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办博苦乐 倾听博友意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科学网编辑部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三号

博文

解释一下科学网的牛皮口号 精选

已有 7950 次阅读 2007-9-4 14:37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网总编辑 赵彦

科学网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反响不是很差。听到一位高级别领导这样评价说:“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这口气不小啊?!”

很多老外都很奇怪,中国人做事情,总爱喊口号。其实,我觉得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定个口号,给自己一定的压力,也给他人一个很清晰的印象:你要做什么。最关键的问题是,你的口号是否空洞无物,是否是脱离实际。

当初设计科学网的构架时,我就开始仔细琢磨过我们自己的口号该如何制定这一问题。

互连网的传播属性,决定了它不管你身处何方,效果都没有什么大的差异;科学无国界,传播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也无从有中国外国之别。因此,口号一定要有“全球”这一时髦的语言。

现在社区的概念也很时髦。身边有位我父辈一样年龄的人问我,现在城里为何不叫什么街道了,叫什么“社区”?我当时解释了半天,动用了英语“community”,对方也不是很满意。

社区,我猜想,更重要的是强调个人的基本权利,人与人之间交互的平等性。互联网平台的草根性和颠覆性,使得社区的这一内涵更是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要做一个服务于科学和高等教育界人群的网络平台,当然更不能势利到把人和事分出三六等来,因为这个人群更喜欢平等这一理念。于是乎,我们把社区这两个字弄了过来。当然,“社区”两字还有更吸引我们的地方:网络社区强调WEB2.0的概念,那是什么?就是我们不用多投入,大家在上面活动啊,多省时省力省钱啊?!

至于华人这两个字,大家千万不要和目前有点过头的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虽然我个人有点民族主义的情结。需要这两个字,说白了,就是因为我们的母语是中文,做英文的科学网我们肯定做不过老外啊?!再说,全球华人那么多,市场已经足够大了,加入进来显得不至于过于贪心。

当然,如果有足够资金支持,弄点英文的东西,东西互动一把也未偿不可。前一段时间,德国BOSCH基金会的一个朋友很感兴趣,但可惜的是,他后来还是没有付诸行动,给点小钱资助一下。

为何要有“科学”作为限定词?一是互联网上东西很丰富了,但专注于科学的网站还不是很多,因为“钱”途不大;二是我本人做了几年的科学记者,再休整一段后,发现自己也不会做其它的玩意,还是老本行顺手啊!

综上所述,于是就杜撰出了我们编辑部的牛皮口号:“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于是就有了做一个专门服务于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人群的清晰目标。

牛皮口号有了,于是就需要落实到行动上。近期的两件小事情倒有点沾沾自喜——

1)一个曾经混迹于科学圈如今成了商人的朋友告诉我,“科学网的博客中,我最喜欢王鸿飞和何毓琦的博客”。他的话显然有些偏颇,但当我从网上得知王鸿飞去波士顿开会拜访了何毓琦,而且他们又是由于科学网而认识的,我很是高兴了一把:自己就像茶馆主人,看到两个高雅茶友相谈甚欢,自然也就高兴。我早就说过,科学网只服务于科学与教育界的人群,尤其是高端人群,因为我相信这一人群的“大智慧”经过互联网的扩增是具有非常意义的,科学网追求的是有效传播,而不强求点击率。

生活中的网友见网友,多由某种发烧爱好或者某种欲望而起,而科学网的网友见网友,则是思想和学术的交流。

王鸿飞博文:波士顿访网友何毓琦教授 

何毓琦博文:有网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有两个海外学者,正申请在科学网开设博客,特别的是,他们是第二代华人,即ABC那种,不懂中文,于是我近日就有了如何提供英文博客界面的焦急与喜悦。


两件事情虽小,但至少可以作为实现牛皮口号的一个支持。

最后,愿朋友们和我们一起,把牛皮口号变为现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858.html

上一篇:关于博客中图片、音频上传格式的调整
下一篇:科学网墙纸(一)
收藏 IP: .*| 热度|

1 刘畅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