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地球迎来第四高温:主要受自然条件控制

已有 3532 次阅读 2018-7-31 15:17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最热年,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潮汐南北震荡, 厄尔尼诺, 大震

 地球迎来第四高温:主要受自然条件控制

                              杨学祥,杨冬红

                               (吉林大学)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显示,2018年有望继2015年、2016年及2017年之后,成为地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第四热的一年。最高的一年是2016年,其次是2015年和2017年。相关分析认为,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充满地球大气层。人类工业化加剧了这一现象,海洋及陆地上的热能无法释放,整个地球在升温。

事实上,这一分析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温室气体一直在增加,2017年和2018年应该有比2016年更高的温度才能证明单一的温室增温理论。

我们在2008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我在2012522指出,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我们在2015-8-3 10:33指出,2014年最热,2015年更热,2016年刷新。

我们在2014326指出,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是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是全球最冷年。

谁是谁非9年内见分晓:2017年变冷。

事实上,2017年比2016年和2015年冷,2018年比20162015年和2017年冷。

决定2016年最热的主要因素不是温室气体的增加,而是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长期作用(见相关资料)。

我们的预测已经被事实证明。

我们不否认温室气体的的作用,但自然的因素不能忽视,特别是逐渐变冷的趋势不能忽视。

 

相关资料

 

地球迎来第四高温 德媒:怪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

20180730 08:15:11

来源:台海网

  地球迎来第四高温 德媒:怪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森林大火,粮食减产,疾病增加……地球持续高烧!”德国《焦点》周刊29日报道称,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显示,2018年有望继2015年、2016年及2017年之后,成为地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第四热的一年。德国媒体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便立刻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导致全球气候问题恶化。美国必须为此做出更多努力。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一张“世界地图”上几乎“一片红色”。红色意味着该区域的温度高于平均温度,而蓝色则代表低于平均温度。该数据显示,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目前比20世纪的平均值高0.77摄氏度。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温度第四高的一年,最高的一年是2016年,其次是2015年和2017年。而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充满地球大气层。人类工业化加剧了这一现象,海洋及陆地上的热能无法释放,整个地球在升温。

  专家们指出,近年来的持续高温是气候变化的最佳例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主任迈克尔·曼表示:“这个夏天,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见的热浪、洪水、干旱和野火等形式,在全球各地上演”。

  尤其是在部分地中海地区、北美洲、亚洲都出现创纪录的高温。一些地区还出现极端温度现象:瑞典发生一系列森林火灾;日本暴雨后持续高温,数十人死亡;德国干旱无雨,粮食作物减产20%左右等。

  科学家认为,极端高温天气凸显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在扩大。得克萨斯理工大学气候科学中心主任海霍教授认为,相较于过去,热浪与暴雨等极端气候比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

  世界气象组织27日发表声明说,北半球森林正以至少近1万年来未有的速度燃烧。野火又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世界卫生组织也发出警告,当前世界各地热浪来袭,异常高温除了会引起中暑,还会造成心脏、呼吸系统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德国《明镜》周刊指出,多项研究指出,未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将越来越多。为了阻止这一趋势,全球必须落实《巴黎协定》,美国尤其该努力。 

http://news.ifeng.com/a/20180730/59500802_0.shtml

 

2016年为纪录上最热年份已成定局:2017年变冷

已有 20512 次阅读 2016-11-17 13:59

2016年为纪录上最热年份已成定局:2017年变冷

          杨学祥,杨冬红

 

2016年为纪录上最热年份已成定局

作者:冯维维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6/11/16 14:26:57

世界气象组织(WMO)称,今年的温度将超过2015年的温度记录,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

这份临时性报告中数据显示,今年全球气温比工业化以前高1.2,比1961年至1990年(这是WMO的参考期限)的平均温度高0.88

因此,2016年正在发展成为可追溯至19世纪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而记录上17个最热年份中有16个都出现在21世纪。

“每过一年,就会有一个记录。”WMO秘书长Petteri Taalas说,“我们在2015年经历的高温已经被2016年打破。”

WMO的临时评估已通报至在摩洛哥举行的最新一轮联合国气候谈判上,此次谈判聚焦执行全球首个综合性气候条约:《巴黎协定》。

这份报告发布的背景是一项研究认为来自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在过去三年“几乎没有增长”,标志着与前十年迅速增长的产量脱节,提高了碳排量可能已达峰值的希望。

但唐纳德·特朗普当选下一任美国总统却引起了人们对国际携手抵抗气候变化的担忧,特朗普此前曾将气候变化描述成中国为了让美国制造业失去竞争力而设的局。

这份WMO的评估利用了包括来自英国气象局和东英吉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的国际数据集。

太平洋一种强有力的气候现象厄尔尼诺也提升了全球温度,导致今年年初数月温度骤升。但今年10月份的数据表明,此后的气温依然很高,足以让2016年超过2015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

今年还经历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破纪录地集中排放到大气中以及冰雪融化、海水变热导致珊瑚白化、海平面上升超过平均值以及极端天气等。“来自强大的厄尔尼诺的极端热量已经消失了。但来自全球变暖的热量将会持续。”Taalas说,“在俄罗斯北极地区,温度比长期平均值高出6 7。”(冯维维)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1/361160.shtm

 

关注2016年最热预测

 

我们在2008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1]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我在2012522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459.html

