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st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star

博文

封神外传6

已有 1555 次阅读 2018-11-13 16:2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妲己:女娲崇拜与后羿射日


《楚辞•天问》有“女娲有体,孰能匠之”一问。此句不是安排在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起源的诗句当中,而是处在讨论商纣与帝舜的诗句中,即:

 

纣王建造十层玉台,谁使他到如此地步?

承受天命登位称帝,什么道理受人敬仰?

女娲有着特殊形体,是谁将她造成这样?

舜帝友爱他的弟弟,弟弟还是对他加害。

为何放肆如同猪狗?其身并不危险失败?

 

前面论证了女娲神话是在帝辛时代传开的,女娲雕像以苏妲己为原型。再看后面诗句,讨论舜帝与象的恶劣关系,这是武王伐纣以后,因为仲衍的亲信讨伐鬼方,吃尽苦头以后,就在伯邑考指使下,在商王宫酿酒房长期投放不孕药的事件爆发,少数人造谣说仲衍坑害帝辛,而帝舜、帝喾都被看成是殷民的上帝——帝俊在人间代言人。后面涉及帝舜的诗句,就是投毒不孕案暴露后,仲衍被迫辞职后流行的谣言的写照,说的是帝辛如此重用仲衍,仲衍的亲信为何还要让帝辛断子绝孙。其实,帝辛与仲衍是互信互爱的,但属下胡闹,后果严重。

国光红认为,“女娲有体”,应当理解为女娲有遗体。她的遗体成为天地开辟后,万物成形的原材料,是一个宇宙大母神,这种理解把女娲上升到后来提出的远古神灵——盘古的高度,只是女娲是阴性的,盘古似乎是阳性的。但天地开辟以前,只能是阴阳未分的混沌,宇宙大母神、天父神之类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演变的一个神话印记。

宓妃首见于《离骚》,旧注以为是伏羲之女。清朝乾隆年间的屈复认为是伏羲之妃,那么她就是女娲,也就是《九歌•少司命》中的少司命了。

《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楚辞》中两次说到女娲,《离骚》的濯发,以及《少司命》的浴,互通着声气,说明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是一位长发美女,她很可能就是以若为名的海神——海若,或北海若,后来演变为妈祖。

《远游》

祝融戒而还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

张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

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玄螭虫象并出进兮,形蟉虬而逶蛇。

雌蜺便娟以增扰兮,鸾鸟轩翥而翔飞。


              《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关于汤谷的神话,向我们提供了若木的信息。若木与太阳有关,太阳是燧人氏之妻羲和所生;羲和和华胥氏女子都是燧人氏的妻子,华胥氏女子是女娲的母亲,若木就与女娲有关了。甲骨文中的若字,就像一个跪坐梳理头发的女子。也许,后土娘娘、海若不过是女娲的两个化身,或者她们是三姐妹(天,地,海三女神)。妈祖有女性之祖之意,应该与女娲有关。

苏妲己的出现,使得商末的女娲崇拜到了疯狂的地步。妲就是太阳女神之意,代表妲己不仅是帝辛王后,而且是从事祭祀东母、西母的太阳神巫,是羲和之类的女神。 


 

我们再看一下“明夷”的甲骨文:


 

 


“明”就是代表太阳女神“妲”,“夷”就是乱箭射“己”。所以,明夷卦就是讲妲己率军保卫家乡九陵,中了埋伏,光荣牺牲的感人事迹的。因为民众不愿意苏妲己被妖魔化以后,她的太阳女神身份被遗忘,就把她想象为逃往月宫的嫦娥,与侵略九陵的夷羿——西岐-东夷联军,分道扬镳,九日被射神话不是出现在后羿篡夏的时代,而是出现在苏妲己出征,被乱箭射杀于九陵以后。因为姬发之弟姬旦,原名是姬诞,与妲己长得很像,后来就利用殷民对太阳女神妲己的怀念,改名为姬旦,在男权文化大革命中,妲己形态的女娲像平胸,加上胡须后,就是圣人姬旦的塑像,并开始流行妇女束胸的恶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68877-1146063.html

上一篇:封神外传3
下一篇:封神外传7
收藏 IP: 220.191.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