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智慧+”类专业如雨后春笋,凸显了新工科、新农科的旺盛生命力。专业设立了,课程设置是办好“智慧+”类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到底设置什么课程才能体现“智慧”呢?
人工智能的定语是”人工“,从计算机到算法,从硬件到软件,所谓的智能大部分来源于人类智能体的解剖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模拟,因此”智能+“离不开人类智能的模拟。很多人把”智能+“简单的理解为计算机信息学或媒体整天宣传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这些都不同程度的放大或缩小了”智能+"的范围,是不确切的。
智能的表达要有硬件,如同人要有脑子;也要有软件,就是说要有思想,两者缺一不可。看看目前现有专业,以水利工程专业为例。这些课程目前都没有涉及“智慧+”的课程体系。因此如果设立智慧水利,那就要精简水利专业课程体系,补上“智慧”的软硬件课程。
人的智能硬件是:眼耳口鼻等信息感知系统,神经系统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以及大脑组成的信息加工系统,这三类构成了人类“智慧”的硬件系统。这三个部分存在,即使手脚有缺陷,也是一个正常智能表达的人。因此如果让水利工程或者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智慧”起来,必须学习水利信息感知(传感器)、物联网和(微)控制器等硬件知识,如果水利工程专业学生没有这三个硬件知识的体系架构,很难理解、规划智慧水利的结构体系。
有了智慧的硬件基础,下面就要考虑软件系统。分析计算机、信息学等专业,结合新工科特点,把计算机学科中的信息管理系统、大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拿出来,就足以支撑智慧水利的软件课程体系。按照智慧类课程要求,信息管理系统本可以不提,但是针对目前水利行业现状,建立不同流域的信息管理系统还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虽然有很多项目美其名曰“云平台”但认真分析其功能,其实就是一个信息管理平台,把流域、单位、部门的信息整合到一起,就能让人觉得“智能”,所以还是有必要把这个二十年前的热点放置进来。至于目前的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智慧类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坚持行业核心课程为主,智慧类课程为辅的原则进行建设。不能只加上两门大数据、机器学习的课程就算是智慧类专业。应该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架构,这样他们才能用智慧的思想去改造专业,形成新的产业模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1 17: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