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y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eye

博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研究理念的影响

已有 1333 次阅读 2023-7-23 20:3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道德、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等有着深刻的影响。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呢?这是一个历史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科学发展的障碍,妨碍了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和逻辑思维,导致了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科学发展的助力,提供了科学精神和方法的源泉,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的繁荣。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试图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以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历史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正反两面影响

正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科学精神和方法

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古代科学非常发达。在数学、天文、地理、医药、农业、工程等领域,中国人创造了许多令世界惊叹的成就,如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张衡制造地动仪、郭守敬编纂《授时历》、张辉撰写《肘后备急方》、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等等。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和探索,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社会需求和实用价值的重视。这些成就背后,必然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什么是科学精神?竺可桢将欧洲近代科学精神归纳成为两个字,即“求是”。求是就是追求真理,不盲从,不附和,不武断,不专横。而求是的途径则在儒家经典《中庸》中已说得很明白,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单靠读书和做实验是不够的,必须多审查研究,多提疑问,深思熟虑,明辨是非,把是非弄清楚了,认为是的就尽力实行,不计个人得失。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这里,竺可桢已把现代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朴素的宇宙观、辩证观和物质观。这些观念为中国古代科学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方法指导。例如,《道德经》中提出的“道法自然”,强调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强行改造自然。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是一种对自然的认识和探索。《周易》中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界变化的辩证思维,认为自然界是由对立统一的两极构成的,而这两极又不断分化、组合、转化,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分析和综合,也是一种对自然的创造和发展。《淮南子》中提出的“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界物质性的认识,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物质构成的,而物质又不断地运动和变化。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本质和形式,也是一种对自然的运动和静止。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其他有利于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如《论语》中反对附和、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于师”,“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等;《孟子》中提倡“求则得之”,“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等;《墨子》中提倡“尚同”,“非攻”等;《荀子》中提倡“性恶”,“礼法”等;《管子》中提倡“法数”,“轻重缓急”等;《韩非子》中提倡“法治”,“术数”等;《庄子》中提倡“逍遥游”,“齐物论”等;《老子》中提倡“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实验、推理、创新等能力。

反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科学发展的障碍

其次,我们也要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近代科学非常落后。与西方近代科学相比,中国近代科学在理论、方法、技术、制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使中国在科技领域失去了竞争力,也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遭受了屈辱和苦难。这种差距背后,必然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的科学发展的障碍。

什么是科学发展的障碍?李约瑟认为,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区别是将数学与实验结合起来。他分析伽利略方法的特点是: (1)从所讨论的现象中,选择出几个可用数量表示的特点;(2)提出一个包括所观察各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在内的假说 (模型);(3)从这个假说推出某些能够实际验证的结果;(4)观察,然后改变条件,再观察即进行实验 (反复实验),尽可能把测量结果用数值表示出来;(5)接受或否定第二步所作的假说;(6)用已经接受的假说作新的假说的起点,并让新的假说接受考验。如果按照这样完整的六步进行才算是科学研究的话,不仅中国古代没有,西方也没有,就连文艺复兴的巨人达·芬奇也还没有做到这一步。但是,这种方法确实反映了近代科学的一种特征,那就是数理实验科学。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数理实验科学的重视和发展是不足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数学的重视程度不如西方。虽然中国古代数学有很多成就,如《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周髀算经》、《海岛算经》等,但是中国古代数学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发展的,缺乏抽象和推理的能力。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和公理化体系,也没有发展出微积分、概率论、代数几何等重要分支。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像西方那样成为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也没有像西方那样成为哲学和逻辑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也不如西方。虽然中国古代有很多实验活动,如冶金、制陶、制纸、印刷、火药等,但是这些实验活动主要是为了生产和生活而进行的,缺乏理论指导和探索精神。中国古代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实验方法和设备,也没有形成一种严谨的实验精神和态度。中国古代没有像西方那样把实验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核心和基础,也没有像西方那样把实验作为检验理论真伪和发现新现象的手段。

除了数理实验科学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影响自然科学发展的因素。例如:

