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瞎扯淡的牡蛎鸡汤

已有 19357 次阅读 2019-8-30 14:33 |个人分类:察见渊鱼者不祥|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个鸡汤科普文《牡蛎给芝加哥带来了海》:1954年,生物学家Brown发现,来自康涅狄格纽黑文挖出的牡蛎,在芝加哥的水族箱里改变了自己的生物节律,不再按照纽黑文的潮汐时间张合,而是按照芝加哥的时间行事,虽然芝加哥在内地,并没有潮汐。

科普文的最后结论是:芝加哥没有海,但牡蛎带来了海。

 

这个绝对是瞎扯淡。

文章中说,经过反复计算,Brown意识到一点:这是芝加哥的涨潮时间。”

可是,芝加哥(北纬41°39′,西经87°34′)和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北纬 41°16′,西经 72°53′)的纬度相似,经度相差15度,也就是1个时区,潮汐应该也相差1个小时。可是他这里的节律相差了2-3个小时。我只能说,这位生物学家的数学太差,或者地理太差——也许他没有搞对水族箱放置的具体位置。

再说,他这个实验能不能重复还两说呢。就算是真的,也可以有很简单的解释:换水或照明都有可能影响牡蛎的食物来源。

 

科普文的作者在答疑时说,真的不是鸡汤也不是牡蛎汤,你见过讲鸡汤带文献的吗(那个文献好歹也有两百次引用(。”其实,带文献的鸡汤和牡蛎汤也多了,引用数几百次的扯淡论文也不少。

 

 

 

 

#ImagineNature#牡蛎给芝加哥带来了海

2016-07-15 13:22

http://www.sohu.com/a/106078729_119097

 

 

1954年,生物学家F.A.Brown从康奈提格的海边挖下来了一批牡蛎(Ostrea virginica),放进了千里之外芝加哥一个地下室里的水族箱。他是一个生物节律研究者,他知道牡蛎会随着潮水的涨落而起居。

搬入新居的头两个星期,什么都没有改变。牡蛎们依然按照它们正常的规律生活:它们时而缩回去,时而张开壳,捕捉海水里的浮游生物,喂养自己,一切遵循着遥远的康奈提格海岸的潮起潮落。

但是接下来的两星期里,发生了一件难以解释的事情。它们依然像潮水一样起伏,但是它们的高潮期行为却不再和康奈提格的潮水吻合了。不是佛罗里达,不是加利福尼亚,不是多佛,不符合科学所知的任何一张潮汐表。

经过反复计算,Brown意识到一点:这是芝加哥的涨潮时间。

但是芝加哥没有海。

这些牡蛎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地下室里,生活在玻璃箱的人造海水中。但它们知道海的存在,它们的祖先已经在海边生活了几亿年;它们可以离开海,海却不会离开它们。Brown猜测,也许牡蛎是感知到了气压的变化,从中反推出了潮汐应来的时间、自己应有的节律。没有任何一只牡蛎是有意识地在做这一切——但在某种深层的意义上,它们正想象着这样的一片海,一片不存在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海,在那里会有潮起潮落,而它们会随着海的节律而开合。

芝加哥没有海,但牡蛎带来了海。

 

F. A. Brown, Jr., Persistent activity rhythms in the oyste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954.

 

———————————以下是答疑———————————

 

1 真的不是鸡汤也不是牡蛎汤,你见过讲鸡汤带文献的吗(那个文献好歹也有两百次引用(。

2 规范译名是康涅狄格,我老是写错……准确地点是new haven边上long island sound水域。

3 芝加哥边上那个水不是海是湖。严格说五大湖有潮汐,但是因为湖(比起海而言)太小,潮汐只有几厘米,完全被风和气压的变化掩盖了。所以五大湖没有看得见的昼夜潮汐节律。

4 演化上讲,任何潮间带的生物都得顾及潮汐节律,不然就饿死。所以一个有潮汐的大海是牡蛎节律的根本原因:它必须懂得海。

5 感知潮汐的最好办法当然是潮汐本身,这也的确是牡蛎的第一优先级。

6 虽然潮汐是日月引力所致,但是生物直接感知月球引力是不可能的,它真的太小太小了,谁算谁知道。五大湖那么大的东西都看不见潮汐,何况牡蛎。

7 但是Brown的研究表明,脱离了潮汐之后不但节律维持,还随着地点而改变了(见附图),改变还不是恒定速度漂移,而是稳定了下来,和芝加哥本地的月球最大引力一致。看起来牡蛎一定找到了一个代理指标。

8 他的猜想是这个代理指标是气压(不可能是温度,温度控制了)。后续有一些实验支持,不过我没有找到分子机制的研究。

9 的确气压周期性变化很小,但它是周期的。所以就算有其他干扰比如下雨,这个周期信号有可能可以被生物捕捉到,起码比月球引力容易太多太多。

10 当然这个故事有可能将来会被推翻或者修正,就像每一个基于科学研究的故事一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195887.html

上一篇:光学教学笔记之大作业
下一篇:为什么有人怀疑美国人登月?
收藏 IP: 223.71.16.*| 热度|

7 郑永军 武夷山 李颖业 刘全慧 杨正瓴 王启云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