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择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jwang989

博文

刘邦改口对项羽的敬称造就我强汉族名

已有 2223 次阅读 2019-6-20 08:5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人特讲究称呼,自古如此,谦称自己,敬称别人,以维持和谐气氛。毕竟“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互敬是对话的基础。即使唇枪舌战的谈判,表面上的客气也是必要的,否则唇枪舌战就变成拳脚相向了。在一定程度上讲,汉语汉文这类名称就离不开历史上的一句称呼,更准确地说,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称呼的改变。如果没有这个改口,我们用的语文就将是另一种名称。鸿门宴上刘邦对项羽敬称的改变,造就了大汉王朝,造就了大汉帝国,也造就了我强汉族名。可见称呼之重!

鸿门宴前夜,项伯急急火火跑去给张良通风报信,称项羽已经下令次日开战灭掉刘邦刘老馆。项伯要叫上自己的救命恩人也是老朋友张良连夜离开刘老馆,免得玉石俱焚。

张良却不想偷跑暗溜,解释说自己奉韩王之命带兵帮助刘老馆作战扫灭暴秦,不打招呼离开道义上说不过去。不等项伯再开口,张良就起身向刘老倌的住处走去。

刘老倌听完张良的话,抖着双手,连声问:“这可咋办?这可咋办呢?”张良问刘老倌:“谁给大王出了这个封锁函谷关的主意?”气得刘老馆大骂出主意的人是混账王八蛋。张良进一步逼问:“料想一下,大王的兵力能不能抗衡项王?”注意,张良在这里对刘老馆和项羽都称王,这也是整部《鸿门宴》中第一次出现“项王”这一称呼。《鸿门宴》一文摘自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在该本纪中,从此以后,项羽就被改称项王。也就是说,“项王”是张良最先叫响的。

刘老馆略作思索,老老实实地回答:“根本抗不住。可是,该怎么办,怎么办?”张良出计:“请去告诉项伯,就说沛公不敢违背项王。”意思是,请项伯带话儿给项羽,刘老馆愿意服从项羽的安排。注意,张良在这里改称刘老倌为沛公,而仍旧称项羽为王。“沛公”是刘邦当时的封号,项羽当时的实际封号是“鲁公”。
后来张良把项伯请到刘老倌住处。刘老倌向项伯摆功诉冤:“我进入关中,一根鸟毛也不敢接近,登记官民人口,封闭库房,日日夜夜盼望将军到来,怎敢反对?愿伯兄转告就说我不敢忘记恩德。”项伯回答:“明天不可不早点自来当面谢项王。”注意,在这里,项伯称项羽为王,而刘老馆只称项羽为“将军”。

次日,刘老倌赶到项营,当面向项羽谢罪:“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我自己也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注意,刘老倌在这里当面称项羽为“将军”。也就是说,尽管张良、项伯已经口口声声称项王,唯独刘老馆不论当面还是背后一律称项羽为“将军”,决不改口。刘老馆为什么这么固执呢?

逃席出来,刘老倌部署逃回自己大营,并请张良留下代为辞谢项羽。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刘老馆说:“我带了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斗,要送给范增。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上吧。”注意,这里刘老倌改口称“项王”了!

鸿门宴上称呼比较乱,对刘老倌和项羽都有两个称呼。多数历史学家对此根本不屑一顾,个别历史学家注意到这一点,也是胡乱解释一通,敷衍了事。其实,刘老倌最后改口称“项王”正是服软的表现。

刘老倌的服软可不是一般的服软,而是交出军功章,承认项羽是自己的领导,表明自己在灭秦战争胜利论功行赏中服从项羽的安排。这一切就体现在由“将军”改口称“项王”之中,当然也体现在刘老倌送的一对玉璧礼物中。玉璧是物质的,是形式;改口则是精神是本质。别的不说,如果司马迁不这样婉转地说刘老倌服软,而是秉笔直书,被刘老倌的重孙汉武帝看到,汉武大帝很可能会治司马迁一个“不为尊者讳”的罪名,杀他的脑袋,烧他的《史记》。

项羽当时的实际封号为鲁公,按理人们应该敬称尊称项羽为“鲁公”,就像称刘老倌为“沛公”一样。称王另有来历。当初楚怀王与帐下诸将约定,谁攻占秦国老巢关中进入咸阳就封谁为王。随之,先是刘老馆奉命带领本部人马在黄河以南向西攻击作战,后是项羽带军北渡黄河援救赵国作战。结果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随之被各国援赵将军推举为诸侯上将军,就是反秦诸侯联军总司令,刘邦不知道这回事儿,更没有参与推举。之后,项羽率领联军再次击败秦军主力,并最终收降二十万秦军,继而挥师西进攻占咸阳。就在项羽率联军苦战之际,刘老倌则在张良连珠妙计推动下抢先进入咸阳,抢得首功,按照楚怀王约定具备了封王资格。张良称刘老馆为王的原因就在这里。但是,项羽比刘老馆更有资格称王,只是刘老倌想蒙混过关不承认这一点,因而嘴硬称项羽为“将军”,以便保住唯一的称王资格在自己身上。

