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拉马德雷周期:大西洋三大飓风一起发飙 罪魁祸首是谁?

已有 2739 次阅读 2017-9-11 09:0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马德雷, 飓风活跃期

拉马德雷周期:大西洋三大飓风一起发飙罪魁祸首是谁?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普林斯顿大学环境研究所的地理学教授介绍,自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大西洋进入"活跃期"2013年到2016年相对平静,19607080年代飓风也不多见。我们的统计表明,飓风活跃周期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关。

我们在2006年的论文中指出,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流感、特大地震、飓风台风、低温冻害将集中发生,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相关报道

大西洋三大飓风一起发飙“罪魁祸首”是谁?

2017-09-11 07:50: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视频:实拍飓风“艾尔玛”登陆美佛州海水涌上陆地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911据外媒报道,“艾尔玛”横扫加勒比后直冲佛罗里达,“何塞”(Jose)和“凯蒂亚”(Katia)仿佛也不甘示弱。过去这几天,三大飓风在大西洋一起发飙。

艾尔玛的强度令专家震惊,185英里的时速保持了33个小时以上,使其成为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威力最大的飓风。

回顾8日,“何塞”被升级为4级飓风,以每小时140多英里的速度、踏着“艾尔玛”的足迹吹向那些刚刚遭受重创的地区。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HC)称何塞"极度危险",圣巴斯和圣马丁发布预警。

当地时间910,飓风“艾尔玛”在古巴哈瓦那掀起巨浪。

第三个飓风凯蒂亚8日晚在墨西哥东部登陆。凯蒂亚在9日被降格为一级热带风暴,但是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仍然警告,它可能会带来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泥石流等威胁生命安全"的灾害,特别是在山区。墨西哥该地区还刚刚遭受本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飓风“哈维”刚刚施威两星期之后。哈维是得克萨斯州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经历的强度最大的飓风,造成极大破坏。

科罗拉多大学研究学者菲利普发推特说,"同时可见三个时速超过90英里的大西洋飓风,这是有记录以来的第四次。"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资料,上一次大西洋同时出现三个飓风是在2010年,它们分别为伊戈尔(Igor)、朱丽亚(Julia)和卡尔(Karl)

但那一次朱丽亚并没有登陆的威胁,所以北美地区并未发布她的飓风警告。今年这回是第一次预警三大飓风可能同时登陆。

目前许多科学家都在思索的一个问题是,这样频繁、这样极端的飓风正常吗?有无特殊原因?

  污染降低?

飓风的生成需要温暖的水域、潮湿的大气等元素。

过去一些年,不少人怀疑极端气候现象的频发与污染导致全球变暖有关,不过,却有一种观点认为,飓风的增加或许与空气污染源减少有关。

威斯康辛大学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飓风专家吉姆说,大西洋飓风季节受许多复杂因素影响,包括大规模洋流、空气污染—因为这通常会导致海水温度降低、以及气候变化。

普林斯顿大学环境研究所的地理学教授介绍,自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大西洋进入"活跃期"2013年到2016年相对平静,19607080年代飓风也不多见。

他说,围绕飓风周期变化的原因科学界还存在争论,但有人认为,二战后工业污染急剧增加,或许导致更多颗粒阻挡太阳辐射,帮助海洋降了温。从而让飓风形成所需要的热量和湿度条件难以产生。他表示:"污染减少了飓风活动。"

进入1980年代,由于实施清洁空气法案等法规,污染减轻,阳光直射海面增强,导致海水升温,给风暴添了柴。

该地理学教授说,目前科学家之间争论的焦点是,对飓风的变化哪一个因素起的作用更大:洋流的变化还是污染的降低。两者都可以找到证据,但是下结论的数据不足,"我们不知道周期会持续多长,我们缺乏历史性数据。"

  气候变暖

宾州大学气候学家迈克则肯定,现在灾难性飓风的增多绝非巧合。

他说,过去几年,全球海洋表面温度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同期出现以峰值风速保持时间来计算强度最大的飓风,不仅在南半球,也在北半球;不仅在太平洋,现在也在大西洋。"气候变化的冲击不再是温柔的。我们正在目睹它实时发飙。悲哀的是,过去几个星期就出现活生生的证据。"

  厄尔尼诺?

