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foss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vingfossil

博文

申请基金的成功之道=学术硬实力+乞讨软实力 精选

已有 10049 次阅读 2009-9-28 10:55 |个人分类:Foundation of Palaeobotany古植物学基金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基金申请, 科研经费, 项目申请, 学术硬实力, 乞讨软实力

《古植物学的故事》背景资料

申请基金的成功之道=学术硬实力+乞讨软实力

   经费问题是国内外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极为头疼的大问题。这个问题确实使许多人困扰一生。有些科学工作者往往因为申请不到科研经费而被迫关门或改行。这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也是很现实的事情。因为每年春季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季节,然后到秋季公布申请结果,所以有人开玩笑道:我们中国科学工作者申请基金好像农民种地一样---“春种秋收”。“人若误地一时,地则误人一年!”如果我们不及时提交基金申请,一般是不可能有获得基金资助的机会。实际上,大多数人即便提交了基金申请,评审结果是“拒绝资助”,这种情形无异于“颗粒无收”,让人十分泄气和沮丧!

   从某种意义上看,申请基金类似于行乞。我认为,这种类比并不夸张,也不损害我们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与社会形象,而是大多数科学工作者实际工作的真实写照。由于研究领域的冷热程度或人脉差异,有的捧着金饭碗,有的捧着铜饭碗,有的捧着铁饭碗,不一而足。

   按照是否被迫(forced)申请经费之原则,也许我们可以将科研工作者大致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钱找人”中的人,第二类是“人找钱”中的人。

   第一类人通常是很牛气的科研人员,有的不屑亲自申请经费之俗务。那些掌控大量经费的老板、或基金组织、或政府部门、或大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几乎是敬“送”经费让他们搞科研。这种情形经常是“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有时并不全然出于科学研究的考虑。如果有人说他在学术界“轻轻松松当老板”,或“轻轻松松玩科学”(play with science),那么他应该属于这一类人了。事实上,美国、英国、中国许多拥有院士头衔的人或Senior Professors也不属于此列,这说不上是好事,也说不上是坏事。不管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类人的数量在学术圈子里非常稀少。

   第二类人应该占学术界的绝大多数,基本上是过着“人找钱”的日子,渴望“雪中送炭”,几乎一生都在不停地忙于申请经费。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大多数科学工作者在退休之前都要面对这种颇伤脑筋的事情。当然,科学工作者申请经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另一方面是为了维系或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这是现代科学制度使然----学术界要遵循优胜劣汰之法则。

   就科研经费的申请形势看,国内与国际的情况似乎永远是僧多粥少的局面!问鼎科学基金之路的确是一条羊肠小道。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如果一年或连续多年没有申请到经费,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有时会导致失去工作等生存危机。因此,现在从事科学研究是一种风险很高的职业。有些科研人员,尤其是那些从事冷门专业基础研究的人,如果完全依靠科研经费生存,没有经费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在国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现实条件下,科研人员拼命申请经费有时是为了生计所迫,有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端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国内某些科研院所,有的女博士怀孕生孩子的费用竟然要从科研经费中支出!] 事实上,由于缺乏科研经费有些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半途而废,或有始无终。如果一个科学工作者能有机会将他(或她)所热爱的工作一以贯之地干一辈子,这是十分幸运的事情,通常也是十分艰辛的事情。绝大数科学工作者一生默默无闻,为知识积累和科学进步而奉献青春和生命,应该值得全社会的关心与尊重。

   在国际与国内科研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准备科研经费申请书是非常必要的训练,尽管申请书已明显“八股”化。对于beginning scientists来说,这很重要,能否成功申请科研经费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将来能否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否完成由“异养”到“自养”的根本转变。对于很多资深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来说,他们通常是非常老道的“ proposal writers”,他们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撰写基金申请书寻找科研经费。

   申请科学基金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个人、学术机构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尽管国内的学术生态环境问题颇多,但客观地说我们科学工作者却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候,因为自“十五”以来国家财政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已大幅度增加。显然,基金申请不仅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学术机构等多重利益关系。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属于申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具竞争力的部门和单位。截止2009年9月1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09年度已决定资助项目17858个。其中,中国科学院获得2201个项目(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占资助项目总数的12.33%。北京大学获得441项,清华大学获得413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197 项。

   科学工作者申请基金如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人申请基金“百发百中”,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堪称奇迹,值得细心的专家们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的人一生与科学基金无缘,但有可能从别的渠道申请大量经费。有的人先易后难;有的人先难后易。任何科学基金申请的“游戏规则”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如果没有特殊的背景支撑或人脉关系,如果不属于“第一类人”,我们只有执著奋进、提高实力、完善自我、充分准备、势在必夺,才能增加基金申请的命中率。即使不成功,我们也输得体面、败得淡定。

   一般说来,申请基金主要靠实力说话。有些人很有实力但却难以拿到基金,其中的变数很多。常言道:“爱哭的孩子有奶吃。”也许人类具有天生的“乞讨”求生之本能。尽管基金申请的技巧五花八门,很难用三言两语加以概括,“爱哭”恐怕是一种很奏效的技巧。这似乎属于申请基金的“软实力”。

   然而,一般而言,大多数人过了50岁以后申请科研经费越来越困难,这并不奇怪,却符合科学自身发展规律。不能不提及的是:中国的院士比较例外,可他们为了立项、为了申请诸如科技部“973”之类的大项目有时显得很不轻松,有时也显得很不体面。

   申请科研基金似乎是大多数科学工作者不得不走的“羊肠小道”,这是现代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申请科学基金不仅需要势在必夺的学术硬实力,而且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乞讨”策略与技巧,即“软实力”。


   孙启高
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晚完稿,9月27日修改于美国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258369.html

上一篇:美国小学的“Picture day” & “open house”
下一篇:透视“饶毅们”回国的理由----“归属感”的历史、心理及文化分析
收藏 IP: 204.213.244.*| 热度|

28 储诚进 王伟 刘玉平 陈儒军 孙学军 王德华 董林 曹聪 梁建华 吴飞鹏 戴小华 刘全生 唐小卿 夏广庆 刘凡丰 吕喆 吴臣武 王烁 李志俊 孙静宇 唐常杰 郭军康 周利红 吴明火 刘兴国 chtang dreamworld rizhaokfc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