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安全民俗文化集粹(1)——狩猎、捕鱼与过年

已有 6942 次阅读 2016-7-4 22:0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tyle, color, target, center, title

写在前面的话:关于安全民俗文化,尊敬的吴老师已多有收集与鉴赏,具体点击链接(古代安全文化(18)——民间安全文化的发展;古代人类的风险防范策略;为什么旧时矿工忌讳老鼠搬家?;为什么古代人崇拜行业保护神?;为什么旧时要给孩子佩带长命锁?;为什么旧时要给孩子穿“百家衣”、吃…;为什么许多人迷信占卜?;为什么古人信奉“生辰八字”?),推荐大家欣赏。我只是再做一些其他的简单收集整理。



安全民俗文化集粹(1)——狩猎、捕鱼与过年


/王秉


(一)狩猎都有哪些安全习俗?


过去人们认为,狩猎应是一种勇敢者的生产方式,在猎虎熊豹野猪等凶猛的动物过程中充满了危险,体力不够技艺不行都可能带来自身的生命危险。由于狩猎极其危险大都需要集体进行,所以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民众创造了各种各样狩猎的方式方法以及技能,同时也形成了许多适宜于各地民众的狩猎安全习俗,颇具狩猎保安作用。在此,作者例举2例典型的狩猎安全习俗:

1)东北人认为,猎熊应在冬季黑熊进入冬眠之后,这已基本成了过去东北人的猎熊习俗。黑熊进入冬眠俗称蹲仓,即进入枯树洞中过冬。人们把熊从树洞中猎取叫掏仓或刷仓。首先是由一人到树洞边去叫仓,人们用大斧猛击树干震醒睡熊,待其出洞给予射杀。当然人们也有采用设陷阱夹子等方法捕捉的。

2)南方捕猎各种动物,大都用猎狗先行然后或个人或集体捕杀,这是南方人捕猎的习俗。南方人狩猎,集体进行并公推负责人,一切都集体讨论决定,而且人们常常进行分工合作,负责搜山的叫赶山组,传达消息的叫报号组,负责打伏击的叫猎手组。这种集体讨论、集体行动与分工合作的狩猎习俗无疑大大提高了人们狩猎的安全性。

由上述2例狩猎安全民俗可知,民俗安全文化是民众群体在长期的安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换言之,民俗安全文化是基于民众群体的生产、生活安全需要产生并累积而成的。


(二)渔民都有哪些安全习俗?


海上捕鱼作业危险性很大,天气变化无常。渔民为保障“捕鱼”安全,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千百年来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生产安全习俗。渔民的各种生产安全习俗的形成,绝大多数都是基于现实“保安”功用目的和安全信仰等因素造成的。其中有些是安全经验的总结,有些是科学缺乏的结果,迷信成分居多。随着现代渔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许多旧的渔业生产安全习俗正在消除,科学的渔业生产安全观念正在形成。在此,作者例举以下5例中国渔民传统的渔业生产安全习俗:

1)为保障安全,捕鱼前要占验天气,尤其是出海捕鱼,就显得更为重要。像福建的漳州等地渔民出海前就要占天(看风雨)、占云(看阴晴)、占风(看潮汛、飓风)、占日(看晴风)、占雾(看雾雷)等等。在浙江的舟山渔民中这种种安全习俗极其系统和规范,出海前要举行海祭,他们在每条船上祭告神祗,烧化疏牒,称行文书。供祭之后,把一杯酒和少许碎肉抛人海中,叫酬游魂,以祈祷渔船出海顺风顺水,一路平安。习俗禁忌在这一天吵嘴和讲不吉利的话,否则要受处罚。舟山渔民的大船上都供奉有关菩萨,小船上则供奉圣姑娘娘。关菩萨传说是三国时的关云长,圣姑娘娘则是宋朝的寇承女。关菩萨老爷旁还供有两个木头神象,一个叫顺风耳,一个叫千里眼。供奉这些神灵的主要原因是海上捕鱼作业危险性大,天气变化无常,人们无法自己保障自己的安全,便将安全交托给了神灵。

2)渔民为保证出海平安,嵊泗一带在七月半还举行隆重的祭海神仪式,用三牲即猪鸭鱼和香烛锡箔在海边礁岩上供祭海神爷,还要请道士念经打醮规模很大。传说海神爷是古时候的一位斩海蛇的安知县,祭他是祈求他斩尽海蛇,使渔民出海打鱼平安无事。

3)东海渔民对遇险之船或人都是全力救助的,但对死人,若遇朝天女尸或伏身男尸则不能捞,要等海浪将尸体冲翻过来之后才能捞。捞尸时用镶边篷布蒙住船眼睛以避邪气。捞上的尸体忌直言而说是捞了个元宝,对无主尸体则集中安葬。海盐渔民据说有不救落水之人的禁忌,主要是人们相信有讨替身之说。如果你救了他,那么下一个就该是你倒霉了。

4)民间渔民禁忌和“翻”有关的所有东西,吃鱼的是绝对不能翻身的,否则将预示着翻船。

5)苍南等地则有渔民出海时点长明灯的习俗,据说长明灯象征着出海者的灵魂,因此家人决不会让长明灯在出海者回来之前熄灭,否则是出事故的征兆。


(三)过年都有哪些安全民俗?


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春节(又称为过年)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除夕”算是春节的开始,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病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它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关于“除夕”,还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远古时有个凶恶的妖怪叫“夕”,经常危害百姓,百姓无法只好求助于“灶王爷”。但是,“灶王爷”也拿“夕”没办法,便到天宫请神仙,天宫派了一个叫“年”的少年神仙,在腊月三十这天晚上下凡去除掉“夕”,从此,人们便把这天晚上叫做“除夕”,并点燃竹子使其发出爆裂声(现在人们改为燃放鞭炮),以示纪念,并有驱逐妖魔“夕”的作用。由此可见,关于“除夕”的来源及其传说故事就充满了安全文化色彩。

此外,春节期间,中国人为驱灾避邪,许多地方都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一些安全民俗,本书作者收集整理了以下7例:

1)腊月二十三:台湾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2)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3)正月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4)正月初四:做大岁——在中国莆田,除夕大年三十叫做岁,而初四叫做大岁。当地人的风俗是大年初四重新围炉过大年,这是全国唯一、独特的地方风俗,寄托了广大劳动人民去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5)正月初四:绑火神——中国北方有些农村风俗,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绑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6)正月初五:破五——中国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7)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988664.html

上一篇:光阴里的安全文化(27)—走进《周易》
下一篇:安全民俗文化集粹(2)—对于安全禁忌,我这么解读,您怎么看?
收藏 IP: 175.0.170.*| 热度|

1 王继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