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bl69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bl6910

博文

《当代哲学-科学视野中的意识结构研究》课题结项评审意见

已有 6356 次阅读 2016-2-1 09:20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份国家社科规划课题结题评审意见书

《当代哲学-科学视野中的意识结构研究》

本课题研究包括如下三项成果:

研究报告《意识结构与意识形而上学》、译著本杰明·里贝特的《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和埃文·汤姆森的《生命中的心智:生物学、现象学和心智科学》。下面分别对之进行评价。

一、研究成果《意识结构与意识形而上学》的创新程度、突出特色和主要建树

随着脑科学、心理学、语言学以及哲学等学科的发展,认知、意识和智能及其与大脑的关系问题在西方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并于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研究高潮。受国外研究的影响,近年来国内也开始掀起了对于意识问题研究的热潮。本成果以意识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对意识的本性、意识和前意识现象分类、意识形成的机制以及自由意志和意识、心智和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该成果属于当代哲学和科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和热点,在国内具有开创性,研究难度较大。

本成果的突出特色有如下几点:

1 选题的前沿性。本成果围绕所论问题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前沿和最新成果进行了跟踪性研究,反映了近年来的国外动态。

2)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调研较充分。本成果对国外相关研究的理论观点、学术动态相对比较清楚,参考了大量英文第一手文献资料。

3从心智演化的角度对意识和前意识现象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结构框架相对合理、逻辑论证较为严密,写作符合规范。

主要理论建树如下:

1)归纳了当前意识研究的三个基本层次:意识的现象学、意识的实证科学以及意识的形而上学;

2)阐述了胡塞尔现象学关于意识本性的前反思的自觉知理论;

3)分析了意识是生命和心智演化的一个进阶的思想;

3)提出意识的标志特性就是觉知及其反身性,觉知既非(单纯的)客体形象,也非(单纯的)主体感受;

4)分析了多种无意识的心智现象及其特征;

5)提出“两视一元论”可用于分析意识的形成及其因果蕴含。

6)分析了哈里·法兰克福对于不自愿的瘾君子和所谓放浪者的分析中存在的错误。

2、该成果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

该成果对于推进国内哲学认知实验研究、心知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心理学应用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该成果存在的欠缺和不足:

1) 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调研不足。无论从正文阐述中,还是从文后参考文献上,缺乏对国内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关注。

2) 过度引用。对于一些主要概念和问题的论述上,“他说”过多,“我见”很少。特别是书稿中有许多处直接大段引用他人的观点作为结论,不符合学术规范(虽然作者标注了文献的出处)。另外,引用多集中于几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上,论证缺乏说服力。

3)问题分散。该书稿涉及的概念有很多,但仅限于罗列问题,对问题的讨论比较分散和肤浅,尤其缺乏对问题的整合,即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4)该书稿最后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解决了什么问题,缺乏总体交代。

5)该成果缺乏对意识结构研究的演变历程的考察,即缺乏历史纵深维度的研究。

6)有些关键性概念带有明显翻译痕迹,比较晦涩难懂。

总体上,该书稿个人独立见解不足,内容比较单薄缺乏个人理论建构。

4、该成果哪些观点可能引起争鸣

1)关于两视一元论的提法及成立问题。作者指出,通过两视一元论回答了,一个现实实体存在着体验的和物理的两个面向问题,但同时又指出,意识的这两种面向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对这一结论不敢苟同。

个人认为,这种解答方案并没有真正解决为什么单一的现实实体会呈现两个面向的问题,这一解释不过是同语反复,两视一元论本质上仍然属于心物二元论。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作者并没有超出埃德尔曼在意识本性上的基本论点,只是简单复述了对方的观点而已。

