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
―― 《史记·天官书》
我喜欢中文,原因也很简单:我是中国人,从小就学习语文,整天说普通话,长大了还能读些古籍,了解一点中文的历史。
我喜欢读些古文,不仅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乃至《古文观止》《天下才子必读书》什么的翻过几遍,就连先秦诸子、前四史什么的也都胡乱读过一些。我也能读些繁体字,《史记》《韩非子》《四书章句集注》之类的竖排繁体本也都读过。
我了解一点中国文字的历史,也见过一些实物。我知道仓颉造字的传说,也了解一点点《说文解字》的知识[1],还听说过八九千年前的贾湖契刻符号[2]。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见过西周时期的毛公鼎[3]和春秋时期晋国的子犯编钟[4],上面的字还能认出几个;我在湖北博物馆见过战国晚期或者秦始皇时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5],甚至还能读出几支竹简上大部分的文字。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些文字要么太难了,要么没有太大的意义。
很多优美的文字、有意义的文字都出现在石碑上:中国有勒石记功的传统。但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即使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也很容易就消失不见了。我到过孔林[6],见过“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石碑,前面的石碑还不到六百年的历史,已经磨损的很厉害了,后面的石碑也不到八百年的历史,更是陈旧不堪了。洙水桥边历代浚修时的碑记,只不过几百年的历史,文字大多都漫失磨灭得难以辨认了。至于传说中的秦始皇巡游天下时李斯等歌功颂德的石碑,汉朝窦宪北伐匈奴时班固在燕然山上立下的石碑,更是早就不知所踪了。
近代也有非常好的纪念碑和碑文。清华园里的王国维纪念碑[7]我就非常喜欢,“树此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我最喜欢的文字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之中: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可惜这些文字的历史都还太短。如果我晚出生两三千年,这肯定是我的首选,但是,现在还有些太早了。
我喜欢中文,当然是因为创造了中文、拥有悠久传统而又不断创新的中国。前不久我发现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东西,发现它竟然同时蕴含着中文乃至中国的传统和未来,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博客图标。这就是新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埋在地下两千年后才重见天日的汉代蜀地织锦护臂[8],它不仅色彩绚烂、花纹流畅,而且图案优美、造型奇特,更加神奇的是,上面还有着关于光明前途的预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后记:
相对于图片来说,我更喜欢文字。我读过很多书,浏览过很多帖子,有时候也写一点东西。有一天,我忽然想发言了,就在科学网开了个博客。我知道自己的写作态度不太端正,总想说些并不那么好笑的俏皮话,因为我写博文主要是为了自娱自乐,偶尔也希望会有几篇文章能让我在意的人点头微笑。
我不仅喜欢文字,还有点数字控。这是我的第50篇博文。这些博文里有40篇是专门为此博客而写的文章,还有8篇以前为其他目的而写的文章,再就是1篇转载的文章和1个口水贴。神奇的是,或者说让我倍感沮丧的是,这篇口水贴的点击数妥妥地位于前15名---远远超过了我写得最认真的文章。这是我写的第二认真的博文,希望它会有点好运气。
我的博客图标是汉代蜀地织锦护臂。图片很小,其中的花纹图案都很难辨识,更不要说文字了。网友谢强老师目光如炬,认出这是新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问我是否喜欢蜀锦。我回答说,我喜欢其中的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既而又感慨网络虽大、知音难逢,故做文以记之。
[1]百度百科:说文解字 http://baike.baidu.com/view/1197690.htm
[2]百度百科:贾湖契刻符号 http://baike.baidu.com/view/3281413.htm
[3]百度百科:毛公鼎 http://baike.baidu.com/view/64060.htm
[4]百度百科:子犯和钟 http://baike.baidu.com/view/2954886.htm
[5]百度百科:睡虎地秦墓竹简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6753.htm
[6]百度百科:孔林 http://baike.baidu.com/view/18015.htm
[7]百度百科:王国维纪念碑 http://baike.baidu.com/view/5870418.htm
[8]百度百科: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http://baike.baidu.com/view/1197690.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