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中国传统行为方式的内在价值取向——对“零距离亲和”的追求

已有 4936 次阅读 2007-8-24 14:43 |个人分类:传统文化

 

尽管“必要的张力”是“必要的亲和”与“必要的距离”的辩证同一,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成济的,但是,本文所要特别强调的,却是“必要的距离”,是“必要的距离”对于人生、社会所具有的重大而积极的意义。

 

这不是因为我轻视“必要的亲和”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意义,而是鉴于我们中国人在文化习俗与行为习惯上,往往轻视和忽视“必要的距离”,乃至于追求如今所谓“零距离”式的“亲和”,从而使“亲和”与“距离”绝对对立,成为一种彼此不相干的或“你死我活”的关系——要“亲和”则不应有“距离”,有“距离”则非“亲和”。

 

我们中国人所向来习尚的“零距离亲和”,在哲学上被《周易》之《彖传》表述为“保合太和”。

 

这“保合太和”,照我的理解,也就是《周易》之《系辞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的原始之境——“太极”。在“太极”之境中,阴阳之间完全和合而绝无间距。这一点,在反映阴阳绝对和合的《太极图》上得到形象而生动的体现。(见下图)

  

先天太极图

 

如图所示,其中黑白两条鱼形,分别表象阴与阳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它们不仅完全均衡对称,而且“负阴抱阳”(老子语)地互相负抱成一团,真可谓“亲密无间”——我以为这就是《彖传》所谓的“保合太和”之状。

 

这《太极图》中表象阴阳的黑白两条鱼形,其具体所指,一般认为是阴阳二气。不过,《易传》中并未明示“太极”内含阴阳二气,倒是《老子》中有“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之说。这先天太极图既出宋代高道陈抟之手,而陈抟又源自《参同契》,则其图的意含当是本于老子“负阴抱阳”之说,其黑白二“鱼”应指阴阳二气无疑也。只是《老子》书中并无“太极”之名,唯《庄子》有“太一”之说,则《太极图》实系揉合《老》《易》思想之产物。

 

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唯物”派的哲学,其宇宙论都以“气”为宇宙之本原或本体,最具有代表性者如先秦荀卿之儒(荀况)、东汉之王充、宋代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顾炎武、戴震之辈,以《太极图》观点来看,被他们视为宇宙之本原或本体的“气”,皆堪称“阴阳一团和气”。

 

程颐、程颢、朱熹等“唯心”派的人物,其实也都肯定“阴阳一团和气”,只是在他们看来,其“气”是以“理”为根据的,即有“阴阳一团和气”之“理”,才有“阴阳一团和气”之“物”,故其崇尚“理”实乃崇尚“阴阳一团和气”的“太极”之境,以其如此,朱熹乃以“太极”为“理”之别称,以为“物各具一理”即是“物物有一太极”。

 

所以,无论是“唯物”派,还是“唯心”派,总的说来,其哲学都是推崇“阴阳一团和气”的,并且都追求与这“太极”之境同一的人生至境。如果说在“天”是为“阴阳一团和气”的话,那末,在“天”“人”之间便是“天人一团和气”——“民胞物与”、“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天人合一”之境。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所向人们宣示的最高人生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无距离的“零距离亲和”之境。在这种人生价值观支配下,人们在伦理上自然既恶于人与自然有距离,亦恶于人与人有距离,而皆喜于其“零距离亲和”——“一团和气”。

 

对“一团和气”或“零距离亲和”的价值追求,势必导向人对自然以及人对人的“零距离接触”。这种“接触”方式,因为彼此没有了“必要的距离”,其相互之间就也没有什么“必要的亲和”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6420.html

上一篇:“必要的张力”之我见
下一篇:严重的诚信危机!——如何看待受资助而不感恩的现象?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2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