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nggv 北师大地遥学院

博文

一篇文章被science报道的一些八卦 精选

已有 51514 次阅读 2014-12-13 04:16 |个人分类:土壤|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 Science, 八卦, 土壤

一直没有养成看science杂志的习惯, 偶尔看下,从没想过会和science发生任何联系。世事难料,我和一些共同作者发表的一篇文章被这个杂志的新闻报道提及了。这篇报道是11月7日发表的,我今天才刚知道。直接相关的有四段文字,基本上都是文章的内容,不过并提及我的名字。

这篇文章第一次在国家尺度上对中国土地利用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估计。主要工作其实2011年的时候已经完成了,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当时,整个文章的思想(idea)基本都是清华大学的宫鹏老师提出来的。新闻采访也是采访的宫老师。我只是作为思想的补充者和实现者。最开始时,宫老师定的投稿目标是PNAS,不过没有找到合适的美国院士推荐,我自己私下也认为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没那么大,也就没想着要投PNAS或其它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了。后来,因为要完成其它重要的工作,我很长一段时间没花心思在这篇文章上面。直到今年年初,我完成了之前的工作,而恰好我在邮件中收到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一个特刊的约稿邮件,我才决定把这篇文章投出去。当时看到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有1.7以上,并且作为开放获取的期刊,其出版周期一般在3个月内。我自己也因为要评副教授,也急需文章来增加筹码,于是就投了。虽然我也看到网上有不少关于这个杂志有灌水赚钱之嫌的负面评价(版面费1200美元),我还是在经过共同作者的同意后投出去了。不过我运气比较差,特刊的客座编辑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审稿人而推迟了审稿流程。后来我推荐了好几个做过相关工作的学者审稿。两个匿名审稿人挺认真地提了不少意见,第一次给了大修。其实并不是根本性的问题,只是我的表述有些欠缺,没把事情讲清楚。很快地改回去后,又进行了一次小修。从投稿到接收花了3个月时间,这在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中已经是相当慢的了。因为以上原因以及其它一些原因,这篇文章并没有赶上我评副教授的最后期限。不过,我还是比较幸运地评上了。这是另外的故事了,不扯开了。

再说说关于TheScientific World Journal这个杂志的事情。这个杂志在2014730日公布的影响因子是1.2。但是戏剧性的事发生了,915日的时候Thomson Reuters突然宣布将其剔除出SCI,影响的文章有从4月到9月的至少1000多篇。这些文章不能进入SCI检索,我的文章也在其中。当时这事在小木虫上闹腾了好一阵子: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7905696&fpage=1&target=blank。经过出版商和作者们(很多是等着文章毕业的博士生)的争取,结果是915日前发表的文章都进入检索,不知道这对Thomson Reuters是不是史无前例。

新闻的作者MichaelTennesen(http://www.michaeltennesen.com/是一个美国的科学作家,写过超过300篇科学新闻报道。从其报道内容看,应该是看到了我的文章后,才决定写这篇新闻的。我无从得知他是如何看到我这篇文章的。考虑到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2014年的影响因子只有1.2并且已被剔出SCI,而且这杂志2014年已经发表了超过3000篇的文章,他能看到这篇文章应当不是偶然。他没有找到同时是第一作者也是通讯作者的我做采访,也许是因为我已经在荷兰访学没有接到他的电话。采访宫老师是理所当然的。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学者,不但是这项工作的设计者,而且之前是首次在美国进行了类似的工作。还好不是采访我,否则以我的破烂口语在电话里啥都讲不清。在发表前,我是想让宫老师做通讯作者,但是宫老师高风亮节地让我做了通讯作者,这应该在国内学术界是少有的。

 

至于文章本身的内容,也许真心关注的人并不会太多。一个是呼吁国家在自然保护的工作规划中考虑到土壤多样性。一个是呼吁采用国际通行的分类系统进行新的土壤普查和数字土壤制图。在我看来,这两者在中国大概要猴年马月才能实现。土壤污染普查耗费了十亿元,却依然秘而不宣(http://www.infzm.com/content/83855)。这也只是中国科研低效和数据共享缺乏的一个小缩影。与此同时,欧洲却有诸如RECAREhttp://recare-project.eu/)、climate-kichttp://www.climate-kic.org)和horizon2020http://ec.europa.eu/programmes/horizon2020/)的项目和平台。它们正在将研究和革新(innovation)耦合,将科学家和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真正地放到了一块。

 

 

Science的报道链接:

http://www.sciencemagazinedigital.org/sciencemagazine/7_november_2014?folio=692#pg24

中国科学报(张章)的中文翻译:

http://tech.gmw.cn/2014-11/19/content_13885862.htm

注:英文报道有些表达上的小错误(未经被采访者更正)。中文翻译更是出了些差错,暂不更正了。


文章链接:

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tswj/2014/913852/ab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98-850619.html

上一篇:科技改变两性差异
下一篇:纪念李小文
收藏 IP: 82.157.128.*| 热度|

16 徐耀 王国强 黄永义 戴小华 张珍坤 叶爱中 李毅伟 李伟钢 文克玲 王金良 董侠 abang biofans shenlu eastHL2008 mpy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