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殷卜辞所见上帝与祖先神关系初探

已有 3835 次阅读 2021-11-13 16:02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锦瑟九月2017-04-12 21:43:15   

上帝在卜辞中就是自然与世间的掌管者。胡厚宣在《殷代之天神崇拜》中认为,帝神的权力有八。第一即为令雨:

今二月帝不令雨(藏一二三,一)

帝令雨足年。(虚一三八二)

帝令雨弗其足年。(前一,五o,一)

贞今三月帝令多雨。(前三,一八,五)

关于帝令雨的卜辞还有:

辛亥,内贞:今一月帝令雨。四日甲寅夕[允雨]。

辛亥卜,内贞:今一月[帝]不其令雨。(《合集》14295,一期)

贞:今一月帝令雨。(《合集》14132正,一期)

今二月帝不令雨。(《合集》14135正,一期)

辛未卜,争贞:生八月帝令[多]雨。

贞:生八月帝不其令多雨。

丁酉雨至于甲寅,旬有八日。九月。(《合集》10976正,一期)

1.jpg

由于下雨与否关系到年成的好坏,所以殷人要多次卜问。前面也已解释为何祈雨在殷人的生活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概是因为殷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所致。而且杨升南研究员《商时期的雨量》据卜辞中常见“求雨”的记载,及现代殷墟地下水位上升的现象,提出商代华北有干旱缺水的年代。由此可见关系到自身关键问题的卜问非常明显地说明上帝地位的重要性。然而有一点却似乎令人质疑,既然祈雨在殷人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向上帝祈雨次数也是比较多,那么为何在向上帝祈雨的时候没有献祭,最明显的没有把人牲献祭给上帝。笔者看来,主要因为上帝在殷人世界观地位至上,如同常玉芝女士所言,殷人战战兢兢不敢祈求什么,只能贞问罢了,所以说,在上帝面前殷人是十分维诺的,献祭的内容自然也是不敢轻易决定。

帝的第二个自然权能就是令雷:

癸未卜,争贞:生一月帝其弘令雷。

贞:生一月帝不其弘令雷。

贞:不其雨。(《合集》14128正,一期)

贞:帝其及今十三月令雷。

帝其于生一月令雷。(《合集》14130正,一期)

以上卜辞表明,在商人的心目中,上帝是主宰着打雷、下雨的权力的,天空是否雷雨交加,是上帝说了算;这些卜辞也反映出殷人是不能祈求上帝打雷、下雨与否的。关于一年中响雷的季节,《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雷乃发声”,“仲秋之月……雷始收声”,《淮南子·时则训》说:“仲春之月……雷始发声”,“仲秋之月……雷乃始收”,即《礼记》《淮南子》等书记录一年中响雷的时间是从仲春之月到仲秋之月,打雷往往伴有雨水,只有有了充足的雨水农作物才会获得好收成,所以殷人卜问上帝是否命令打雷。

帝的第三权能是令雹:

丁丑卜,争贞:不雹,帝(唯)其。

丁丑卜,争贞:不雹,帝不(唯)。(《合集》14156,一期)

帝的第四个权能是令风:

贞:翌癸未卯帝其令风。

翌癸卯帝不令风。夕雾。(《合集》672正,一期)

大风会给农作物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所以殷人要卜问。改辞亦表明下雾也是由上帝控制的。

第四为帝云:

贞:燎于帝云。(《合集》14227,一期)

该辞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有云与无云是由上帝说了算的;二是殷人可以对上帝的使臣云进行祭祀。殷人祭祀云的原因与祈雨也是不能分开的。三是说明对于上帝所控制的气象神人们是可以进行祭祀的。同样的,这也说明了殷人后期主要祭祀祖先神是因为得到了上帝的准许或默认,因为祖先神的身份与云的身份类似,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通过祭祀上帝身边的神而左右或探知上帝的意志。此外,上帝还会对商人的年成好坏施加影响,而面对上帝降下的灾祸,商人也只能承受罢了。

贞:帝不降大旱。九月。(《合集》10167,一期)

戊申卜,争贞:帝其降我旱。一月。

戊申卜,争贞:帝不我降旱。(《合集》10171,一期)

贞:帝令雨弗其足年。

帝令雨足年。(《合集》10139,一期)

除了对自然性的存在施加影响外,对于人文的存在帝依旧会展示其威力。如:

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祐。一月。(《合集》6664正)

贞帝弗冬(终)兹邑。(《合集》14210正)

贞帝官。

帝不官。(《合集》14228正)

乙卯卜,争贞:王乍邑,帝若。我从之唐。

……[王乍]邑,帝弗若。(《合集》14200正,一期)

由此可见帝左右城邑安危,左右战事胜负。《尚书·伊训》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秧。”证之卜辞,确实如此。故而在众神当中,帝的神力最大。其他祖先神固然有能力降下不同种类的诅咒,但降“祸”却由帝来负责。帝和天气现象也紧密相关。除了天气和收获,商统治者还通过占卜来判定帝是否将赞同或诅咒一些包括战事和筑邑在内重大事项。这大概暗示,上帝虽然会有其他神力,但异常或不合时宜的天气和庄稼歉收必定是造成破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这些破坏包括在战争中被打败和筑城的失败。因此,可以说帝的权力核心是他对天的统治能力。天不仅是特定天气的来源,而且控制着时间及季节的正常更替。随之而来的是,人间统治者的最重大责任就是根据正常的日历来举行礼仪。

