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十字路口没有智能红绿灯的城市是傻瓜型城市

已有 2950 次阅读 2017-9-14 11:08 |个人分类:问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十字路口没有智能红绿灯的城市是傻瓜型城市

张学文,20170914

8月我参观一个展览,某城市自吹自己是智能城市。我的第一反映是:

 

十字路口没有智能红绿灯的城市没有资格称为智能城市

 

我有时在清晨上街,路上汽车十分稀少。可十字路口红绿灯依然呆板的按时开关。结果是汽车无谓地服从红绿灯,而浪费了时间、汽油和交通资源。

我有时去郊区,新修的路真好。可那里也存在车辆少而汽车被迫在红绿灯前傻停以免被罚款。

于是我感到公路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不能不分昼夜,不分各个方向的汽车数量,总是按照死板的设定转换红绿灯。

这种红绿灯运行模式是最简单也最笨的模型。而这种红绿灯运行模式好像覆盖了我国的所有城市。

我曾经估量如果把城市红绿灯改为智能的,其成本很低(十字路口有摄像头+智能系统),而至少可以提供交通效率10%

最近知道智能城市概念时髦起来。而在我看来,十字路口红绿灯管理的智能化应当是智能城市的起码要求。

我过去建议的智能十字路口管理没有人听,现在我建议十字路口红绿灯管理没有智能化的所有城市,不要自吹自己是智能城市。

市长先生:我觉得红绿灯的死板管理模式下的城市,现在只能算傻瓜型城市,您认为呢

 

下面附上我过去写的有关博客

十字路口红绿灯改由机器人管

张学文,2017/3/19

交通堵塞是每个城市的难题。而十字路口的通车效率是其体现。一方面红灯前面的道路空着(交通资源浪费),一方面长长的车队在等着,而汽车的废气(包括水汽排放)在增加着城市的雾与霾!可我们的十字路口红绿灯对车辆的指挥却是那么死板,无论车多车少,白天夜间都是一个死规定。它是真是不能再笨的管理水平了!

现在机器人发达,设计一个不需要移动的机器人放在十字路口,让它收集各个方向摄像头数据、分析汽车在各个方向的流量,以及时调整各个红绿灯的开关,应当不存在技术难题。我先前就估量这可以提高通车效率10%

我分析这种机器人没有多大的制造难度,成本也低。

不知道那个城市愿意听的我这个建议。但是我认为这是迟早要出现的事。

下面附上我之前的有关博客

-----------

给市长们的建议:在十字路口用智能红绿灯

张学文,2014/1/23

各位市长、城市管理者,容我提一个建议:

在城市的一些路口改用智能红绿灯系统。

背景:现在很多城市的路口为避免交通事故,提高车辆通行效率而设立了红绿灯系统。可目前的这个系统固然节约了交通管理人员,规范了车流,但是它是一个傻瓜式的死板的、固定时间间隔的红绿灯转换模式。它的缺点也是明确的

无论车流密度大小、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各个方向当时的车辆多少都需要安事先设定的红绿灯转换时间长度通行或者等待。

问题:傻瓜式红绿灯系统显然存在很多缺点,夜间车很少,可汽车也得在红的面前等着,横向没有车,它们也得等绿灯亮了再同行。显然这不仅减低了十字路口的车辆通行效率,汽车也因为等待时间长而加重了城市污染难道我们不能让无人值守的红绿灯系统智能化吗?

建议:我认为现代科技可以做到根据当时的车辆情况而自动调节各个方向的红、绿、黄灯系统的启闭时间。即让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智能化!这里核心是搞一个十字路口的实时的各个方向车辆数量的识别系统,再在后台加点判断软件去开关红绿灯就可以了。

我们早已经有了指纹识别系统,我相信根据十字路口的录像头获得的图像再去判别各个方向的车辆数量的技术应当不难。所以为一个十字路口装4个录像头(200元?),加一个判别系统其硬件成本应当在1000元之内。

10%我相信每个城市都可以解决这笔不大的经费。我相信,对应软件设计得好,十字路口的通车效率总体上提高10%是不成问题的。

附带好处:

夜间车辆少时,十字路口仅设黄灯,让所有车辆自己判断通行

在两个临近的路口,其红绿灯的出现有合理的位相差,以使一辆车不要在50米内等待两次红灯,而可以一路绿灯通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学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6149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075897.html

上一篇:昨天我国降水只有116亿吨(20170914)
下一篇:昨天我国海南岛暴雨(20170915)
收藏 IP: 110.152.221.*| 热度|

4 宁利中 吕洪波 周少祥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