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谈谈量子卫星 精选

已有 21337 次阅读 2016-5-24 15:17 |个人分类:大众物理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河星

 

最近有一条新闻引人注目,“中国将打造卫星网,7月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因为我以前说过单光子通讯,也扯过卫星上的时间修正,所以嘛,这次也不能闲着,再来说两句吧。我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下工程上的困难,所以做了一些数量级的估计。

为了计算方便,我选取这样一些数值:大气层厚度(t)是10公里,卫星轨道距离地面高度(h)为100公里,地球半径(R)为6400公里,通讯激光波长($\lambda$)为1微米,光学系统(主要是望远镜)的孔径(d)为1。我觉得,估算的误差应该在10倍以内——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代入更精确的数值,不就是套套公式、用用计算器嘛,很简单的。

据说,一行公式能干掉一半读者。但是,我既不指望读者来发奖金,又想屏蔽掉那些连中学物理都搞不明白的高手,所以也就没什么顾忌了。正好试试手。

 

系统的工作原理

这颗量子卫星的作用是基于单光子的量子通讯,在卫星和地面站之间建立保密链路。具体工作原理大致如“谈谈量子通讯”所述,“量子不可克隆原理”保证了其中传递的信息在原则上是不可能被窃听的。(大学物理知识)

一些微小的差别:星地通讯没有中继站;卫星是高速运动的物体。前者让事情变得简单一些,后者让事情变得难一些。

 

卫星绕地球的时间

由向心力等于地球引力 $mv^2/R=GMm/R^2$可以得到$v=\sqrt{GM/R}=\sqrt{gR}$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R是地球半径6400公里),g是重力加速度$10 m/s^2$),由此得到卫星速度大约是每秒钟8公里(“第一宇宙速度”)。这样的话,它绕地球一圈需要90分钟。(中学物理知识)

 

系统的简单描述

星地通讯是双向的。卫星和地面站都拥有发射端和接收端。

发射端包括单光子光源和光束整形系统,接收端包括单光子探测器和成像系统。光束整形系统和成像系统其实是一回事儿,都是把点光源变成平行光、把平行光汇聚到焦点上。当然还有各种波片、起偏器和检偏器,用来设置或检测激光的偏振状态。

发射端和接收端靠激光联系,二者之间有个大气层——它是个大麻烦。

 

工程上的困难

视野半径:地面站能看到的卫星范围是$\sqrt{2Rh}$,大约是半径为1000公里的圆。卫星有百分之五的轨道时间可以与某个特定的地面站进行通讯。(初中几何知识)

太阳的影响:太阳的视张角大约是0.5度,也就是0.01弧度。太阳与卫星共线的可能性大约是万分之一,所以太阳直射进入探测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初中几何知识)

光衍射的影响:出射光束的口径是1,光束的发散角是$\lambda/d=10^{-6}$,经过1000公里以后,光斑增大了1,所以不会对接收造成大麻烦。(大学物理知识)

瞄准的困难:100公里的距离上瞄准1大小的东西,这个张角是$10^{-5}$,瞄准精度应该优于$10^{-6}$,甚至要到$10^{-7}$,对于长度1的望远镜来说,需要以1微米甚至0.1微米的精度来调节它的姿态。这是很困难的,但是现在的压电元件的调整精度肯定可以做到的。(初中几何知识)

卫星的高速运动:地面站看到的卫星角速度大约是每秒钟5度(卫星经过头顶时)或0.5度(卫星出现于地平线上)。这个有点快,卫星和地面站的设备都需要做相应的姿态调整,这是很困难的,但也是可以做到的:卫星轨道是确定的,时间也是准确同步的——有专门的地面观测站做这些事情,就算你已经把相对论打倒了,也没有关系的。(大学物理知识)

也许有人会怀疑,但你还是放心吧:美国的火箭那么笨重、缓慢,都能以1的精度落到海面回收平台上,中国的激光这么轻灵、迅捷,从卫星上以1的精度照射到地面站,肯定也可以做到的。

