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手雕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ny

博文

波多黎各之旅

已有 5860 次阅读 2008-12-16 16:1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加勒比海的热带海滨风情一直是萦绕在我心头的一种海市蜃楼般的天国幻想,那似乎是一片遥远的、悬垂于天际般的异域他乡,那里的人们好像一年四季都是在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浪,棕榈参天,椰林婆娑,天蓝如碧玉,海绿似翡翠。这一次,不仅了却了多年的夙愿,而且是全家一起踏上了这片遥远的土地。
    
    波多黎各是美国在加勒比海中的一个属地,是大安的列斯群岛最东边的一个较大的岛屿,而在整个西印度群岛中它又是处于相对中间的位置。它的西边是海地岛和古巴岛,东边和东南边是小安的列斯群岛,离美国本土最近的距离(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约有1200公里。波多黎各岛的形状像一面长方形的镜子,面积近9000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本土的罗得岛州的三倍。
    
    临行前,我问身边几位朋友,去波多黎各要不要另外办理签证,因为毕竟波多黎各不是美国的一个州,得到的都是“好像”、“似乎”之类的不确定答复,我干脆把电话打给美国移民局,终于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不需要。美国公民和持有美国签证的外国人都可以自由来往波多黎各。
壮观的热带雨林
    
    波多黎各岛位于赤道附近,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岛上有数处热带雨林,其中位于东北部的云盖雨林(El Yunque Rainforest)被美国政府列为国家雨林公园,也是美国唯一的热带雨林公园。我平时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就是各种关于自然、动物和植物的节目,像动物世界、神奇的大自然、动物星球、狂野周末、人与自然、东芝动物乐园等,对于热带雨林的动植物和生态系统有较多的兴趣和了解,但亲身体验热带雨林却是第一次,心中充满好奇甚至憧憬。
    
    进入云盖雨林的第一站是一个类似于游览信息中心的接待处,它完全淹没在浓郁而茂盛的热带丛林之中,游客只能通过高高的架桥走廊才能出入,这种煞费苦心的设计显然十分有利于对雨林环境的保护,同时又方便游客在架桥上观赏各种层次的动植物,从最低层的草本植物、昆虫到中间层的灌木、花卉再到树冠层的高大乔木、飞鸟等,均可细心品味和欣赏。不过这里只是雨林的冰山一角,算是给游客先上一堂预备课。但我已经开始因细观某一朵色泽艳丽的热带花卉或凝视某一株笔直硕壮的参天古树而驻足良久,每被女儿从陶醉中唤醒过来。
    
     第二站是观赏雨林中的溪流与泉水。雨林降雨量充沛,每年达2000毫米以上,这不仅为植物带来了充足的水源,还成就了许许多多的林间溪流与泉水。在一处山势陡峭的崖边,悬泉瀑布,雨帘雾幕,或飞漱而下,声如钟磬,或汨汨而淌,音若琴瑟。大凡这样的景点,都有些美丽的传说,导游说:喝口这里的泉水吧,泉水的源泉我们看不到,在山顶,那是遥远的古时印第安女郎沐浴的瑶池,泉水不仅不脏,而且喝了会使人心灵纯净,恰如婴儿吮吸母亲的乳汁,她会带给你们好运的。游人会心地笑了,依次到泉眼旁用自己的双手掬一捧清泉喝下。我向来对这种旅游景点的“推销”不为所动,但仍十分善意和满足地看着别人怀着极大的兴趣与虔诚去进行这一“仪式”。但愿这甘冽的清泉果真能够洗涤人们心中尘世的负累,带给人们生活的好运。
    
    第三站到了一处如城堡般的了望塔,据说这是印第安人在几百年前建造的,也是雨林中唯一被保留下来的古建筑。登上高高的了望塔,方圆数十公里的热带雨林尽收眼底,我暗自说:这就是我从电视画面上看到和想像中的雨林壮景了。但见层峦叠嶂中,处处是绿的植物,绿的生命,绿的海洋,逶迤处荡出绿的清翠,蜿蜒处溢出绿的缠绵,错落处浮出绿的气韵,广阔处涌出绿的恢弘。这次第,怎一个绿字了得!往东北方向,隐约可见蔚蓝的大西洋,在绿的雨林与蓝的海洋之间轻盈地飘动着一根银白的舞带,那是波多黎各众多的优质海滨沙滩之一。往西北方向,是海水颜色更浅一些的加勒比海,海岸边点缀着几处白色的建筑。往南,群峰竞秀,万木争荣。我把在这里照的照片发给很多好友和学生,他们有的把这些照片设为电脑的桌面,回信告诉我说:“这绿,好养眼啊!”
    
