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经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马范 ——在纺织科学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博文

意外收到初中英语老师的短信

已有 7466 次阅读 2010-3-27 17:10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今天非常意外地收到了一位初中英语老师发来的短信。

“马丕波你好啊!我是何献老师!很感动上次你写的信和寄的照片,这些年了你还记得老师!知道你现在走得那么好,老师由衷的高兴、自豪!”

看到这个短信,我的眼泪差点都流出来了,从初中毕业到现在,只是03年拿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见过何献老师一面,到现在已经是整整7年没见过了。

我的初中读了4年,读了两个初三。我的初中英语老师一共有4个,有些名字都不记得了,但我此生绝对不会忘记的是第二个初三教我们英语的何献老师。

第一年中考,我的分数没上重点高中,因为英语考得太低——只考了13分,是当年全区倒数第一名,清楚记得当时的教导主任对我说,不知道你是怎么考的?就算全部选C,也会得25分吧。当时我的名字也是因为这13分而家喻户晓。我的英语基础当时实在是太差了,我是初二上学期才背会了26个字母,到中考的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是be动词,什么是实义动词。后来在父亲的建议下,我选择了复读,因为我从来都没想过去那个普通中学读书。

在第二个初三中,我遇到了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何献老师,要是没有老师,我今天肯定也是和其他孩子一样,早去广州某个工厂打工了。开始复读的时候,我还是没想过好好学习英语,还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其他科目上,既然英语这么差就彻底放弃好了。但后来一切都因为老师而改变了。

虽然是复读,但我淘气的样子还是没改多少。我搬着桌子进了教室,一去老师就记住我了。记得老师第一次叫我名字是因为上课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个男孩在那小声说话,被罚站一节课。老师对我们非常严厉,每节课都要抽背上节课的单词,因此每次她的课,大家都非常紧张,当然,我就更紧张了-一来就给了我个下马威。当时何老师的惩罚也很严厉,写出一个单词就要用尺子打手掌一下,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被罚。我当时很怕老师,所以每次课前都是拼命背单词,但有一次我还是写错了几个单词,我都把收伸出来准备受罚了,但老师处罚了其他人后,问同学们要不要处罚我,大家当然说不,老师就叫我下去了,当时我就觉得老师虽然很严厉,却是有点袒护我。一直到毕业,几乎是每节课老师都要抽我回答问题,我开始回答的不是很好,但后来还是慢慢好了起来,但有一次还是把老师惹怒了。记得当时是加我上去写个句子,我在be动词后面由跟了两个实义动词,老师当时就叫我把手伸出来打了一尺,手上顿时就起了个印子,尺子打后留下的粉笔灰一天都差不掉,但我却没有怪老师,因为自己犯了一个太简单的错误——虽然这个错误对我来说已经很难很难了,整个初三我也就被打了这么一下,虽然只有一下,但我却永远记得,记得老师当时看着我那恨铁不成钢的眼神。

虽然我每天学英语都很努力——是怕受罚,但毕竟基础太差,一直没有任何进步。在那次受罚之后,老师提出给我们几个其他科还可以,但英语很差的偏科生补英语,当时我们是周六下午和周日整体要补课,每周就只放周六上午半天假,老师就把补课时间定在周六上午。就这样每个周六上午,老师就在教室里给我们几个偏科的学生补课——从音标到语法,从最基础到深入,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免费的,无偿的坚持了一个学期,现在的老师有几个能做到这一点?很多时候上午老师给我们几个人上课,下午又要给全班同学上课,嗓子都沙了,我都特别的感动和不安。就这样,一学期下来,我们的英语进步很大。在第二次中考的时候,我考了年级第二名,英语也从第一次的13分考到了第二次的89分,以较为不错的成绩考到了我们县最好的高中,又分到了我们那一级最好的实验班——这一切都是我以前从未想象过的。

后来不多久,老师就调走了,虽然她现在教书的那个学校离我家也不是太远,按理作为学生,应该放假的时候去看看老师的,但现在总感觉自己还是一个学生,什么都没有,不好意思去看望老师,只是在节假日给何老师寄封贺卡,告诉她我现在的状况。就这样时间就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过去了,也不知道现在老师是什么样子了。

恍如梦中一夜间,已是世间数载年。今天忽然收到老师的这挑短信,又勾起了我对老师的怀念。从小学到现在,都不知道有多少老师曾经教过我,但真正让我有感激之情,永远不忘的老师却不是很多,大多数老师已经记不清模样,更记不得姓名。虽然我还只是个学生,更不是走得那么好,但像老师这样对我一生都有影响的老师却又是永志不忘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247-306615.html

上一篇: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四川学子谢谢大家
下一篇:也谈纺织专业博士就业
收藏 IP: .*| 热度|

7 田明伟 曾新林 高绪仁 武夷山 赵星 曹聪 杨志鹏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