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jzs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ljzsl

博文

“流行因子”和期刊的影响因子 精选

已有 9837 次阅读 2019-6-6 08:34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小的时候“恐龙特急克塞号”热映的时候,农村的电视不多,只要有电视的地方就像电影院一样的热闹。每天天刚刚黑,老人、父母和孩子们就匆匆忙忙的去“占座”。没开始播放前,大家不停的讨论和发表看法,并十分期待着开演。孩子们还吵吵嚷嚷、比比划划、跑来跑去的模仿克赛。突然有一天,一个孩子来看电视带戴着“克赛帽”,喊着“克赛前来拜访”,紧接着第二天、第三天、...,不到几年每个孩子的头上都带着“克赛帽”。好像那个时候全国都是这个样子,“克赛帽”成了孩子们的“标配”,到后来发展成各式各样的克赛帽。可是回想起来,这可能就是“流行”的传播效应。换句话说,不是因为“克赛帽”多重要或多好看,因为克赛帽好像不能防护脑袋、不能治病,也不能遮风避雨等,仅仅就是因为“流行”,所以铺天盖地。实际上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事很多,从狗皮帽子、棉毡帽、耳包,到现在羽绒服自带帽子.....,都流行过。

好像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流行因子”有某些相近的地方,期刊影响因子高,好像是铺捉到了“热点”,但是不见得刊登的文章都是重要的进展或突破。相反,影响因子低的杂志发表的文章,也不见得不重要,我记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竟然没有发表过多少学术论文,她和导师莫柔合作的那篇获得诺奖的论文,发表在《光学通信》,这份杂志的影响因子只有1.0。单篇文章引用率高是杂志影响因子提升的根本,单篇文章引用率或许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用影响因子和引用率来评价科研成绩可能受到质疑。然而,好像全球多数科研评价体系仍然采用影响因子,可能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一篇文章的好坏,我想不在于近2-3年的引用率,或许应该是持续地受到关注,特别是那些发表时引用不多,而若干年后爆发式被引用的文章或许意义更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8673-1183350.html

上一篇: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收藏 IP: 1.58.73.*| 热度|

4 杨金波 梁洪泽 杨正瓴 黄永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