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志的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wenzhi

博文

大学精神啊,我们都在喊你2010年回家 精选

已有 7807 次阅读 2010-1-5 06:36 |个人分类:学术共同体|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学精神, 喊你, 新年回家

 

   当前,我国学术界特别是高校暴露出来的学术不端问题越来越多,根源越来越清楚。在新的一年里,关键不是说道,是下决心治理,请回被我们赶走的大学精神。

   一、昨天的大学:爱你没商量

   我们历经的大学,使我一生受益,终身铭刻。我是在1979年上的“传统大学”,当时的大学生充满荣誉感和责任感,富于理想,对未来充满希望。那时的大学非常节俭,校园都是原生态的,校园里到处可以见到杂草,道路泥泞,一些阴沟都需要学生义务劳动时来掏,学校的条件简约,教学楼很破旧,有些门窗都破了;68人一个宿舍,上下铺,但必须的教学、实验、实习经费都是基本满足的,而且非常强调试验;大学的学习氛围很好,不用提前去联系工作,能保证全部时间用在学习上,业余生活丰富多彩,非常温馨、幸福和难忘。现在看来,客观讲当时老师们的学术水平并不很高,但他们基本知识扎实,学风过硬(从来没有听说过造假、抄袭什么的),职称不高,工资很少,生活俭朴,而都非常敬业、负责,为我们师表、解惑、授业,老师很有威信。我当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基本是依靠大学提供的“双甲助学金”(每月生活费17.5元、零花费3元,总计20.5/月,四年共计984元,当年我的最爱——回锅肉一直是每份0.25元)完成了四年大学的学业,除粮票以外,基本没有更多用家里的钱,对此我终身感激母校和老师。我今天的大部分机会和能赖都是大学和老师给我的。

   我上过的大学,爱你没商量。

二、今天的大学:爱你好难

现在国内的一些大学与我上大学的大学完全不一样了,有很多被现代化、被时代化、被创新的东西,以至于我有些认不出来(包括我的母校)。我听过刚进单位的同事讲,自己也去过不少大学。现在的某些大学很唬人,校园很大,高楼大厦,遮天蔽日,价格不菲进口的先进设备,硬化杂草不生的道路,充满化学元素味道的空间,开化的园子,“铜钱”的味道;一堆堆的博导,一群群的教授,不断扩充的教师;教育产业化,校校合并(我的母校就被并,心里很难受),几万学生,几千研究生,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基本仍是啃老族(要靠家庭或贷款交学费和生活费),速成的教育与模式趋同,每年几百万毕业生出炉,不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讲交易,讲交情,收费,攀比,非正当和过渡竞争,时时有师生自杀,谈情说爱;行政化,讲级别,争位次,讲数量,讲忽悠,比待遇,“跑部钱进”,多应酬,学术与权力争夺资源支配权;学历和学位成资本,生源多,钱也多,论文数量不少……但欠缺水准、缺少创新(想象力)、缺乏精神(大学精神)、缺少德性(学术道德)、缺少信用(诚信)。

我很遗憾、也很庆幸没能经历这样的“现代化大学”,但我可以想象,大学生活可是一个人一生中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学术人格、能力养成等的关键时期,假如一个缺水准、缺创新、缺精神、缺德性、缺信用的大学环境,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是什么样,而这些学生出来后对社会又意味着什么?对我国学术生态建设是“祸”是“福”,谁能告诉我?

我们没法(也没有必要)再回到我上过的传统大学,因为它已经不复存在。但要面对这样一个现代大学:要说我爱你,真的不容易。

三、明天的大学:信用过度透支

2009年,我国的一些大学校长们出了那么多事,丢了那么多人,还是没有记性。大学教育使我感恩,我始终对大学充满好感,对大学校长充满敬畏。但近些年来,我们的一些大学总是让我高兴不起来,部分大学校长忽悠得越来越过分。2009年末,在广东召开的留交会大学校长沙龙上,一些大学校长通过大学“产业化”手头搞到几个钱,还在头脑发热,动不动还在拿钱说事,开出1000万元高价的所谓优厚待遇,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我真不知道又在忽悠什么呢?

大学的殿堂不是用砖垒起来的,大学精神不是用口喊出来的,大学的想象力和学术创新不是靠收买几个人就得来的,大学不是靠造假和“善意”的欺骗来竞争的。大学不能只认钱,穷的只有钱。市场经济条件下,钱固然重要。试问:

——通过高价招聘的几个人才,真能解决这些大学缺水准、缺创新、缺精神、缺德性、缺信用的大学环境问题?我们不能为了校长自己解脱,不负责任地将大学的这些责任全部推到几个人才身上,如果是这样,几个人才的结局是可以想象的:要么被压死(工作压力)、要么被累死(万能)、要么被恨死(出成果)、要么被管死(“不听话”)。

——对钱感兴趣的人才,他到底看准的是大学的什么?真正的人才就值1000万,1000万真能引来真人才?这些答案显而易见。

——人才真来了,学校真能实实在在地兑现这些条件吗?这也不是没有先例,这里的玄机谁能知道。

——人才来了,“水土不服”、“被本土化”如何解决,如何让这些人才真正发挥他们学术创新之长?他们的“另类待遇”与本土人才如何处置?

