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微信公众号ifire-hy 靠山屯闲话
过去常听人抱怨:火灾失控是因为发现不及时、报警不及时等等,然而就这么一起发生在眼皮子底下的火灾,应对起来好像也没那么容易。
1.不可随意改变燃烧物的分布形态
初起火灾发生时,着火区域是相对固定的、范围有限的,切不可因灭火剂物料投送时的力量冲击,造成燃烧物(如油脂)四溅,反倒扩大了燃烧空间与范围,使得局面更为混乱,手忙脚乱的扑救反而可能帮了“倒忙”。
2.灭火所用器具材质应确保绝对不可燃
如视频所示,3张灭火毯盖上去之后,似乎并未立竿见影,火势并没有被明显压制住,也可能是灭火毯的材质问题,也可能是灭火毯浸泡热油之后,反而成为可燃物,在火焰上方新增附着物,无形之中助长了火势横向纵向蔓延,难燃、阻燃不代表不燃,其结果类似于“抱薪救火”。
3.不得对后续的灭火剂投送形成“遮挡”
灭火毯盖上去之后,对火势的压制作用非常有限,与此同时,对火势而言,反倒成为了一个“保护伞”,后续的如干粉等灭火剂无法投送到燃烧的主要部位,加之由于灭火毯的不完全遮盖,使得火势烟气侧漏蔓延,还可能引燃墙壁或抽油烟机上附着的油垢,局面由此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4.现场火灾防控不能仅仅依靠一道“防线”
以如此规模的食堂,按道理应该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火势已发展到如此程度,可为何未见动作?专业救援力量赶到必将耗费一定时间,那么,如果初期灭火的第一道防线“失守”,现场是否还有第二、第三道防线?哪怕只是具备分割与延缓火势蔓延的能力?在灭火的一开始就要考虑到最坏的结果,或者说设定更大的警戒范围:在实施灭火的初期,就应着手设立分隔与阻断措施,也即通常所谓的“小题大做”,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没有同时建立起来的后续“防线”,则很容易陷入“一触即溃”的被动局面。
5.灭火剂与灭火方式要尽可能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火灾
除了金属火灾D,厨房里的火灾可能涉及到A、B、C、E、F这5种类型,也有可能首先因为其中一项,而演变为其余的多项,那么,一种具有局限性的灭火方式,则未必能应对其它的火灾类型。如果没有一种兼容性较高的灭火方式,实施起来也许会产生负作用,导致现场人员畏手畏脚,无所适从。事到临头才来“磨枪”,几种方法一起上,边试边看,那么,非但无法奏效,反而可能因为抓不住灭火先机,令局面更加失控,恰恰应了那句话:“艄公”多了打烂船。
6.如何最大化地调用初期人员协同作战能力
火场初期最为宝贵的资源便是人力资源,如果没有一种分工明确的灭火方式,形成自发协同作战,各司其职,一旦旁人插不上手,更多的只是等待和观望,整个过程光有“主角”无“配角”,则无法形成有效“助攻”,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假如时间再回到初始时刻,是否可以提前准备一个口径吻合的木制锅盖?又或者,是否可用沙子进行抛洒覆盖,悬浮于液体表面,沙子同时吸收热量,使燃烧的油脂与空气逐渐隔绝,进而使燃烧面积逐步缩减?将沙子抛洒于相邻区域,是否可由此形成一道“隔离带”,从外围包抄,有效切断蔓延路径,迅速改变原有易燃环境?只有当初期灭火开始奏效,火势得到一定遏制,方才可以平抚现场的紧张情绪,使后续扑救逐渐变得井然有序。
真实场景下的厨房火灾,各种意外均有可能发生,火势蔓延发展过程复杂多变,场地局促,通道作业面有限,危险源及风险客观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灭火需要瞻前顾后,远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容易,需要提前有相对应的灭火剂储备,还需要对相关类型火灾所采用的灭火方式进行预先构划与安排,如果没有一种主导思路简洁明确、兼容性强、易于操作、便于组织的作战方式,要想依靠现场的临时分析与判断来采取对策,其结果必然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关键节点的失利必将导致“满盘皆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