    第四站更让人激动:去雨林里面远足!我称赏这一安排,就像看电视,刚才上了望塔是远景,是广角,是荡人心旌的意蕴,现在远足则是特写,是具体,是沁人心脾的细微。进得雨林中,仿佛置身于一座绿色迷宫,千姿百态的植物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高大挺拔的乔木到匍匐于地的苔藓,无一不向你争相诉说自己的独特与美丽。热带雨林植被的最典型之处是其多层结构的特征,最上层是由各种高大乔木组成的树冠层,吸收的阳光最充足,是各种猴类、鸟类动物栖息的家园。雨林乔木高大粗壮,有的高达40、50米,多为典型的热带常绿树和落叶阔叶树,树皮多呈灰白色或银白色,薄而光滑。次冠层即中间层为小型乔木和各种木质大型藤本植物,尤以乔木的各种附生植物最为发达,例如,很多乔木生长着众多发达的气根,这些气根从树干上悬垂下来,扎进土壤,然后继续生长,冷不丁一看,笔直挺拔,以为是乔木的树干,顺着“树干”逐步往上看,才发现它既无枝桠,也无树冠,到最后,与乔木连结在一起。有时一棵大树生长有几十根这样的气根,连成一片,这就是“独木成林”的壮观。木质藤本植物则不同,其直径细则3、4厘米,粗则可达20多厘米,长则可达100多米甚至近300米,攀沿着乔木的树干、枝桠,或者附生在一棵树上,或者从一棵树爬到另外一棵树,再从树顶倒挂下来,然后中途再来一个大拐弯,爬向第三棵树、第四棵树,诸多的此种藤本植物交错缠绕,如网似织,蔚为大观。地表层湿润腻滑,密密地生长着各种藻类、苔藓、地衣、蕨类以及众多的灌木。仔细观察,其实这些苔藓、地衣、兰科植物等不仅生长在地上,还密密麻麻地附生在乔木、灌木或藤本植物的树干和枝桠上,给这些植物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衣,有的还开着各种艳丽的花朵,所以树上有藤,藤上有草,草上有花,再加上根状如树,藤绕树干,草生树身,花攀藤蔓,一时弄得你分不清哪是树、哪是藤、哪是根、哪是草、哪是花,甚至哪是地上、哪是地下。
    
    热带雨林的土壤其实并不肥沃,科学家甚至说它是贫瘠的,因为一则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二则土壤中的矿物质因经年累月的雨水冲刷淋溶和侵蚀作用而流失殆尽,植物的根系都很浅,通常都只有几厘米深,三则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被饥饿的树根和真菌所吸收。雨林的植物之间其实充满了为生存而进行的残酷竞争,争阳光,争氧气,争土壤,争雨水,争空间,但正是这种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竞争,最终争出了一个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人类的社会秩序何尝不是如此呢,没有竞争的经济是死水一潭,没有竞争的政治是一潭死水。
    
    悠久的圣胡安古城
    
    圣胡安是波多黎各的首府,是一座优良而富庶的港口城市,其老城区是建在一个半岛上的。历史上曾经是正好相反的表述:波多黎各是圣胡安的首府。波多黎各岛上的最初居民是印第安人,1493年哥伦布在他的第二次美洲航行中到达该岛,在此建立了殖民据点,并将该岛命名为圣胡安岛(San Juan),以纪念施洗者约翰(John the Baptist)。1509年建成岛上的行政中心,取名波多黎各(Puerto Rico),在西班牙语中即富裕之港的含义,后该城市声名大噪,于是当地政府于1521年干脆把波多黎各作为岛的名称,其首府则用原来的岛名即圣胡安,两者调换了个位置。
    