迈阿密NBC电视网气象部主任约翰表示,今年这样的飓风发作频率确实不常见,或许只是"偶发"现象,但其它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他说,今年没有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一般会增加太平洋风暴发生的频率,但是会减少大西洋的。此外,厄尔尼诺导致暖气流升到大气表层,"盖住了风暴的风头",阻止飓风具备艾尔玛这样的威力。

他也认为气候变化对飓风有影响。他说,全球变暖绝大部分由海洋担当。"而海洋的温度很关键。温度越高,蒸发越多,湿度越大,""湿度是飓风的营养剂"

尽管气象学家对气候变暖是否影响飓风的生成频率尚无共识,但根据他介绍,普遍认为,"气温升高后,飓风会更少、但威力会更大。"

换句话说,全球变暖并不一定导致更多飓风的生成,但会加大其强度。

  大惊小怪?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三大飓风同时生成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气象公司全球预报中心"的卡德纳斯提醒,过往数据和观测无法证明近来威力更大的飓风更加频繁。

他说,根据国家飓风中心的历史记录,(大西洋中)同时有三个活跃飓风的现象确实罕见,但算不上特别罕见:大约每15年出现一次。

卡德纳斯还指出,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记住的一点是,在卫星成像技术出现之前,根本无法确切知道海洋上到底生成了多少飓风。

(原标题:大西洋三大飓风一起发飙“罪魁祸首”是谁?)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http://news.163.com/17/0911/07/CU1NTLKS00018AOQ.html

我们在2006年的论文中指出,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流感、特大地震、飓风台风、低温冻害将集中发生,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1 拉马德雷冷位相与流感、特大地震、飓风、沙尘暴的对应关系


来源: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6, 21(3): 1023~107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4784.html

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旋风温斯顿和310寒潮来袭

已有 1213 次阅读 2016-2-25 07:29 |

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旋风温斯顿和310寒潮来袭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20061218日发博文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2006年以来,我国台风登陆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从1995 年起,每年大西洋主要飓风的数量平均为3.8个,明显高于60年来的平均数量 2.3 个。科学家分析发现,近60年的数据记录中,飓风的出现存在一个周期性模式。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1926年到1970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1970年到1994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研究者说,美国因此将面临新一阶段飓风高活动期的威胁[7]

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1995-203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正进入高活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6230.html

旋风温斯顿这么强的台风登陆,在二战后的斐济历史上绝无仅有,但从2013年起,绝无仅有的事情连年发生,从2015年起甚至分上半场下半场:

2013年,海燕登陆菲律宾,登陆强度之大打破菲律宾乃至全球纪录;

2014年,威马逊登陆先后登陆海南和广东,为1949年以来我国最强登陆台风;

2015年,帕姆侵袭瓦努阿图多个岛屿,强度创该国纪录,首都维拉港遭严重破坏;

2015年,帕翠莎在墨西哥以东洋面打破西半球强度纪录,随后登陆墨西哥的强度也打破该国西部沿海纪录;

2016年,温斯顿登陆斐济,强度打破纪录。

这就证实了我们在2006年的预测。不仅如此,相关的强震、低温冻害、流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也会愈来愈强烈。2015年极强厄尔尼诺和2016年超级寒潮也证实了这个结论。

我们在201574指出,全球变暖导致的地震活动增强并没有引起气象学家的重视,他们只注意气象变化,忽视了构造运动导致的更严重的灾害:海平面上升只能淹没沿海地区,地震灾难将遍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内陆和青藏高原也不能幸免。

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变暖速度和规模,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地震强度将明显高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目前特大地震数量刚刚持平,强度还相差很多,今后三年会更加强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2812.html

关注2016310特大寒潮的可能性。

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8445.html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修改稿)

作 者:杨学祥,杨冬红  上传日期:2006-12-18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

杨学祥,杨冬红

摘 要: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关键词:拉尼娜,低温,太平洋十年涛动,强震,禽流感,台风,厄尔尼诺

20世纪最强烈的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连续两年的1998-2000年强拉尼娜事件。此后,全球灾害频繁发生,其中,20041226的印尼地震海啸和2005年美国的飓风灾害是最严重的两大灾害事件。

科学家在对从1861年开始至今的全球气象数据进行汇总比对后发现,1998年是最热的一年。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温度14摄氏度高出0.48摄氏度。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地表温度比这30年的平均值高0.54摄氏度。干旱、洪水、飓风等极端气候状况比以往更为严重。美国宇航局(NASA)最新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人类记录到的最热一年。物极必反是自然发展的规律,自然界存在控制温室效应的机制,否则无法解释地球历史上冰期的存在。2006年初的欧洲严寒已经发出了异常信号。

2006年的新年异常寒冷,几乎整个北半球都遭受着极度低温的考验。来自西伯利亚的持续寒流已经在俄罗斯、乌克兰、东欧、日本夺去上千条人命,并波及我国河南陇海地区。就连往常属于温暖地带的南欧、印度都发生了暴雪,导致大批人畜冻死。为什么今年这么冷[1]

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有规律性?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是本文通过历史资料的对比与分析将要回答的问题。