2)关于意识本身是否是因果作用的问题。作者最后总结认为,“因果作用只存在于物理学视角的描述中”。

个人认为,这一提法也很值得商榷。任何现象的发生,无论是物质现象,还是主观精神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且主观体验必然与客观条件、客观对象相对应。既然主体的体验和其脑神经结构和活动之间存在历时和和共时的相应性,那么,就其体验的具体内容而言,它虽然同脑神经活动无关,但就其是否产生体验,或体验本身而言,无疑都要受到神经活动的控制。关于这一点,存在大量这方面的检验事实可以作证。

 

鉴于以上情况,个人认为,该成果需要进一步扩充个人见解和修改。

 

二、译著《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Benjamin Libet)的突出特色和存在的不足

该成果是美国已故神经心理学教授里贝特通过实验揭示大脑神经活动与意识体验的关系的重要著作。在该著作中里贝特通过精心设计脑电物理实验和被试者意识体验的内省报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发现,定量地考察分析了神经系统活动导致觉知的条件,深刻揭示了有意识的心智功能与无意识的心智功能的时间结构特点,以及揭示了大脑神经系统在造成个体行为的过程中是如何工作的,并纠正了长期以来学界在关于意识问题上的一些传统错误。例如,里贝特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的行动最初是无意识启动的,人的自由意志并不启动一个意志过程,但能够控制一个无意识的启动过程的结果。基于上述发现,作者指出,存在一种“有意识的心智场”,将提供神经细胞的物理活动与主观体验的涌现之间的中介物,它可以作为心-脑关系的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总起来看,该书的突出特色是通过科学实验较全面细致地探讨了时间因素对于产生意识和非意识的影响,并做出了一些有趣的发现,这些发现将当代意识研究、神经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该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从中文翻译来看,全书主要关键概念词汇的翻译总体上比较准确,行文也较流畅,符合翻译的规范。存在的不足是,有些句子太过冗长,不够精炼,存在很多错别字。

 

三、译著《生命中的心智:生物学、现象学和心智科学》(Even Thompson)的主要特色和存在的不足

20世纪5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研究心智存在三个主要进路:认知主义、联结主义和具身动力论,作者埃文·汤姆森运用现象学和心智科学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成进路较深入系统地考察了生命、大脑和心智之间深刻的关联性,初步阐明了神经过程之伴随意识体验的机制和原因,深入地分析了知觉、想象、情感和移情在体验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和心智的关系,从而全面地揭示了意识和主观体验如何与大脑和身体相关联。最后作者从现象学角度指出,作者通过丰富详实的材料证明:心智生命是一种意向活动的时间延伸的动态过程,生命并非是纯粹物质主义意义上的物质的东西,生命具有一种内在性,一种包含着自我性和意义生成的内在性。人类的心智不能简单地被还原为个体大脑的活动,从根本上,它是社会性和文化性的产物。人类心智从文化适应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而符号文化塑造了人类心智的认知结构。对于身体主体而言,不可能离开世界来说明主体,也不可能摆脱主体来说明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如此全面地揭示了意识和主观体验与大脑和身体的关联性。

总体上,该书稿中的基本观点和结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该书最大的特色是充分吸收了相关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引用文献资料丰富翔实,立论恰当合理,所得结论正确。同《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主要借助于从实验实证进路研究心智问题之不同,《生命中的心智:生物学、现象学和心智科学》一书主要从哲学和现象学的理论分析进路研究心智问题,因此,两部著作形成了互补。

从该成果的中文翻译来看,译者对书中关键词汇的把握总体上比较准确,行文也较流畅,较正确地表达了作者书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符合翻译的规范,总体翻译水平较高。存在的不足是,有些句子太长,表达不够精炼,比如同一个句子中的修饰词、“的”字太多,有些是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读起来比较拗口。另外,一些地方“的”字滥用或误用,又有很多地方有错别字、漏字和多字。 

鉴于以上情况,两部译著均为当代研究心智问题的最新著作,学术价值非常明显,建议完善后方可出版。 

                                                           鉴定书完成于2013年11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470-953803.html

上一篇: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
收藏 IP: 111.14.17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