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zc8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zc88

博文

屁文化

已有 4649 次阅读 2011-7-26 00:52 |个人分类:科普知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国, 人生哲理, 墓志铭, 生物科学, 马屁精

    屁文化、文化个屁、狗屁不通、放屁、有屁快放、你懂个屁、马屁精、拍马屁.........中国关于屁的文化还真多,有点数不胜数,原以为都是熟语,细想还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或生物或物理知识。通俗而言,可将屁文化分为两类,以屁为研究的对象的科学文化和以文化为中心的屁科学。约翰·萨克林爵士《爱与被爱》认为:憋着它,会伤自己的心,放了它,又让别人生气。约翰·门尼斯爵士《一个屁的墓志铭》:朋友,屁降生人间,气冲云天,噼啪作响、浓雾弥漫,而后以享天年。

   其实我并不喜欢屁,两种屁文化都比较讨厌。单凭这个屁字就可以使正经人心生恐惧,并产生出一阵莫须有的气,臭得足以让人急忙逃跑,寻掩护去。可我最近却真的爱上了屁文化。我的初衷是从生物科学、医学来探讨屁的生物特性、产生机理、功能、利与弊。不过最近广泛阅读发现,这个屁文化还真不简单。为避免图龙吞枣,我想建立一个“屁文化”工程,专门探讨屁的相关知识。当然我的侧重点是医学,最希望从中西医学来融合下现代气体力学和传统医学“气的生成、运行与气机”。

    今天的重点是熟悉第二种屁,以文化为中心的屁科学。

    1、餐馆屁文化:现在很多餐饮酒店,经常可见店内横着竖着写点诗赋,半文半白诉说着一个菜如何如何好吃;门外、厅中、堂上,挂着很多对联,努力表现自己的文化底蕴,其实很多老板连对联的基本要素、禁忌都搞不清楚;最可气的是,有些餐饮店喜欢用“茶杯”盛饭供客,大概是估量本店主顾都乃文化人,小碗方可尽显尊客雅致。老子确实很雅很文化!确实老子是来吃饭的,目的就是填满肚子,所以老子拿着茶杯要连续添十几次饭,这是我不知道是老子不雅还是老板不雅了。细想这是什么屁文化,全都是虚假的代名词。

  2、人文屁文化:某些人琴棋书画不会,诗词曲赋不懂,插花、剌绣一概不知,倒杯威士忌,叨支雪茄烟,玩两次“杀人游戏”,就敢高论生活要有雅趣。某些人经史子集不读,希腊诸贤不识,尼采、但丁闻所未闻,喝喝功夫茶,泡泡咖啡厅,捧半部《乱世佳人》,居然笑说文化急需弘扬。某些人自己父母兄妹都不亲不敬,身边老弱孤寡更懒得搭理,却关注社会公益,争当爱心大使,自称只为唤醒公众道德良知。某些人自己碗里的饭都吃不干净,掉在桌上的菜也羞于捡拾,却大谈环保概念,痛心资源浪费,纵议各方人士有无现代素质。其实,这是多数人心里虚在作怪,什么人文屁话。说得实际点:摆弄风雅只图秀己,阔论空谈专为惑人,喜好言传却不身教,全是文化屁!

   3、马屁文化:拍马屁、马屁精,这些词大家应该特别熟,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拍马屁”一词用来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行为的人的一种说话。与此有关的各种掌故、奇闻不胜枚举。这些东西逐渐形成起来,渐渐的有人称这种文化,就是“马屁文化”。民间有句俗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颂屁》有一则笑话:一秀才病死来到阎王面前,刚好阎王放了一屁。秀才立即吟道:“伏惟大王,高耸金臀,洪宣宝屁,彷佛乎麝兰之气,依稀乎丝竹之声;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 阎王大喜,盛宴相待,又多许他十年阳寿,放回人间。十年后秀才来到地府,小鬼上殿禀报:“启禀大王,十年前做马屁文章的秀才又来啦”。在现时社会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马屁文化”的影子。如开展批评,让下级给领导提意见,一些人会把批评变成赞扬,不是说领导“工作不注意身体”,就是说领导“办事原则性太强”;不是说领导“工作有急躁情绪”,就是说领导“办事太较真 ”,把马屁拍得天衣无缝。

    男人放屁叫大气,女人放屁叫窝气,名人放屁叫幽默,有钱人放屁叫财气,穷人放屁叫低级,当官的放屁那才叫个理。一个“屁”字能划出这么多的道道来,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当作一种文化。这里所谓“屁文化”,并非是以“屁”为研究对象的文化,而是“文化”中的“屁现象”。

   其实屁放的响不响并不是很重要,关键这个屁字所引申的文化蕴涵和社会效应。在不同的场合,屁还是有它的特殊地位。比如在医院里,一个病人兴奋的向来查房的医生说:“大夫,我昨天晚上放了一个好大的屁”。医生立马握住病人的手说:“恭喜你,你终于可以看到希望了,值得庆贺”。于是家属就紧紧拉住医生的手死活要请医生吃午饭。呵呵,这个屁来之不易,当然此屁非彼屁,这是我在下一篇文章要探讨的以屁为中心的医学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0580-468447.html

上一篇:热与大暑
下一篇:构思《屁系统生物学》
收藏 IP: 222.240.16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