很多历史学家为了贬低项羽抬高自己,胡说项羽又傻又笨,被刘老倌当面尊称一句“将军”就得意忘形到不知所已了。实不知,“将军”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尊称,只要手下有千儿百八人马就能被尊称“将军”。对于身为诸侯上将军的项羽来说,这根本与其身份地位不相称,不仅不是尊称,在一程度上反而是一种贬称。当然,刘老倌本意不一定贬称项羽,而是弦外之音地否定项羽的称王资格。也就是说,刘老馆见面谢罪时说的话是毫不妥协的,不仅没有赔笑脸,甚至指责项羽听小人挑拨不信君子。更厉害的是,刘老馆说项羽在黄河作战,自己在黄河以南作战,实质是说项羽的战区为河北,河南是他刘老倌的战区,咸阳属于河南战区。项羽率军进入河南来到咸阳,是在侵犯他刘老倌的地盘!这哪里是赔罪?这简直就是兴师问罪!项羽也不含糊,回答说:“是你家左司马曹无伤搞的事儿!”言下之意:不要以为强龙不压地头蛇,在你的地盘上,你以逸待劳大可一战,连你家左司马曹无伤这样的高级将领都背叛了你,你家军营里还不知有多少马无伤吕无伤呢!你有十万大军不假,但是除去曹无伤吕无伤,你的铁杆军队怕是连五万都没有!此话一出,刘老馆顿时哑口无言,回营后立马诛杀曹无伤,就是要杀一儆百,稳定军心。可见,刘项简单的一对一答,直接就是火星撞地球,华山论剑,绝顶高手一招见分晓。刘老馆因此不得不改口称“项王”。

项羽称王的资格全在其“诸侯上将军”身份上,也就诸侯反秦联军总司令,这也正是刘老倌想赖账的地方。

在刘老馆看来,自己奉楚怀王之命,独立率军攻战,占领咸阳的功劳尽归自己所有。项羽缠住并消灭秦军主力,虽然为自己进占咸阳大开了方便之门,但不能因此抢夺自己的功劳。因为项羽同样是奉楚怀之命率军作战,在地位上与自已平起平坐。刘老馆称项羽为“将军”就是要赖掉项羽“诸侯反秦联军总司令”的身份,一方面他没有参与推举活动,另一方面他奉命独立作战也不必参与推举。但在项羽一方,甚至在中立的第三方看来,完全不是刘老馆说的这回事儿。

当初秦军围攻赵国首都巨鹿城,各诸侯国援军有多达十来支人马,都惧怕秦军枭勇彪悍,不敢参战。项羽率军大战秦军时,诸侯援军继续作壁上观,甘愿吃瓜。项羽大获全胜后召集诸侯将军商议。将军们一个个爬着进入辕门,一是畏惧项羽神威,二是景仰项羽有勇有谋,能够成事,因而推举项羽为诸侯反秦联军总司令,愿意在项羽这位带头大哥的调动下争取反秦全面胜利。诸侯将军们这个推举行动是一时起意,临机决断,没有申报各自的国王,但基本符合其国王的既定战略,毕竟扫灭暴秦是当务之急,而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有完全的临机决断权。诸侯反秦联军一成立,形势大变:它意味着所有反秦的军队都要统一在联军大旗之下,协调行动,不得跑单帮,否则就是违背联军意志。像刘老馆这样没有参与推举的人,得知其事后必须补认并自动参加到联军中来,继续独立就会被联军排斥为另册,不得染指反秦利益,否则就会被联军将士视为趁火打劫。水涨船高,项羽成为诸侯上将军,仍然属于楚怀王属下,楚怀王因此也成为反秦诸侯国的带头大哥,成为王中王,他曾经的约定一样有效,但事实上只有项羽一人能封王,别人再也没有封王的可能,因为所有将军都要在项羽统帅下作战,天大的功劳也要归功于领导。也就是说,从领导关系讲,只要灭秦,项羽就可以躺着封王。事实上,项羽是奋斗取得封王资格的。

项羽率领联军一战再战,再一再二击败秦军主力,逼迫剩余的二十秦军集体投降。秦军主力被团灭,秦国大厦的顶梁柱就没有了,轰然倒塌是分分秒秒的事。正是此时,刘老馆兵临咸阳城下,秦王不得已出城投降。所以,在联军将士看来,项羽率军收降秦军主力是秦国灭亡的先决条件,刘老倌顶多是作为联军偏师接受秦王的投降,事后必须补认自己是联军的一员,必须承认项羽也是他刘老馆的总司令,他的一切缴获归联军所有,他的军功章要交还项羽。刘老倌对项伯说自己“登记官民人口,封闭库房,盼望项羽”,说的也正是这回事儿。

但是,紧接着刘老倌又强调说自己不敢忘记项羽的恩德,言下之意:那些官民人口和库里财宝都是他刘老倌该得的。次日,到鸿门宴上,刘老馆又退一步,不仅没有软话,反而表面上耍赖,暗中强硬地指斥项羽。刘老倌曾与项羽并肩作战,同进同退,甚至以兄弟相称。刘老馆比项羽大两轮,所以自居老大哥对小老弟耍赖皮横指责。刘老倌的这些话是想了一个通宵的结果。项羽则是头一晚得知刘老倌服软,此时则静等刘老倌当面承认自己的诸侯上将军身份即可,却没有想到刘老倌竟然如此惊天逆转。也就是千古一人项羽,换个人早就懵圈了。项羽顺嘴回话,轻巧地用一句“你家左司马曹无伤说的”直取刘老倌命门,一剑封喉。这才有了刘老倌逃席后的改口。

历史上就有刘邦流氓皇帝的说法,但并没有人指出刘邦真正赖在哪里,翻来覆去不过就是些赊账喝酒、白条送礼的鸡毛蒜皮小事。其实,鸿门宴上的刘老倌是大赖若厚,项羽则是大智若愚。这一切都体现在“将军”改称“项王”之中。

2019-6-15行草,6-20改于兰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631-1185920.html

上一篇:父亲节,忍不住想说!
下一篇:感谢人类兴旺了我族虫丁
收藏 IP: 221.7.39.*| 热度|

2 杨正瓴 葛素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