1  地震灾害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第三周期的“冷位相”为2000-2035年之间。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23]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4],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详细分析了20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文中指出月亮白赤交角(亦称月亮赤纬角,周期为18.6年)变化产生的交点潮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原因。另外,地震活动存在11年的准周期。他们认为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2006/2007[5]。潮汐也有1122年周期变化。潮汐周期与太阳周期的共振效应对解释大气、地磁、地震、海温的1122年周期变化更有说服力[6]

2 台风和飓风灾害

今年以来,我国台风登陆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从1995 年起,每年大西洋主要飓风的数量平均为3.8个,明显高于60年来的平均数量2.3 个。科学家分析发现,近60年的数据记录中,飓风的出现存在一个周期性模式。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1926年到1970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1970年到1994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研究者说,美国因此将面临新一阶段飓风高活动期的威胁[7]

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1995-203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正进入高活动期。

3  低温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我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的自然结果[2]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度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8]。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降温的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1957196919721976年中国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的“冷位相”[29]

4  禽流感

1889-1890年(流感世界第一次大流行)、1918-1919年(流感世界第二次大流行)、1957-1958年(亚洲型流感)、1968-1969年(香港型流感)和1976-1977年(俄罗斯流感),都是厄尔尼诺年(其中,1888-1889年是厄尔尼诺年),都发生在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内,2000-2030年全球又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而其前期的1886-1887年,1916-1917年,1955-1956年,1975-1976年都是拉尼娜年[9]

最近的研究表明,流感爆发不仅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强时期,而且也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弱时期。1889-1890年流行性感冒第一次全世界大流行是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1889年为6.31890 年为7.1),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即流行性感冒第二次全世界大流行为太阳黑子活动次高值期(1917年为103.91918年为80.61919年为63.6),1957-1958年“亚洲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1957年为190.21958年为184.8),1968-1969年“香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1968年为105.91969年为105.5),1977年“俄罗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次低值期(1976年为12.61977年为27.5)。

太阳黑子的极值期与中国东北的低温冷害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的太阳黑子高值期对应1917年、1957年和1969年的严重低温冷害年,1976-1977年的太阳黑子低值期对应1976年的严重低温冷害年,都发生在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最近研究表明,流感世界性爆发不仅与太阳黑子有关,而且与拉尼娜年、厄尔尼诺年、低温冷害年都有关。流感爆发年有以下特征:前一年或前两年为拉尼娜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低温年,当年为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或M+1年。1886-1887年是拉尼娜年,1988-1889年是厄尔尼诺年,1889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1889-1890年流感爆发;1916-1917年是拉尼娜年,1917年为太阳黑子峰年M,低温年,流感孕育;1918年为M+1年,厄尔尼诺年,流感爆发;1954-1956年是拉尼娜年,分别是太阳黑子谷年mm+1年、M-1年,1957-1958年为厄尔尼诺年和流感爆发年,分别是太阳黑子峰年MM+1年,1957年为低温年,流感爆发;1967-1968年是拉尼娜年,流感孕育;1968-1969年是厄尔尼诺年,1968年为太阳黑子峰年M,流感爆发,1969年为低温年;1975-1976年是拉尼娜年,1975年是m-1年;1976-1977是厄尔尼诺年,1976年是太阳黑子谷年m,低温年,1977年是m+1年,流感爆发[10]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也可灭活该禽流感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中的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因此,禽流感在人类间爆发的可能时间就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已经预测的厄尔尼诺年有2008201120152018[210-13]

5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1999年,林振山等人发现,极地和高纬地区的日食与厄尔尼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连续3-6次发生的高纬地区日食都将使极地气流减弱,从而可以减弱赤道信风,诱发厄尔尼诺现象。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0就可以引发一次厄尔尼诺事件,2004年的厄尔尼诺系数为8.5,他们预测2005年发生弱厄尔尼诺事件。这是一个能源动力机制上的预测[11]

2003年,我们发现,太平洋海温的准两年震荡是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与厄尔尼诺之间存在12-24个月位相差的原因,厄尔尼诺一定发生在太平洋海温暖年,拉尼娜一定发生在海温的冷年。从1951年到2003年,这种对应关系无一例外,是预测厄尔尼诺的最有效指标,也是决定厄尔尼诺发生的主因。2004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较大值8.5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或2006年的暖年,2008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大值12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暖年)。这是一个综合因素预测[1213]

20041014极区日食使厄尔尼诺系数由5.5变为8.5,是2004年厄尔尼诺最终形成的原因,我们预测厄尔尼诺发生在这次日食之后。我们已经证明,强潮汐可均衡混合中太平洋高温海水与东太平洋低温海水,200411-20053月强潮汐将使厄尔尼诺达到高潮。因此,到20053月,东太平洋将保持增暖的势头[13]。观测表明,20049月开始的弱暖水过程在20052月结束。

