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山东人,男,33岁,2015年硕士毕业,当地某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生。
2021年国庆假期之后来到北京读在职博士,重新开始做基础实验。这次重新走进细胞间、动物房距离硕士时已经过去整整六年有余。2015年初在科学网写下的纪念实验结束的博文还在那孤零零地挂着。不同的是,这次我已经为人夫,并且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
在研究所每一位见到我的老师、同学都会惊讶:还从来没见过在职博士来做基础实验的!我说我愿意做第一个。放下手术,来到实验室真的需要勇气!
六年,还是那些实验,但商品化的试剂,更丰富的耗材摆在面前,与之前比起来,我“享福”了!不变的是做实验时的焦虑和得到结果后的惊喜与失落。实验室里的同学,小的我整整比他们大了十岁,在他们面前我唯一能比过的就是年龄,不过这一点也成了最大的劣势。我可以跟他们吹嘘的是这几年我跌的跟头。让我最兴奋的是,这里见到的都是我之前在参考文献里才能看到的大牛!我可以去当面向他们请教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去手术间观摩我的专业领域最顶级的专家做手术,实验之余偶尔还可以去给他们当助手。我长见识了!
我出身农村,家境贫寒。父母年逾花甲,所幸尚体健;一双儿女,嗷嗷待哺;房贷月供,如桎如梏。三十三岁,已过而立之年,顶着现实的巨大压力,出来了。选择在职读博,是经历若干次统招考博失利后,自己对自己的一次妥协,这次妥协,直接源于去年统招博士面试老师的一句话:“这个年龄了,有家有孩子,为什么不读个在职的呢?”。临行前,父亲递给我两万元钱,说:“这是学费,你儿子我不管了,一辈子人不管两辈子事儿。但是,只要你还上学,我就得供,这是我的义务”。上周回家探亲,父亲又掏出一千块给我,说:“在北京,别不舍得吃”。除了内心的酸楚,我也知道,这个博士不管怎样得读,这不仅是我的追求,也是父亲的情结。并且,我得认真地读,像统招的师弟师妹那样来读,并且应该付出更甚!
能心无旁骛的做些事情是最大的幸事,我这样想。能在经历了6年疲于奔命的、繁忙无休的临床工作之后,脱产出来专注地做点事,像真正的“学生”那样,也是我个人之幸!在这课题举步维艰的开始之际,以此小文给自己立个flag!给能看到这几行文字的,还在令人抓狂的基础实验中不能自拔的学弟学妹们些许鼓励:你们现在站得总比我高吧?至少你们可以轻装上阵,至少你们还青春年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5 1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