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陈安老师新著之《樱花残:灾难视角下的日本文化》读后感 精选

已有 5737 次阅读 2017-6-2 18:2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tyle, center, 读后感, 日本文化, 下载次数

陈安老师新著之《樱花残:灾难视角下的日本文化》读后感

/王秉


昨天中午,收到了尊敬的陈安老师邮寄赠送我的他的署有其亲笔签名的新著之《樱花残:灾难视角下的日本文化》,非常开心哈!其实,前段时间我就已经读了本书的一些内容。看了一些内容后,我一直决定要写一小篇读后感,主要谈谈作者与我的一些共鸣之处,以及本著作对探索安全文化学研究的带来的一些启发和想法,其他具体的解读实在能力不足,也算是一种对陈老师的衷心感谢。那就今天开始写吧。由于是一点粗浅拙见,我在这里斗胆写出来,不足之处还望陈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在正式写读后感之前,我想大家很好奇我和陈老师是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呢?那我就简短谈谈。熟悉陈老师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是科学网的知名博主。其实,我们就是在科学网相识的。2015年我本科毕业时开通了科学网个人博客,便就与陈老师成了博友,继而成了微信好友和师生关系。尽管我们至今尚未曾谋面,但在网络上有一些交流,陈老师的涉猎面很广,他一些文章和论述给过我很多启发。记得我们的第一次互动是2015年我在科学网发了篇我和导师2016年出版的书之《安全标语鉴赏与集粹》的前言(说到这里,我们不妨也可以透过日本的安全标语窥视一下日本安全文化的哈),得到了陈老师的鼓励和认可。那时候我刚刚开始尝试探索学问,所以仅仅得到一句简单的鼓励的话,也甚是难忘和激动。下面,就进入正题!读了本著作部分内容,感触很多,这里我仅从宏观层面扼要谈以下3点:

第一,本著作书名之“妙”。本人觉得,这本书的名称取得非常具有巧妙之处。巧妙之处至少包括2方面:

——选取日本之代表“樱花”与“残”组合构成主标题之“樱花残”,“樱花”直指日本,“残”突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即灾难视角下的日本文化。而且,这个主标题带有很强的“文化味道”,体现本著作是“文化书”。

——副标题之“灾难视角下的日本文化”解读起来就更有意思了。首先,这个标题巧妙避开了一些具有争议的学术术语。以下4个学术术语,即“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英文文献中较为常见这个学术术语)”、“风险文化(risk culture,英文文献中较为常见这个学术术语)”、“灾害(灾难)文化(disaster culture,英文文献中少有这个学术术语)”与“应急文化(emergency culture,英文文献中尚未发现这个学术术语)”之间的关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特别是在中国表现的更为突出。就我本人而言,我更倾向于将四者统一为“安全文化”称谓(我下文统一称为安全文化),这里就不必细讲这个话题了。我想说的是,这个副标题不知是作者刻意思考安排,还是出于其他原因,反正是巧妙避开了这个争议,因为作者没有用“日本安全文化/风险文化/灾害(灾难)文化/应急文化”这个副标题。此外,这个副标题也体现了一种安全文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就是我们以前的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研究文章中提出的安全文化学研究进路之“整体主义路径”,就本著作而言,就是:以人的安全健康为纲领,抽取日本文化宝库中有利于安全的精华进行重新整合,构建出“珍爱生命、关注人的安康、提升人的安康保障水平及其生产、生活舒适度”为主旨的日本文化模式,即“人的生产、生活关系和谐、安全价值高扬、安全意义丰富、安全态度超迈”的日本文化模式。

第二,本著作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安全文化的本质和内涵,以及打开并拓宽安全文化学研究视角。本著作正好很好地体现了上述问题,这是我非常期待本著作的主要缘由之一。下面,我就简单谈谈:

——在我看来,安全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预防事故,它可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品”,安全文化更深层的目的是塑造人形成积极安全人性与理性安全认识(我定义安全文化学时,明确写了这样一句话“以塑造人的理性安全认识与增强人的安全意愿和素质为侧重点”)。首先,安全文化不仅仅是为了预防事故,“安全文化是为了预防事故”的认识也太功利了。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的子文化,它完全可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让人们去慢慢“品赏”,这本书就是这么写出来的,当然我想读者读这本书更多的是为了“品赏”日本安全文化。其次,我认为,安全文化学的根本目标是使人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成熟而理性的安全观念与思维来认知与解决已有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特别是要对各种安全问题形成相对理性而正确的安全观念与认识,避免出现一些扭曲的安全观念与认识(如对高危工作与安全事故灾难等的异常恐慌或迷信保安方式等)(具体讲,例如:人们对事故灾难的异常恐慌;现在国人不相信中国奶粉(或食品)的安全保证,甚至有心理恐慌;一般人(特别是家庭背景好的人或学过安全的人)都不喜欢从事高危行业,即便某个高危行业企业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安全保障水平,而高危行业正需要安全素质等高的人员。此类现象到底是人的安全意识提高的表现,还是扭曲安全认识的表现!)。本著作第三章的“多灾岛国  无常为常”与“举世敬仰的灾后反映”等都突出了日本人理性的安全认识

——人们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和认识一直很难摆脱“狭义”束缚,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安全文化学的快速发展。通过阅读本著作,你就可以发现,安全文化学研究探索完全是可以摆脱“狭义”束缚的。摆脱了“狭义”束缚,安全文化学研究并不会变得“空虚”,实际上它会变得更有“内涵”。具体言之,例如,本著作系统解读了广泛存在于日本的各类文学艺术形式、政治信仰、民间风俗所承载的日本安全文化,世界上那么多不同国家、地区与种族等,若加起来各类承载有安全文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政治信仰、民间风俗等,那该有多少啊?这就充分体现了安全文化学分支之安全文化民俗学、安全文化符号学(各类文学艺术形式就是典型的文化符号)、安全文化史学等的旺盛生命力和丰富内涵。此外,陈老师还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即汪云,迟菲,陈安.中外灾害应急文化差异分析[J].灾害学,2016(1):226-234”,这篇文章也是我构建比较安全文化学的主要支撑文献之一。

第三,本著作对安全文化学研究的一些其他启发。

——通过阅读本著作,我觉得,看问题的视角真的很重要,特别是对于交叉综合学科而言,就显得更加重要。只有把研究与看待安全文化的视角真正打开和拓宽后,才能正直全面认识安全文化的本质,才能正直丰富与发展安全文化(学)内涵与内容,才能真正把安全文化“发扬光大”。就拿安全文化学研究而言,符号学,民俗学,比较安全学,心理学,安全史学等几个大的视角一定要覆盖。此外,建设安全文化,各行各业,或是大到国家、城市,小到企业、政府、社区、学校、医院,直至家庭都应积极倡导并建设。特别是在现在我国强调凝聚全社会安全发展的共识的背景下,这点更应引起重视。

——安全文化学研究应开放包容。我觉得,安全文化学应该尽快建设起来,存在的争议并不妨碍我们建设安全文化学。通过阅读本著作,我觉得,我们对于安全文化学研究应该是开放包容的态度。此外,安全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我们期待安全文化新“元素”,期待关于安全文化的新思想与有益探索,这对创新与发展安全文化,完善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都极其有利,也是使安全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动力所在。

著作内容丰富,内涵深厚,我就简单谈上述几点很不成熟的读后感吧,再次谢谢陈老师,不足之处还望陈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作于2017/05/27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1058686.html

上一篇:端午节里话安全民俗文化——为什么要系“五彩绳”?
下一篇:解读安全民俗文化之安全禁忌
收藏 IP: 110.53.160.*| 热度|

5 李颖业 武夷山 蒋永华 王启云 罗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3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