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边缘人罗德海教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dh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四川人.研究方向:气候动力学,大气动力学

博文

基金评审意见-(面上和重点)

已有 12935 次阅读 2009-9-10 09:37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基金申请

2009年我申请了两项基金(面上和重点),但遗憾的是一项都没拿上(看来不能一举两得).自己的研究虽然能在国际一流刊物发表系列工作,并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但无法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和基金支持,看来自己的研究水平有待大幅度提高.由于这个原因,自己只能关起门来炼内功,提高自己的功力,并能与国内同行竞争.

现将基金评审见拿出来晒晒.

面上基金:

<1> 北大西洋涛动是一个影响全球气候的著名涛动,其年代际变化的机理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难题。对于它的短期变化,如两周的周期,年际变化等,目前的看法是,这是大气内部固有的基流-波动(高、低频波)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对于年代际变化,一般认为与大气强迫有关,比如海温异常,温室气体的异常等因子有关。因此,本研究仍拟采用不受外部强迫的基流-波动相互作用来研究其机理,恐难达到目的。同时,要研究年代际变化,需要至少需要50年以上的有效样本,目前资料还受到限制。另外,本申请的研究目标是要弄清北大西洋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到底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也是一个有意义但十分困难的课题。 
    鉴于上面这些理由,建议基金委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予资助。
  <2> 项目申请书通过调研提出研究NAO的位相变化机理。其主要学术思想基于作者以前的研究成果,即天气尺度波和行星尺度波相互作用动力学,应该说这是有特色的思想。项目设定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解决什么因子影响了NAO生命过程中的位相转换趋势,什么因子影响了行星波和天气尺度波的初始结构,以及NAO位相转换的机制等。项目申请人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和积累。但项目申请书存在的不足是:(1)如立项依据中所述,NAO主要是年代际变化,且8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正位相,理解这种年代际的位相转换仅考虑大气内部动力学可能难以从根本上揭示其机制;(2)项目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案过于简单。经费预算合理。
  <3> 由于北大西洋涛动(NAO)在年代际气候变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关于NAO的产生机理及其影响一直是大气和海洋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申请拟利用资料诊断、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手段,通过研究行星波和天气尺度波的相互作用以及北大西洋海温的作用,揭示NAO正位相、负位相以及位相转换的物理机制。 
项目申请人有很好的前期研究基础,研究单位具备开展此项研究的各种条件。但对于年代际的气候变异及其转型,申请人应注意大气中行星波和天气尺度波的相互作用以及大气中的内部过程到底起多大作用?年代际气候变异应该与气候系统中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有关,建议申请人在仅考虑北大西洋海温的影响外,还应该再考虑其他因子。

重点项目:

<1> 阻塞和北大西洋涛动/北极涛动是造成北半球冬季中高纬度环流异常变化的最重要的天气和气候现象。研究本项目拟从“基本流-行星波-天气尺度相互作用”的观点研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阻塞和北大西洋涛动/北极涛动的异常特征及其机理。这是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申请人及其课题组主要参加人,在阻塞动力学研究及其相关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动力学背景,因此,本项目的特色是在于利用动力学理论来揭示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的机理,这样,得到的物理图象比较清楚。除了动力学理论外,本项目还将作实际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资料分析,它们与动力学的结合能充分揭示问题的物理机理。 
    本申请存在的问题有: 
    研究内容偏多。除了研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阻塞和北大西洋涛动的变化特征及其机理外,还要研究平流层环流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及其对对流层环流的影响。后者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难度的研究课题,值得分别研究。 
    与此相联系,本申请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达五个之多,要在一个重点项目完全解决五个关键问题是不可能的,否则,它们就不是关键问题了。比如,本申请要解决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人类活动对中高纬环流异常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这本身是一个争议性比较大的科学难题,也不可能在本研究中一下子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我们建议研究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要集中,不能太泛。 
    在研究技术路线方面,本申请拟采用FGOALS进行数值模拟。但不知FGOALS能否对大气阻塞和NAO作出较为精确的模拟。同时,申请也未如何使用该模式进行全球变暖的模拟作出说明。 
    经费预算偏多:用于计算、计算机和笔记电脑的购买几项费用,高达60余万,显然不合理。建议缩减。 

