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办博苦乐 倾听博友意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科学网编辑部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三号

博文

科学网致人文社科学者

已有 6246 次阅读 2007-4-30 11:51 |个人分类:通知公告

近日,我在邀请一些人文社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开设博客时,他们担心科学网是专门针对自然科学家的,在这里开设博客有些不合时宜。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要说的是,“科学博客”中的科学,是大科学的概念,我们采取“实名专家制”,只是想提高博客的质量,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科学博客是对所有专家群开放的,愿意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空间,从而营造出一个探讨客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的交流平台。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的发展使得“科学”的外延都在扩大,“科学”一词已不仅仅局限于指称“自然科学”,作为综合性科学网站,我们关注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交叉学科,我们理解的科学是“大”科学概念,不单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与自然科学学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同样,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协调和相互促进。我们相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交流,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自我,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也许,由于我们的背景所限,科学网在目前的起步阶段,自然科学的氛围更为浓厚些。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定位,也不会影响我们对人文社科学者群体的拥趸。

下面,我专门起草了针对社科专家的邀请信。

一句话:来了都是客!至于想写什么,你的地盘你做主。我们深信的是,专家群体的高智慧,经过网络的“指数式”扩增,一定会有益于整个社会的。

科学网总编辑 赵彦

                                               

 

 

 

 

 

 

尊敬的______________

我是科学网总编辑赵彦。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综合性科学网站——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已于近日开通,新网站开设有学者博客专区。鉴于您在科学教育界的巨大影响以及您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在这里我诚挚地邀请您,加入到我们专为科教界高端专家学者量身定做的实名科学家博客。

对于我唐突的邀请,你也许要问如下问题:一个人文社科学者为什么要到科学网开博客呢?说话的地方已有很多,为何要赶这个时髦写什么博客呢?博客服务提供商也有很多,为何要安家在你们的博客专区呢?下面,我通过回答这几个问题,希望您能接受我们的邀请,在我们网站上开设属于您自己的博客。

当今世界的发展使得“科学”的外延都在扩大,“科学”一词已不仅仅局限于指称“自然科学”,作为综合性科学网站,我们关注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交叉学科,我们理解的科学是“大”科学概念,不单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与自然科学学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同样,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协调和相互促进。我们相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交流,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自我,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同样意义重大,科学网愿意为科学与人文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

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这对于科教界人士尤甚。如今,国家官方机构主办的大型信息类网站已经不少,专注于某一专业学术领域进行个人小圈子交流的微型网站更是多如牛毛,但是目前,国内还缺少一个专门针对整个科学教育界高端人群的综合性、服务类网站,因为仅凭个人财力一般无法支撑如此规模的网站,而商业公司由于要考虑商业回报而不愿意为此投资。幸运的是,在有关资金的支持下,我们才有机会创办这一公益性网站。

新推出的科学网包含新闻资讯类和交流互动类两大板块。新闻资讯类内容,主要是针对科教界专家的需求,对海量内容经过筛选,为他们担当起学术信息秘书的角色。以博客为主体的交流互动类板块,就是要针对目前的科教界专家在整体层面上缺少有效的交流,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观点和信息分享的网络平台。

中国有位政治家这样阐述表达的必要性:“人长有一张嘴,就是要说话的”。在西方学术界,人们一方面把学术超然于社会、政治、团体和个人之外,追求独立与自治;另一方面,因为很少有人能在自己的学术中真正做到价值中立,学术责任很久以来就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

毋庸讳言,自上而下的单一拨款体制,是造成中国学者不愿意或者不善于公开表达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媒体发育水平低下,使得一些专业报道往往会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因而伤害了不少学者的热情,使得他们对媒体敬而远之。另外,传统媒体出于自身属性需要,也难免会不恰当地删减、改写甚至曲解受访者的原意,无疑,这种尴尬局面严重阻塞了学者之间以及学术界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正常沟通渠道。可喜的是,博客从技术层面上可以规避上述尴尬。因为,博客向人们提供的是原汁原味的自我表达,更适合于科学家群体。

目前,人们普遍看好博客这种自我表达形式,称之为“公民新闻学”。然而,在如今人人都可以成为主角的网络时代,中国的个人博客带来的更多是无序、喧嚣和恶搞。与之相反的是,科教界专家写博客则不同,因为这是人类高智商群体大智慧的指数式传播。由于你们对名声备加珍视,因此也就会惜墨如金。

为何要把自己的博客安家在我们的学者博客专区呢?古有“智者择群而聚”的说法,同样,科教界专家写博客也希望在网络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期待符合自己心仪的点击与反馈。否则,一个严肃的专家学者,在网上和以制造绯闻为乐的娱乐明星比邻而居,会显得不合时宜。

最后,我想澄清可能的误解:学者实名博客并不只是写有关学术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博客就是一种个人可以公开的网络日记,这里,你尽可以即兴创作,随意泼洒笔墨。之所以强调实名,主要是考虑文章的可信度和讨论的针对性。这里借用Donald Kennedy博士一下的话:“从根本上说,公众对学术的信任依赖于学者对学术的令人的信服的追求。”一个忠诚于名声的人,才可能码出真实的文字。

我们相信,如果你坚持写,一定有很多同行者和追随者,也一定会收到很多积极反馈!如果你还犹豫的话,不妨来看看我们的美国同行写的博客:http://www.scienceblog.com/cms/ 。如果你时间不允许的话,我们的工作人员或者你的学术助手,可以帮助你维护博客。

希望您能接受我们诚挚的邀请,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与反馈!

 

 

科学网总编辑 赵彦

 

200743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773.html

上一篇:转载:美国博客行为准则草案出炉
下一篇:面对草根与精英,我们的遗憾与祈盼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