——大学的这些钱都是从哪里的来的?这么慷慨?想过吗,我们还有多少学生“因上大学致贫”?想过吗,大学扩建的贷款需要多少代预期的学生们来偿还?

……

我以前总是把大学校长们的话当话,可今天不一定。真诚希望大学校长们让我继续保存一点对大学的好感,让我的孩子少少地保留一点对大学的梦想;不要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把校长们的话当话。

我真诚希望校长们:不要过度透支未来的大学信用。

四、大学精神啊:我们都真心喊你回家

大学是学术预期职业化的练习场,是知识、技艺、学术道德、科学文化薪火传承的基地,是学术研究、学术创新、富于想象力的殿堂,是科学精神、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先进理念的脊梁。大学功能的扩张,已使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引领文化等四大功能。英国数学家、教育家A.N.怀特海说过,“一个进步的社会有赖于三个群体:学者、发现者和发明者。”“大学造就我们文明的知识先驱:律师、政治家、医生、科学家和文人学者。大学一直是引导人们面对他们时代的混乱的思想之家。”在学术生态建设方面,大学不仅是学术生态系统的关键构件,而且在学术生态中起着运行枢纽、复制、加速度等作用。近些年来,在我国学术生态的恶化的“时代混乱”中,我们的大学不仅没有扮好“思想之家”的角色,而且事实证明成为这个“时代混乱”的推波助澜者和主要的“缔造者”。实践证明,教育出问题是大问题,根本性问题,因此修复我国学术生态必须要捉住大学这个最大“老鬼”,继续在这“老鬼”身上动土。只有首先将我国大学这个“时代混乱”的主要“缔造者”改变为“时代混乱”的“思想之家”,我们学术生态才有根本好转之日,并且得以从根本上巩固。要修复我国学术生态,必须首先从改善大学内的政治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的关系,实现内部政治与学术适当分权的体制入手,让学术回归本源,请我们呼唤已久的大学精神快快回家。

——要规范大学的政治权力运行。现实中,最容易且最经常侵犯学术独立自由的力量是政治,不良的政治干扰会使学术丧失独立和自由,也会使政治陷于专制和反民主状态。目前我国大学的问题,我以为主要在此。要实现学术独立自由,达到让学术回归学术的理想状态,就须推进学术管理体制改革,实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规范运行,为学术发展造就更为自由和多元的创新环境、更为规范和体面的从业环境。在大学、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等学术共同体中,要去除被行政化、行政化管理,从而解放大学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进学人治学,让大学等学术共同体都回到它的本来面目,成为追求学术至上的机构。

——要扩充教授们的学术权力。要以尊重、鼓励、扶持和保障学者个人和学术共同体(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的学术研究、学术自治和学术发展的自由为根本目的,根本上解决一些大学管理中学术隶属权术的悲惨局面,要把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事务管理权、学术资源(资金、人员等)配置权、学术评价(成果、人才等)及其裁量处置权等还给学术共同体,推进学术共同体的学人自治。在大学中,要改革学术共同体的治理结构,建立完善专家教授治理为主导的管理体制,使行政管理机构完全服务和服从于教授专家委员会,扭转教授争当大学行政管理者,又想当教授、博导、院士的现况。

——大学的学术要远离“官本位”。鼓励一些有领导能力的科技人员可以去做官,但既然做官就不要搞科研,想搞科研就不要去做官。杜绝大学随意为官员封学术头衔;刹住学界官员受聘教授和博导,并挂名主持学术专著的编撰和学术刊物主编;杜绝学校聘任政府机关官员为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鼓励官员的工作经验和研究心得可通过在高校开讲座作讲演的形式来进行;杜绝学校招收行政官员读在职博士、硕士学位。担任学术机构行政职务的学人,不应担任相关的学术职位;大学副校长以上职务的学术官员不要招收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

大学精神呀,我们必须检讨,过去太忙,搞钱,建楼,扩招,达标......冷落了你,没有很好地善待你,以致让你离开我们大学越来越久、越来越远。过年了,外面地寒山冻,如今我们大学有钱了、有楼了、有学生了......就差你。一切都准备好了,就期待你——大学精神回家团圆。

大学精神啊,我们都在呼喊你,快回家吧!就等你回家了。既然回家,我们就不会让你再离开,我们定会精心呵护你!



一流大学之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814-284005.html

上一篇:解析科学网博客“意见领袖”
下一篇:学者说话的最大忌讳
收藏 IP: .*| 热度|

28 武夷山 杨学祥 黎在珣 张国庆 王桂颖 卫军英 方德杨 任胜利 陈儒军 王涛 王德华 吴飞鹏 戴小华 陈国文 黄建海 吕喆 刘畅 吕乃基 苗元华 郏璨璨 张景涛 张水 尤明庆 李永丹 左正伟 吴锦宇 熊航 杨大勇

发表评论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