  <2> 该项目拟评估全球增暖对阻塞高压和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影响,分析全球增暖条件下平流层对阻塞高压和NAO的作用,探索相应的物理过程和机制。关键科学问题明确,有创新的学术思想,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切实可行。项目负责人在阻高领域有深厚的研究积累,已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重要论文,出色完成过NSFC的几个项目。有很强的科研工作能力。研究队伍总体水平高。相信该项目如获资助将会取得重大成果。同意优先资助。 
为了使项目内容更加完善,有以下评议意见: 
该项目的工作思路涉及到两点,一是全球变暖,一是不同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两点目前不仅被申请者所注意,而且被其它领域的学者所注意。如2009年即将在希腊召开的”全球变暖和台风活动”国际会议,就注意到这两点。评议人已经注意到: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分析这个具有共性的涉及到上述两点的问题时,是各有特色的。因此,建议申请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大同行或非同行的动态。 
 

  <3> 冬季中高纬持续性环流异常往往与持续性灾害性天气相联系,本项目申请书通过充分的调研提出开展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北半球冬季中高纬度持续性环流异常的特征和机理研究,选题很有意义。项目的基本科学思想是通过对“基本流-行星波-天气尺度波”相互作用来认识持续性环流异常的机理,并设定三个方面研究内容:(1)阻塞活动的长期变化规律、成因及与全球变暖的关系;(2)NAO/AO的长期变化规律与全球变暖的关系;(3)平流层与对流层的影响。就这些研究内容,项目要解决5个关键科学问题。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观测诊断、理论分析和GCM数值试验。项目申请人和项目组具有很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研究积累。项目的不足是:(1)持续性环流异常为什么就是阻塞和NAO/AO没有很好论述?(2)过于强调全球变暖,持续性环流异常的长期变化也可能是气候系统内部的自然变率,如何区分自然变率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研究平流层的影响使得项目研究内容不够集中;(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太多。
  <4> 本研究针对阻高和北大西洋涛动(NAO),通过考虑基本流-行星波-天气尺度波相互作用以及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影响,利用资料诊断、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北半球冬季中高纬度持续性环流异常的特征及其形成的机理。项目立论依据充分,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研究单位具备此项研究所需要的各项条件。 
从申请书可看出,项目申请人以及主要研究人员已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是否有必要由重点项目来支持?另外,项目成员中有一名外国人,国外合作单位是否也应与国内合作单位一样,提供承诺使参加项目人员的两个月时间得到保证。
  <5> 本项目对于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冬季阻塞形势、NAO/AO等持续性环流运用“基本流-行星波-天气尺度波相互作用“的理论来探讨基于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异常特征和变化机理,这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动力学理论有一定的意义。

申请者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利用IPCC对CO2加倍后模拟结果的假设来开展研究,由于不同的模式结果之间有很大的差距,现在对于这种模拟的可信度仍然看法是不一致的。

在第一条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中申请者没有说明如何将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增暖定量的提取出来。若仅以1980s年前后全球温度的变化来表征是人类活动的作用是不够严谨的。申请者拟研究的“全球变暖“是指的已经发生的变暖,还是将来会继续加剧的“全球变暖“?

项目拟研究的主要对象(阻塞形势、NAO/AO)的长期变化和持续性过程,但在整个研究计划中似乎并没有考虑反映全球变暖的外部强迫所造成的影响。

该项目具有理论意义,申请者在大气环流动力学理论方面有很好的学术成果,前期研究也有很好的基础。项目是对前一个基金项目的延续,有很好的创新性。但就本项目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量,不足以按一个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建议改为一个面上项目予以支持。
  <6> 北半球冬季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往往与中高纬地区持续性大气环流异常有关,而全球增暖对北半球冬季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大气科学重要的前沿科学问题。因此,项目的选题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项目研究目标先进,揭示全球增暖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冬季持续性大气环流异常的物理过程和机制是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其主要创新的学术思想在于,以“基本流-行星波=天气尺度波三者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揭示全球增暖背景下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冬季持续性大气环流异常的物理成因;项目研究内容充实,研究方案合理,研究思路较清晰;项目主持人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并一直活跃在相关研究领域科学研究前沿,项目研究队伍结构合理,有较扎实的相关研究工作基础。如获资助,预期该项目研究能在所提出的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
申请书中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过多,建议突出重点。希望项目经费预算依据更加详细。

注:评审意见为原版,其中的写法错误也没修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882-254645.html

上一篇:美国两位气象学家来访
下一篇:自己没有被国际刊物完全打败
收藏 IP: .*| 热度|

4 吴飞鹏 刘国强 魏玉保 cht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