儒家文化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轻视和排斥。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强调人伦道德、社会秩序、政治治理等方面,而对自然科学研究则不太关注或甚至贬低。马克斯·韦伯认为:“儒家文化不是实学,而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学校既不教数学,也不教自然科学和地理,培养出来的人毫无逻辑创造能力。”“(中国人)生活里都是一些机智的文字游戏,婉转的甚至拐弯抹角的表达方式,以及引经据典的考证,这也造成了形式主义的极度泛滥。”“儒家文化对经济管理放任自流,或者根本就没有能力对其进行管理,这种仅靠吟诗作赋的管理,以古代持续到近代。”儒家文化的这种倾向,不利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开展和推广,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创新和突破。

道家文化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消极和逃避。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支流,它强调自然法则、无为而治、逍遥游等方面,而对自然科学研究则不太积极或甚至逃避。道家文化的这种倾向,不利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积极和主动,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实践和应用。

法家文化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压制和扼杀。法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支流,它强调法治、术数、权谋等方面,而对自然科学研究则不太尊重或甚至压制。法家文化的这种倾向,不利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自由和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交流和合作。

现实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促进和创新

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和方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影响自然科学发展的障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就完全没有价值和意义。事实上,在当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对自然科学研究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系统思维在当代科技综合趋向中的启发作用。系统思维是一种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并考虑其内部结构、功能、关系、变化等方面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有助于我们认识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解决复杂多元的现实问题。在当代科技发展中,系统思维越来越重要,因为现代科技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跨界别等特征,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其规律和趋势。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着浓厚的系统思维色彩,如《周易》中提出的“易无极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淮南子》中提出的“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等;《老子》中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事物整体性、相互关联性、动态变化性等方面的认识和掌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当代的环境科学、区域开发和技术发展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自然进行强制的征服和改造。这种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一种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态度,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越来越大,导致了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等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些危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也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研究的重新思考和反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论指导和价值取向,促使我们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更加注重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史料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然史料是指记录了自然界各种现象和变化的文献资料,如天文历法、地理志书、气象记载、植物动物志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自然史料,这些史料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也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信息。例如,在气候变化研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代气象记载可以为我们提供长期的温度、降水、干旱、洪水等气候变量的观测数据,从而帮助我们分析气候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本草纲目》《鸟经》《鱼经》等植物动物志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物种分布、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信息,从而帮助我们探索物种起源、演化、分类等问题;在地震预测研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动仪》《地震志》等地震史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强度等地震参数,从而帮助我们分析地震规律和预警信号。这些例子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史料是现代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和财富。

创新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科学创新的思想和方法

最后,我们还要指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当代科学非常进步。在近几十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航天、核能、信息、生物等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在国际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和努力,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促进和创新。例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造性思维在当代科技创新中的启发作用。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能够产生新颖、有价值、有意义的思维方式,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体现创造性思维的思想和方法,如《易经》中提出的“易无穷也”,“变通而不穷,通变而不止”等;《老子》中提出的“反者道之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庄子》中提出的“逍遥游”,“齐物论”等;《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兵者,诡道也”,“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事物变化的敏锐观察和灵活应对,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对事物可能性的广泛探索和大胆设想。这些思想和方法为我们在当代科技创新中提供了灵感和指导,促使我们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更加注重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理论、创造模型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在当代科技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实用主义是一种以实际效果和社会需求为标准的思想和方法,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如《管子》中提出的“轻重缓急”,“利国之术”等;《韩非子》中提出的“术数”,“法治”等;《墨子》中提出的“尚同”,“非攻”等;《孟子》中提出的“仁政”,“利民之事”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社会实际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对科技实用价值的重视和追求,对科技社会效益的考量和评价。这些思想和方法为我们在当代科技发展中提供了动力和目标,促使我们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更加注重应用问题、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科学研究有着复杂而又微妙的影响。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利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也有不利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从现实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利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促进,也有利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创新。因此,在增强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善于保持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有利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精华,敢于淘汰那些不利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糟粕。同时,我们还要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中有利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开放包容、取长补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44891-1396369.html

上一篇:如何开展新污染物监测技术研究工作
下一篇:如何开展河流的健康调查--NRSA的经验
收藏 IP: 202.117.147.*| 热度|

6 王涛 农绍庄 许培扬 尤明庆 李学宽 王成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