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ttleon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ittleone

博文

从解表调和脾胃治疗胃肠疾病谈内外并治

已有 1981 次阅读 2018-6-7 00:1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The Importance of Releasing the Exterior While Harmonis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pdf


The Importance_Page_2.jpg

The Importance_Page_3.jpg

提要:笔者认为五脏均开窍于机表,以三方从解表和调和脾胃共同使用治疗胃肠疾病来说明治疗内外并治的应用。在临床应用上,解表和调理内脏相结合,即阴阳肤并治。本文就此理论,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解表  调和脾胃  内外并治

      在临床应用上,解表和调理内脏相结合,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并且很多古方的创制,就是本着内外并治的原则,在治疗内脏疾病的同时配以解表之药,不仅仅限于引药达机表,还有更深一层次的含义。现在就从三方配伍加以论证。

一.痛泻要方

    痛泄要方是治疗肝脾不和而致泻的名方。方中白术健脾益气而止泻;白芍敛肝补肝,缓急止痛;陈皮行气燥湿和胃;防风兼入肝脾。王好古言本药能“搜肝气”,肝为风木之脏,腹泻用防风,散风意即疏肝,具有散肝舒脾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痛泻要方的水煎剂可显著抑制家兔离体及在体肠运动,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能抑制小肠推动运动[1] 。现代常用来治疗肠炎、肠易激综合症等。防风是通过散机表之风而达到散内脏之风的功效的,并非它本身具有散内脏之风的功能。

二.香薷散

    香薷散中香薷辛温,解表散寒、发越阳气,兼能化湿,是为君药。前人喻为夏令的麻黄,乃暑季解表之要药,故强调“倘无恶寒头痛之表证,即无取香薷之辛香走窜矣”(《温热经纬》)。厚朴苦温,行气除满,内化湿滞,是为臣药。白扁豆甘淡,健脾和中,祛暑化湿,用为佐药。少许白酒同煎,以增强散寒通阳之力。至于冷服,则为防止药物格拒,饮入作吐。本方常用于夏季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于暑湿外感风寒的病症。病情严重时,可与藿香散合方化裁。香薷散以香薷为君治疗急性胃肠炎,并非化湿之力强、化湿之药专,而是解表恰如其分地增强了化湿之功。 

三.藿香正气散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稍缓,对暑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最宜。山岚瘴症,水土不服者亦可用本方治之。现代常用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或消化不良等证属湿伤脾胃,外感风寒者。本方重用藿香90 g,既能辛散风寒,又能芳香化湿,且兼升清降浊,善治吐泻,配以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兼化湿浊;半夏、陈皮、生姜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能解表又益于化湿;生枣、甘草益脾胃调和药性,诸药相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表里同治、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补泻兼施、疗效显著。化湿兼以解表,升降同用,津气并调,内外同治,疗效显著。

纵观以上三方,不难发现,在治疗胃肠疾病中,方中少不了要加些解表之药。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脏总是与腑相联。那么肺合皮毛,皮肤只是与大肠相表里么?脾与胃相表里,脾在体合肉,在液为涎,开窍于口,那么胃的外在体现便是涎液和口唇了。我们诊断时,凭人体的外在表现和神气,就可以判断内脏的盛衰,这又怎么解释呢?肝开窍了目,目尚且又分为“五轮”,肾开窍于耳,耳又被细分为许多脏腑的反应点,面部也有脏腑分属,舌头也有脏腑分属。所以我们虽然说某脏开窍于某处,实际上,它又可以细分为五脏归属,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五脏均开窍于机表,在机表都有五脏的反应。通过机表我们就能够知道内脏的病变,这就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

又有刘完素曰“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2]刘氏将人体一身组织腠理皆称之玄府,只要玄府通畅,则营卫、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在体内流行无阻,畅行于周身,脏腑、经络、四肢、九窍、肌肤、骨髓、毛发皆得以滋养而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维持这种正常生理现象的机制又被称之为“玄府气液宣通”。同时明确指出,玄府为人体“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各脏腑要保持其生理功能就得玄府通畅。在治疗内脏病变的同时加以解表,内外同治,玄府通畅,诸病治矣。我们在开发脏腑机窍的同时配以开通机表的通道,可以避免邪郁无所出,即内外同治也。如果能从这个方面来想,就不难理解了。

  余之浅见,敬请同道斧正!

参考文献

1 陈苑玲,张正莉.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2,24(6):408—410.

2《儒门事亲·刘河间先生三消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8775-1117771.html

上一篇:多年前发表的火针治疗瘰疬的论文,那时我还是一个硕士研究生
下一篇:培养皿面积、培养液量和细胞数量
收藏 IP: 128.255.12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