我在2014721指出,研究表明,厄尔尼诺是热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拉尼娜是冷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温度降低。科学界忽视了影响全球气温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海洋及其边缘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其集中爆发期的周期为5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在18.6-28.6度之间变化,其周期为18.6年。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当月亮在南(北)纬18.6度(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18.6度向北(南)纬18.6度震荡一次,震荡幅度减少了三分之一,导致变冷作用减弱。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它不仅与1997-1998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也与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关。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4年正在发展的厄尔尼诺有可能使其成为最热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333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0148月史上最热,都是2014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惹的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99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6865.html

我们在2015-8-3 10:33指出,2014年最热,2015年更热,2016年刷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209.html

我们在2014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中国干旱和全球高温(杨冬红等,2008)。

 

谁是谁非9年内见分晓:2017年变冷

 

我们在2014326指出,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是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是全球最冷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我们在2014326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我们在2015125指出,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2014-2015年的最热值得关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201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大最热年发生的可能性,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363.html

 

补充说明:

 

全球持续变暖的支持者声称,近10年根本就不存在全球变暖停滞问题,全球变暖将持续下去,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

历史上,地球的气温是波动变化的,我们仍然面临气候变冷的威胁。9年之内,谁是谁非就可以立见分晓。

 

科学家预言:4年内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

2016-11-10 13:28 来源:科技讯

 

  【科技讯】1110消息,据外媒报导,英国科学家预言地球将在4年内进入迷你冰河期,随着太阳表面活动的变化,地震、火山喷发和全球气温跳跃式变化将变得更常见。科学家称,需要经历长达15年时间太阳活动才会恢复正常,而极端气候和冰冻气温将持续到2035年。

  专家提出,太阳活动的下降速度已经达到历史峰值。而据天文学家观测,太阳活动经过21天的低迷期后,5年来首次出现无黑子现象。这种趋势让科学家们发出警告,太阳活动正进入历史极小期,太阳能量输出将降低到历史最低。

  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会促使欧洲进入极端寒冷的气候,包括英国、北美、新西兰和部分南美地区将受到影响。研究人员也将极端气候与大地震联系到一起,包含东京和洛杉矶在内的大城市都将面临下一次“大地震”袭击。

  佛罗里达州太空科学研究中心进行的研究表明,太阳活动极小期和地震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这项研究探索了1650年到2009年之间的火山活动,以及1700年到2009年之间的地震活动,并且将其与太阳黑子活动进行了对比。

  研究揭示了太阳活动减弱与历史上的火山和地震事件之间存在的可怕联系。日本宇宙射线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也推断,全球火山活动与太阳活动之间存在联系。研究作者Toshikazu Ebisuzaki称:“富含二氧化硅和高粘性岩浆的火山趋向于产生严重的爆炸性喷发,这会给当地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而且会给全球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研究人员对日本四座火山在过去306年里的11次喷发时间进行了研究,其中9次喷发发生在太阳磁场活动的低迷期。太阳专家Piers Corbyn警告称,迷你冰河期可能给地球带来潜在的毁灭性后果。

Piers Corbyn表示,“现在太阳活动正处于衰退期,而且正进入一个非常平静的时期。我们预计气温降低将导致海洋海水结冰,而且浮冰将遍布欧洲沿岸。”

科学家们预测,可观测到的太阳黑子数量将在未来几年里持续减少,并且将持续到2020年。最终太阳黑子的“空白期”将导致太阳极小期很可能持续15年时间。美国宇航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太阳物理学家David Hathaway称:“太阳极小期正以超出我们预期的速度到来。”

http://tech.gmw.cn/2016-11/10/content_22921397.htm

 

太阳黑子异常减弱地球将进入次小冰期

 

我们在2016425113多次指出,目前,太阳正处在第24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有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2020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

杨冬红等(2011, 2013)指出,近20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6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1-2)。多因素叠加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单一因素无法解释气候变化的多样性。导致15-17世纪小冰期和2020年“次小冰期”出现的原因有六:

其一、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杨冬红等(2013)指出,国外资料显示,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杨冬红等(2011)指出,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

其二、处于全球强震频发时期

郭增建(2002)指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范围内的Ms 8.5级和大于Ms 8.5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20世纪4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1952年堪察加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1960年智利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50-70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其三、处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时期

杨冬红等(2013)指出,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1~3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火山喷发导致了“小冰期”的到来。研究报告称,1275年到1300年之间,热带地区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硫酸盐颗粒进入大气层上空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降低;1430年到1450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一样,火山喷发与气候冷暖变化导致的冰盖消长有关(见表2)。

其四、地球轨道周期

任振球(1997)指出,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20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57万公里;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2000年)分别缩短了7644万公里。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韩延本(2003)指出,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19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60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19世纪略超过60年,之后缓慢变短,到20世纪后期月在55年至60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这一周期与拉马德雷周期相对应。

其五、处于强潮汐活动时期

Keeling2000)指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今后400年处于变暖高峰,下次小冰期将在3100年出现。

其六、处于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英国科学家预言地球将在4年内进入迷你冰河期,随着太阳表面活动的变化,地震、火山喷发和全球气温跳跃式变化将变得更常见。科学家称,需要经历长达15年时间太阳活动才会恢复正常,而极端气候和冰冻气温将持续到2035年。这与我们的预测完全一致。

杨冬红等(2014)指出,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18.6年周期,与气候变化18.6年周期对应。杨冬红等(20082014)指出,1998年最热年记录与1995-1997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16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2005-200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达到高潮。2014年和2015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1)。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2020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7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26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5285.html

 

1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世纪

2007-??

1997-??

1974

1980-??

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8260.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2.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4.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6855.html

上一篇:台湾地震:关注8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7月30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峰值:2018年7月31日晚报
收藏 IP: 221.9.93.*| 热度|

2 钟炳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4 0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