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foss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vingfossil

博文

透视“饶毅们”回国的理由----“归属感”的历史、心理及文化分析

已有 5556 次阅读 2009-10-2 12:32 |个人分类:Behind palaeobotany|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留学, 海归, 回国, 饶毅们, 归属感

     透视“饶毅们”回国的理由--“归属感”的历史、心理及文化分析

关键词:饶毅们;留学;回国;归属感;海归

   今天是庆祝伟大祖国60华诞的重要节日,后天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在这令人兴奋的历史时刻和节日氛围里,我本想写一篇短文祝福北京祝福中国、祝福亲人祝福朋友。可是,我昨天在网上阅读了饶毅先生的文章《回国:全身归属和全心参与》。读罢此文,我的思想深受触动,我改变主意,决定写一篇短文谈谈我对“归属感”的肤浅认识,欢迎大家批评或批判。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已有很多中国劳工到国外谋生,也有很多中国学生到发达国家留学。尽管这些漂泊在海外的中国劳工和留学生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他们的文化心理和命运归宿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落叶归根”,另一类是“落地生根”。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对于那些学成回国的中国留学生,有人常常追问他们:“为什么要回国?”在我们主流文化比较认同的答案中通常含有“以爱国的名义”、或“以科学的名义”、或“为了科学救国的梦想”之类的熟词。[另外,关于这一话题近几年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开始流行一个熟词----“海归(海龟)”。]

   中国植物学界的学术前辈唐耀先生(1905---1998)是著名的木材解剖学家。他于1935年秋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跟随20世纪国际木材解剖学大师Samuel J. Record (1881---1945)专攻木材解剖学。1938年,唐耀先生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地质学界的学术前辈杨遵仪先生(1908---2009)是著名的地层古生物学家。两周前杨先生在北京仙逝。他的音容笑貌仍然留在我的记忆里,他所开创的事业仍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杨先生1936年 赴耶鲁大学留学,1939年获博士学位。唐耀先生和杨遵仪先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很快就回到了战火烽飞、苦难深重的祖国,他们属于20世纪中国科学教育发展史上的老一代“海归(海龟)”。我一直为学术前辈们执着而坚定的爱国热情和科学追求而感动。

   我曾当面请教过杨遵仪先生:“您从耶鲁毕业后为什么要回国?”杨先生跟我说: “我们那一代人出国留学,毕业后基本上都回国了。我在耶鲁念书的时候,我的未婚妻在国内。我回国先要同未婚妻结婚。”杨先生的回答非常平静,非常坦率,也非常感人!

   改革开放30年来,大批中国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赴海外留学。冷战结束以来,国内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和平发展与全面崛起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如今,一些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工作,这应该是十分明智的选择。最近,有些在国外已取得很高学术成就和地位的中青年学者全时回国工作,这似乎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最新看点。当媒体记者每每追问饶毅先生(现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为什么回国?”饶毅先生的答案总是三个字:“归属感”!(注:该术语的英文可能是“feeling of belonging or sense of belonging”。)

   什么是“归属感”?这是文化心理上的一个概念。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其中,社交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由此可见,“归属感”属于一种社交需求。从文化心理角度看,归属感也许是人类生命里程中非常必要的社交需求或认同,它有助于人们实现健康人生、快乐人生与幸福人生。如果您拥有某种难以排遣的“归属感”,请您跟着感觉走!
[注:上段文字中马斯洛理论主要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7446.htm]

   我常常这样想:人有两条腿,仿佛有两条根,一条是生命之根,另一条是文化之根。俗话说:“根深叶茂。”如果“根”要扎得深,那么它必须有很深厚的肥沃土壤。那些在中国出生且在中国历史文化土壤里长大的青年学生一般早已“烙上中国印”。即使他们出国留学后加入了外国国籍,但他们还可能拥有“中国心”。他们的“落叶归根”心理或情结是很普遍的,这正是“归属感”的自然表现。这种归属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根”的向往、倾诉和回归。现在,有些中国留学生学成后或在事业巅峰回国服务,这种叶未落但先归根之情形也是“归属感”的正常表现。

   有些海外华人,如著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在美国出生、在美国长大。钱永健认为他是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也许他没有渴望回到他父母的祖国工作的这种“归属感”,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内心没有他自己早已心向往之的某种“归属感”。

   有一种有趣的植物叫“落地生根”,又叫灯笼花,原产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现已广泛栽培。在植物分类学上,“落地生根”的分类位置归属于景天科伽蓝菜属。它是多年生肉质草本或亚灌木植物,叶片肥厚,边缘有圆齿,圆齿底部易长不定芽。这些幼小的不定芽均匀排列在大叶片的边缘,一触即落,且易落地生根。这种植物的繁殖方式代表着一种很巧妙的适应环境能力。在海外华人中,“落地生根”的情形也不少见。例如,有些赴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尤其是那些小留学生(有的不到10岁)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几乎是“落地生根”,因为他们能很快融入美国社会,或习惯当地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些人一旦扎根于美国社会的文化土壤,他们会建立起自己的归属感。一般说来,属于“落地生根”类型的人回国工作的兴趣和可能往往不大。这种现象非常正常,并不奇怪,当然也是无可厚非、无可指责的。


    孙启高
2009年10月1日晚11点半(ET)完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259293.html

上一篇:申请基金的成功之道=学术硬实力+乞讨软实力
下一篇:可贵而幸运的“1”----有感于高锟获诺贝尔奖
收藏 IP: 204.213.244.*| 热度|

1 刘立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