真正的麻烦是大气层,我们专门用一段来讨论它。

 

大气层是个大麻烦

信号光衰减:大气层会吸收光,这会造成信号的衰减。垂直方向还好些,大气层只有10公里,水平方向的大气层大约有100公里,损耗增大了许多。主要解决手段是选择适当的激光波长,让其处于所谓的大气窗口中,也就是选择大气吸收率最小的波长范围。再一个方法就是听天由命了,虽然信号光会被大气吸收,但总还有些漏网之鱼的:别听他们瞎忽悠什么“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要知道量子力学一贯是“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光路径畸变:大气层使得光的传播路径偏离直线,而且会随着天气变化。采用自适应光学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想法是发射一束很强的导向光,测量这束光到达时的性质,可以推断出大气层对光路径的影响(实时动态的影响),然后相应地调节信号光的发射光路。

背景光散射:大气层会散射光,这样会增大背景噪音。同时采用几种技术来克服这个困难。

1 滤光片。杂散光的波长大多与信号光不一样,可以采用高效滤光片去除它们。

2 共聚焦。杂散光的源头与信号光不同,前者位于大气层中,后者位于卫星上,二者的成像位置也就有差别,可以采用共聚焦技术来去除大部分杂散光。

3 探测器定时工作。只有当信号光有可能到达的时候,才打开探测器,这样就进一步降低了虚假信号产生的可能性了。单光子探测器可以在纳秒($10^{-9}$秒)的时间尺度上开关,而单光子源的发射频率大致在1MHz,也就是说每个光子到达的时间是1微秒的整数倍。这种方法比一直工作不休息的模式,信噪比肯定是大大增强了:铁打的汉子也是要睡觉的,休息好了才能工作好嘛。至于说,你怎么知道光子什么时候到达?也很简单,这就是对时问题嘛,把收发两端的时钟对准就可以了。就算你不相信GPS跟相对论有关系,也可以用刚才说过的导向光作为对时的基准啊。

有了这些手段,再加上其他措施,即使在大白天也可以进行量子通讯。量子通讯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清平世界,朗朗乾坤,我怎么就不能做了?

 

简单的指标估计

这颗量子卫星上天以后,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技术指标呢?我不知道,随便猜猜吧。

探测器的响应可以做到1纳秒,单光子的发射频率大概是每秒一百万次,各种因素导致的损耗(包括用于检验是否有人偷听的那部分)就算一千倍吧,那么,最终的效果就是每秒钟1千个比特吧。——也许是1万个,也许是1百个,但是大致就这么多了。

对于任何一个地面站来说,大约有5%的时间可以看到这颗卫星。在任何一对星地通讯过程中,双方每秒钟可以得到大约1000个有保障的比特,可以作为(比如说)加密密钥。听起来,这个结果好像不是特别的了不起,但是,总是要迈出第一步的吧。

 

最后的话

上面谈论过的所有因素,都需要做到实时调整,都是非常困难的。量子卫星要正常工作,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量子卫星的困难。

然而,这些困难都是工程上的困难,从原则上来说,都是可以解决的。既然7月份就要发射卫星了,那么我相信,这些问题应该是已经解决了。

祝量子卫星项目成功!

 

 

 



量子卫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979435.html

上一篇:“电子纹身”也是瞎扯淡
下一篇:换上了半导体光源
收藏 IP: 124.193.162.*| 热度|

44 徐令予 武夷山 张云 孙学军 许培扬 赵美娣 郑小康 曹则贤 戴德昌 王毅翔 田云川 李红雨 李维纲 周熠 庄世宇 蔡小宁 周健 张家峰 邢志忠 尤明庆 李颖业 黄永义 高建国 王春艳 王嘉文 罗会仟 钟振余 侯成亚 陆绮 强涛 吕喆 曾泳春 何宏 cym42 zjzhaokeqin wangshoujiang3 xlianggg xchen ghzhou5676 aliala gaoshannankai biofans zhoutong tabl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