洞的重新扩大使人类成功保护臭氧的神话彻底破灭。时间会告诉我们最终的结论。我们等待时间的检验。

从改造自然到破坏自然,再到修复自然,这是人类对自然力量错误认识的三部曲。事实上,人类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最终决定性的力量不是人类,而是自然规律。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只能导致自身的灭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4605.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56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9311.html

上一篇:5月15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19年5月16日早报
下一篇:新不列颠岛地区发生5.6级地震 关注5月地震周期表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7 钟炳 信忠保 王从彦 周少祥 李学宽 杨文祥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