殷人的祖先神崇拜和祭祀主要有三类:高祖神、先公先王以及先妣。商人对某些远古祖先称作“高祖”或简作“高”。现今学者们对某些高祖神的所指,对某些高祖神的神性都还存在着不同意见,特别是对卜辞中频繁出现的“河”“岳”的所指及神性,分歧就更大。总的来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河神、岳神都是自然神;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它们都是祖先神。笔者采信第二种说法,即河神和岳神都是祖先神。因为卜辞中出现了“高祖河”抑或“高祖岳”的称谓:

辛未贞:于河求河。

辛未贞:求禾高祖河,于辛巳酒燎。

辛未贞:求禾于河,燎三牢、沉三牛、宜牢。

辛未贞:求禾于高祖,燎五十牛。

辛未贞:其求禾于高祖。

辛未贞:求禾于岳。(《合集》32028,四期)

庚戌贞:求禾于示壬。

癸丑卜:寻求禾于河。

[癸]丑[贞]:寻[求]禾[于]高祖。(《合集》33286,四期)

乙巳贞:求禾于高祖。

乙巳贞:求禾于岳。(《合集》33298,四期)

壬子卜:又于岳。

壬子卜:又于伊尹。(《合集》34192,四期)

以上卜辞不仅可以证明河神与岳神是殷人的祖先神,亦可说明这些高祖神们是可以帮助殷人实现自己的愿望,可以推测,这些高祖神都是服务于上帝,在上帝的权威抑或控制下高祖神们在有限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

对先公的崇拜和祭祀主要是对上甲的祭祀。上甲,古书中称其为“上甲微”(见《国语·鲁语》、《楚辞·天问》等)。殷人称上甲为“高祖”,在合祭先公先王时,往往都是由上甲开始的。

贞:翌甲辰酒御自上甲。(《合集》1195,一期)

□□[卜],□贞:……祖祝……上甲、大乙、祖乙……丁,之乙酉求……乙,十示又一。(《合集》27080,三期)

商人对先公上甲是很尊崇的,对其举行包括用人牲的高规格的祭祀,祭祀的方法又很繁多。而对于先王的祭祀中以大乙为甚。单祭大乙的祀典繁多而隆重:

其又升大乙羌五十人。(《合集》26908,三期)

大乙伐十羌。

大乙伐十羌又五。

大乙伐三十羌。(《屯南》2293,四期)

癸酉贞:又岁于大乙羌二十。(《屯南》51,四期)

大乙伐十羌又五。

大乙伐十羌。(《怀特》1558,四期)

大乙在商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商人对大乙是极其尊崇的;他们在合祭多个祖先时,往往是从大乙开始的;他们将大乙与重要的先公上甲合祭;他们给予大乙频繁的隆重的祭祀,用大量的人牲再加上大量的大牲畜牛进行祭祀;祭祀大乙的祀典也很繁多。商人向大乙祈求农业生产能够获得丰收,向大乙祈求与方国的战争能够获得胜利,即在商人心目中,大乙是商人农业生产和战争的重要保护神。关于先妣的崇拜和祭祀相对比较简单,如对于河的配偶:

御方于河妻。(《合集》686,一期)

丁酉卜,贞:于河母。(《合集》683,一期)

辛丑卜:于河妾。(《合集》658,一期)

对于其他先公先王的配偶的祭祀也是极为有限的。

总的来说,关于先公先王的崇拜和祭祀应当是数量最多的,但并不能因此就断定祖先崇拜最终压制天神崇拜。

结语

通过以上举例来看,似乎对于祖先神的崇拜和祭祀要多于天神,但笔者以为不然。关于祖先神祭祀的发展演变是由高祖神开始的,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高祖神就是祖先神,关于缘由此处不再赘述。而殷人对于高祖神的祭祀明显就是对于上帝祭祀的延续,因为不能奢求从上帝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能远远地仰望上帝,所以祭祀高祖神实际是对上帝祭祀的间接表现。而且,殷人求雨于先公高祖,而不直接祈求于上帝,是因为上帝虽然是令风令雨的主宰,是因为“绝地天通”之后,人不能直接和天神交通,必须祭祀祈求高祖。祖先神灵既有亲近人间、可以接受人间祭祀祈求并向上帝转达的一面,又有不能把握可能作祟的一面。而且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即祖先神是殷人的祖先,作为殷人的祖先自然会有亲近之感,这种亲近之感也会指引殷人多多祭祀祖先神,以间接求于上帝。因此笔者认为,祖先神与上帝的关系应当是和谐共生的,并非是竞争关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12246.html

上一篇:[转载]李立明:《走进公共卫生:当代公共卫生及其发展》课程纪要
下一篇:[转载]甲骨文中蕴含的天人关系思想及其哲学影响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