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文化与施郁世界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shi

博文

蓝光之父、DNA结构发现者与诺贝尔奖 精选

已有 11781 次阅读 2016-7-9 09:5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蓝光之父、DNA结构发现者与诺贝尔奖



施郁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组独立研制有效的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的日本科学家,一组是赤崎勇和天野浩,另一组就是中村修二。进行获奖工作时,前两位是名古屋大学的教授和合作者,而中村修二则是在一个小化工公司日亚公司单枪匹马地工作、长期只有硕士文凭、不为人知的职员(1994年才“在职”从母校德岛大学得到博士学位)[1]。

中村修二是个非常规的研究人员。他在日本公司里不太愉快,2000年初被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引进为教授,得到校长杨祖佑的鼎力支持[1,2,3]。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中村的贡献已经得到世界公认,有很大的获诺贝尔奖的呼声。另外,他和原雇主日亚公司之间的专利权纠纷也曾引人注目[1,3,4]。

发光二级管(LED)基于半导体发光。它是通过半导体中电子和空穴复合成光子,所以能耗低、效率高,而其他光源中大部分能量转化为热。有了蓝光后,可以通过磷激发出红光和绿光,从而混合产生白光和其他各种颜色的光。或者与原有的红光LED和绿光LED一起产生白光和其他颜色的光。除了照明,LED也提供了显示技术。蓝光LED的也有另外的应用,比如,蓝光LED又导致了蓝光光盘。但蓝光LED曾经是几十年的难题。赤崎勇和天野浩以及中村修二的成功基于氮化镓,但是它的晶体很难生长。经过长期努力,他们在1990年代实现了蓝光发射。LED的成功是量子力学的胜利。关于LED与量子力学关系的评述,可以参阅我的一篇文章 (链接)[5]。

获诺贝尔奖之前,作为加州大学教授,中村于2001写了一本书《我的思考, 我的光》(下面简称《光》)[6],2002年又写了另一本书《去做狂野的梦》(下面简称《梦》)[7]。据我理解,书名中的“光”是个双关语。一方面是指中村所研制的发光二极管发出的蓝光,另一方面也指激励他奋斗的理想。在这两本书中,他介绍自己的经历,表达各种看法。在《光》中,他这么说 [6]:

“许多专家都说要了解半导体,就必须要有量子力学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就无法从事半导体研究。可是,我是不具备量子力学基础知识的人。如果当时我有这点常识,或许就会听专家的话,从量子力学学起。还好,我并没有这样的常识,认为没有量子力学基础也可以了解半导体的原理。因为其实只要找到另一个可以取代量子力学了解物体性质的‘语言’即可。那么,另一个‘语言’是什么?对我来说,就是实验的结果,一遍遍深思实验后的结果,就是我认识或了解事物的工具。”

中村的工作主要是解决应用问题,他大概对量子力学所知不多。但是他在两本书里都透露出他学生时代就很喜欢物理。而据《Brilliant! Shuji Nakamura And the Revolution in Lighting Technology(精彩!中村修二与照明技术革命)》一书的作者约翰斯通(B. Johnstone)讲述 [1],中村曾经梦想成为理论物理学家或数学家,但是他的老师告诉他物理不能谋生(笔者对此说法表示遗憾),而应该学工程以便于找工作,但是进了大学后可以自己学习喜欢的内容。后来中村在大学里学过不少固体物理,硕士论文也是在这方面。  

中村的两本书让我想起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沃森(又译作华生)(James Watson)的自传《双螺旋》。杨振宁先生曾经这样评论此书 [8]:

“这本书很精彩,非常生动地阐述了(虽然没有直接这样说),那些知识虽不太丰富,但有强烈热情、无所畏惧、敢于涉足新领域而不被束缚的年轻人是搞科学的好材料。事实上他在书里所讲的一些事吓坏了许多因循守旧的人。他们或者认为他不道德,或者认为他愚蠢,或者认为他太冒险。当时发表了许多书评,有些就是这种论调。其中一篇书评是一位从欧洲来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写的,他是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双螺旋》是用通俗的美国式英语写的,而这篇书评是用受过典型欧洲式教育的非常学术性的、非常深奥的语言写的。这个对比本身就很有趣,因为依我看,这对比显然使华生正中下怀:所以嘛,你们这些学识渊博的人可以搞科学,没有这么高深学问的人也可以搞科学。只要你有这种力量,有这种精神,敢于冒险,无所畏惧,能深入钻研非常复杂的事物,你就会有重大的科学发现。”

中村的两本书传达了类似的信息,而且更明确直接。在《梦》中,他有一段回忆 [7]:

“那些美国教授只将我的研发成果看在眼里,不会笑我为何不懂那些专有名词。研讨会中要是有任何不清楚的事情,也会马上向我提问。由此可见,他们不将重点放在我到底能展现出多少渊博的知识。”

我们可以将这段话与上面沃森的看法作有趣的比较。中村的成功对于“草根”研究者是个鼓舞。他还曾经说过(笔者译)[1]:

我的成就说明任何一个领域经验相对较少的人,没有多少资金、没有与大学或其它公司的合作,当他尝试一个新的领域而不囿于通常的想法和认识时,也能独立取得一定的研究成功。

在《光》里,中村提到 [6]:

不少报章杂志和传媒都报导我是‘最接近诺贝尔奖的男人’……然而,对我而言,获得诺贝尔奖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当然若能得到此项殊荣,我还是很希望得到。但我一直认为,诺贝尔奖只是我今后接受各种挑战的一个过程而已。比起得诺贝尔奖,现在我最希望的还是帮助一些新兴创投企业,在五到十年内成功研发出划时代的商品。”

这也反映了中村作为实干家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JohnstoneB. Brilliant! Shuji Nakamura And the Revolution in Lighting Technology,Prometheus Books, New York, 2015.

[2] 中村修二,迈克尔·赖尔登.中村修二:他让LED照亮21世纪 [J].环球科学, 2009年5月号。

[3] 陈墨. 中村修二:没憋一肚子气就没这诺贝尔奖,中国青年报,2014年10月15日。

[4] 杉本贵司. 中村修二——异类的诺奖得主,日经中文网,2014年10月9日。

[5] 施郁. 庆祝2015 国际光之年、纪念早期量子论——从201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化学奖谈起 [J]. 现代物理知识, 2015, 27 (1): 32-34。

[6] 中村修二(著).林慧雯,陳柏傑,郭介懿(译). 我的思考, 我的光,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15。笔者亦看过磨铁图书公司的译本《我生命中的光》(安素译,待出版)。

[7]中村修二(著). 王榆琮(译),去做狂野的梦,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15。

[8] 杨振宁. 杨振宁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199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95-989560.html

上一篇:高校招生能否尝试全国统考统招?
下一篇:小公司硕士获诺贝尔奖的秘诀
收藏 IP: 114.93.217.*| 热度|

26 叶建军 蔡小宁 张江敏 陈德旺 刘全慧 马红孺 李颖业 陆绮 王府民 姬扬 杨正瓴 汤俊 黄永义 黄式东 田云川 赵传林 xlianggg shenlu ghzhou5676 kexuegzz htli table bridgeneer zjzhaokeqin xchen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