反之,发生在赤道和低纬地区的日食可诱发拉尼娜事件。2005年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2,与1998年相同,可诱发一次拉尼娜事件。200548的低纬日食使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有利于拉尼娜的发生。20055-9月的强潮汐使变冷的海水变得更冷,加速拉尼娜的发生,2005103的低纬日食使拉尼娜最终形成。这是我们预测厄尔尼诺在20055月以前结束的根据[13]。观测表明,2005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海洋表现出明显的冷位相特征。过去3个月中,太平洋部分区域水温低于正常值。

1951年以来,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达到-2的年份共有14个,其中9个发生了拉尼娜事件,发生概率为0.64。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负值有累计特征,没有发生拉尼娜的负值,一定累计到下一次负值,强化下一次的拉尼娜事件。如,1954年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累计值为-41951-1952年累计值为-3),发生了拉尼娜事件(中间间隔1953年厄尔尼诺事件)。

1954年单凭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值-1是不能发生拉尼娜事件的,所以,没有连续两次不发生拉尼娜事件的负值出现。这就是能流不灭定理,即一种能量在没发生作用前是不会消失的。2001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3,没有发生拉尼娜事件,2005年为-2,累计值为-5[13]。这是我们预测20055月以后发生拉尼娜事件的根据。拉尼娜最有可能在2007年的海温冷年发生[12]

厄尔尼诺事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单一因素模式将受到其他因素的强烈干扰。这是厄尔尼诺事件的时间序列出现可公度性规律的物理原因,即在周期性的规律中,因其他因素干扰而使某些个别时段该出现的事件没有出现,形成间断性的周期。海温指数的小波变换结果表明[12],在不同阶段的同一个周期振荡以及同一个阶段的不同周期振荡所表现出的强弱程度互不相同;具有不同位相的各种周期振荡相互作用时不可能出现很强的厄尔尼诺;强度极强的厄尔尼诺只有在几乎所有周期的震荡都表现为较强的正位相时才会发生。19821983年的主要周期振荡为35年,而且在所有周期上均表现为较强的正位相,1997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也表现在所有周期上均为正位相的特点,不同周期的振荡同位相叠加,从而形成了两次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

根据周期叠减法的数据模拟,5年和11年周期是厄尔尼诺事件权重最大的可间断型主周期,受干扰较轻;18年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周期有很好的历史对应数据,但易受干扰;2年、3年、4年和19年是厄尔尼诺事件权重较小的可间断型周期,受干扰较重。1997-1998年几乎具有所有产生厄尔尼诺事件因子的周期特征,所以形成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2008年在所有7个因素的周期中出现了6个(23451118年周期),发生厄尔尼诺的可能性为90%

6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测不仅涉及到全球的气象灾害,而且与禽流感爆发和强震发生有关,所以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重大。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导致东西太平洋海面40-1500px的反向升降,由此导致的太平洋地壳跷跷板均衡运动是地震频发的原因[15]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计,巴基斯坦及其周边地区历史上发生过的17次破坏性地震。对比表明,有16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年或拉尼娜年,仅有一次1921年例外。因此,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是南亚大震发生的危险年。200420062008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5200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10-13]。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

美国气象部门13警告说,2006年春季和夏季将再度发生“拉尼娜”现象。在美国气象学会于亚特兰大举行的会议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象预报中心负责人爱德华•阿兰•奥利尼克说,“拉尼娜”现象可能将在今年春末持续发生,甚至持续整个夏季。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已确认,过去3个月中,太平洋部分区域水温低于正常值[16]。由于2006年是海温暖年,拉尼娜现象受到抑制,9月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而拉尼娜事件将延后到2007年的海温冷年发生[12]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测不仅涉及到全球的气象灾害,而且与禽流感爆发和强震发生有关,所以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重大。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导致东西太平洋海面40-60厘米的反向升降,由此导致的太平洋地壳跷跷板均衡运动是地震频发的原因。

强潮汐有11年、18.6年和22年周期,它们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按此规律,2009年和2020年有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竺可祯)。周期为18.6年的潮汐变化、构造运动和气象灾害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明显(郭增建),它可以说明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所面临的强震和旱涝灾害的可能性(其中2005年已发生两次8级以上强震)。

预测中的2004年或2006年厄尔尼诺现象、2005年或2007年拉尼娜现象和2008年厄尔尼诺事件正在按既定程序接连发生或将要发生[1213]2006年或2007年是太阳黑子谷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中国易发生低温冷害。因此,禽流感可能在拉尼娜的2006-2007年孕育,在厄尔尼诺的2008年爆发,人类必须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为预防禽流感提供一个科学、安全、和平的生态环境。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忽视自然灾害的警告将付出巨大的代价,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已经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17]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9983.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623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5362.html

上一篇:大西洋雷克雅内斯海岭5.8级地震:关注9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内蒙古阿拉善现数十米沙墙:关注9月6-8日潮汐组合激发地震沙尘暴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