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磊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imao

博文

冠状病毒肺炎是否会空气传染?

已有 3128 次阅读 2020-2-9 11:47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冠状病毒肺炎是否会空气传染?




最近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提出气溶胶也是这次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一时气溶胶在微信圈和网络成了大家关注的议题。对于这一说法,我想有义务做一些澄清,尤其是国内的一些防疫机构也应做一些专业解释,以免造成恐慌。




要回答冠状病毒是否会由气溶胶传播,需要明白两点,其一是确认冠状病毒体外的生命周期,二是什么是气溶胶




一是关于冠状病毒体外生命周期,这一问题应该有病毒学专家由可靠的实验数据来确认。没有实验数据,谁也不能轻易下结论。病毒的输出途径是被感染病人的体液,主要是咳嗽和打喷嚏是由肺部排出。病毒和肺部粘液、多糖等排出体外,形成颗粒后会存活一定时间。如果病毒的存活时间长达几天或一周以上,那么由空气或气溶胶传染的可能性会加大。所以确认冠状病毒体外生存时间是关键。病毒学家可以将病毒颗粒悬浮在密闭的模拟气流箱内,定期取样测定病毒活性来确定病毒的体外生存时间。体液中的粘液或多糖形成无定型或玻璃体amorphousglass)颗粒,有利于稳定蛋白,可能会延长病毒体外相对寿命。




二是什么是气溶胶?在冠状病毒体外生存寿命较长的前提下,气溶胶是如何传播病毒的?




从吸入给药角度,防疫部门在这儿提出的气溶胶,严格意义上讲是病毒和体液聚集粒子以雾化液滴mist)固体颗粒” (Aerosol)形式分布在空气中。如果液滴和固体颗粒有足够小的空气动力学径,有可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流中。




气溶胶在空气中主要由冲击(impaction)、沉降(sedimentation)或扩散运动diffusion)三种形式被清除或继续悬浮在空气中。




冲击指有一定质量的粒子在以一定速度前行时,撞击到粒子前面的物体而被截留。沉降指粒径较大、有一定质量的颗粒在气流中运行一定距离后,因重力而下沉至地面。冲击沉降会以较快的速度将病毒颗粒从空气中清除。扩散运动指一些小粒径的病毒颗粒和体液聚集体不会迅速沉降至地面,而随气流在空气中悬浮。




以打喷嚏为例,打喷嚏实际上和气雾剂释药一样。病人打喷嚏时,携带病毒的肺部粘液高速排出,进入气流后,液体颗粒变小形成雾化液滴”(mist雾化液滴继续前行同时液体挥发,留下固体或半固体微粒,即严格意义上的气溶胶aerosol)。




病人打喷嚏时,如果用手纸挡住嘴,那么排出的体液直接撞击在并被收集在手纸上,这个过程就称为冲击impaction)。如果病人只用胳膊档,有一部分的大粒径体液以冲击的方式被截留在衣袖处,而另外大量小粒径的体液逃避撞击而继续流入周围空气中。除了一些较大的病毒体液聚集粒子快速沉降至地面,微小的病毒体液聚集体颗粒继续以扩散运动的形式悬浮在空气流中。需要指出的是扩散运动和丁达尔运动不同,后者主要是纳米级粒子的无序运动,而微米级的粒子多以扩散运动形式存在于空气流中。




综上所述,如果冠状病毒体外生存周期较长,病人打喷嚏、咳嗽时方式不对,那么形成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很大。但下结论的前提是确认冠状病毒的体外生存周期。




假如确认冠状病毒有以气溶胶形式空气传染的可能性,我们该怎么做?




首先是无事不出门,有事少出门。出门时,需要更好的防护。有条件一定要戴N95 口罩和医用帽子盖住头发,戴上眼镜、尽量穿光面的衣服,少穿毛衣类。回家先洗手、洗脸、换衣帽,改传家用服饰。开车的可以考用薄的湿纸巾盖住进风口,并随时更换。尽量选雨后或早晨气流小的时候开窗。有纱窗的居家,开窗前可以往纱窗上喷些消毒剂或清水,并随时清洗。城市防御部门可以连续用洒水车喷雾消毒药剂或清水,加快病毒体液颗粒沉降。




我们对这次冠状病毒肺炎有一相当的认知过程。比如说,瘟疫刚开始,我们低估了它的严重性,没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再有在病人大量流动时,我们只是被动地测旅客的体温来监控,我当时就提出这种方法不科学,在人流大的场所,每一位旅客必须带上口罩以提供物理屏障。几天后,确实确认了无症状被感染者也是病毒传播源。




这些认知需要一段时间,但后果很严重,代价很高昂。




希望在今后几周能加快信息传递、经验交流、及时实施,尽快消灭这场瘟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0991-1217715.html

上一篇:广谱抗病毒药口腔、鼻腔喷雾剂或许对预防冠状病毒肺炎有效
收藏 IP: 172.74.9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