    新大陆发现后,当时的西欧各海上强国都在依靠自己的实力瓜分版图,炮舰决定谁能够占有更多的新领土。法国、荷兰、英国都对波多黎各心存觊觎,西班牙人岂敢掉以轻心,于是开始大规模修筑防御工事,于是有了今天波多黎各岛上唯一的联合国文化遗产──圣胡安古城包括它的古堡在1983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于是今天的美国得以有了他们最古老的城市──圣胡安比美国本土任何一座城市都古老,其历史之悠久在整个美洲位列第二。
    
    当时的西印度群岛基本上被西班牙占领,包括现在的古巴岛、海地岛等几个大岛。西班牙人决定将波多黎各岛作为保卫整个西印度群岛和王国的军事基地。1540年开始在圣胡安的西端的半岛岬角修建俄莫洛要塞(El Morro Fort),至1589年建成,持续50年。后来又不断加固和扩建,特别是在17世纪中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要塞的城墙厚达5.5米,整个要塞由一系列的暗道、暗室、碉堡、哨楼、兵营和坡道组成,结构复杂,可谓固若金汤。1992年,为纪念哥伦布发现波多黎各500周年,政府对古堡进行了整修。古堡在1949年就已经被列为美国的国家文化遗产。与俄莫洛古堡相距约3公里、位于岛北岸的另一要塞圣克里斯塔勒(San Cristóbal Fort)始建于1634年,竣工于1771年,高达45米,外部依海岸走势而建,与大海浑然一体,规模之宏大和结构之复杂都超过俄莫洛要塞,被视为西印度群岛中的直布罗陀,不仅是整个加勒比海上最大的军事堡垒,在整个美洲也是首屈一指。岛的南岸则建起了弗塔莱札(La Fortaleza)城堡。
    
    既然是“无主财产”(西班牙一直到1809年才宣布波多黎各为其海外省),大家都想要。波多黎各和圣胡安当时成了新世界(New World)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荷兰、法国、英国都在打它的主意。16世纪末期英、法军队数次入侵,三个要塞发挥了极大的防御功能,数次击退了入侵之军,可谓居功至伟。1625年荷兰人从圣胡安登陆成功,将圣胡安城付之一炬。顽强的西班牙人最终又将荷兰人赶了出去。之后的两个多世纪中,三座要塞的防御系统一直在修整和加固中。当年要是没有战争,今天也就没有这些供游人欣赏的古堡了。地球上留下来的精美古建筑,要么是宗教的,如欧洲的教堂,美轮美奂,如亚洲的寺庙,辉煌灿烂,如埃及的金字塔,神秘莫测;要么是军事的,如中国的长城,气势如虹,如伊斯坦布尔的古城堡,虎踞龙盘,如这座孤耸于加勒比海的圣胡安要塞,精致绝伦。也许,人类的两大战场──心灵的战场和身体的战场,都需要这种能够绵延千年、承继万古的建筑作为见证吧。
    
    圣胡安古堡上高高飘扬的三面旗帜令我很是感慨了一番。一面美国国旗,一面波多黎各邦旗,均属自然,第三面却是西班牙军旗,当年西班牙人第一次登陆波多黎各时的军旗( 我没有考证是否现在仍是西班牙的军旗,但导游说当地人都认为是)。在美国的国土上一年四季飘着别国的(原先的)军旗,这的确有点让人感到意外。进得古堡中的博物馆,馆中陈列的展品,绝大多数也是当年西班牙将士的图像与资料,甚至在介绍1898年那场使得西班牙人屈辱地将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的美西战争时,也仍然是较多地介绍西班牙军队的顽强抵抗和为防止牺牲更多的平民以及保护圣胡安古城而作出的降城的明智选择,丝毫没有渲染美军的胜利或贬损西班牙军队和军人的任何言词,反倒是赞美有加的。所以,西班牙的军旗也能够继续在这块土地上飘扬。美国人还是大度的,我不想推测美国人这样做是由于虑及自己是战争挑起者的缘故,那年月,有本事的国家都是这样你打我来我打你的,枪杆子里面出领土,谁都不会认为自己是侵略者的。我真正感慨的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其实就是对人的尊重,既包括对历史上的人的尊重,更包括对现在的人的尊重,因为,那种为我所用而随意肢解历史、割裂历史、掩盖历史、歪曲历史的做法,就是在愚民,就是把现在的人当傻子。我们的文化中,成王败寇的观念根深蒂固,以至于叙述史实也得服从这一观念,败了,就好像历史上不曾有过你这个人,或者把你说成了另外一个人。民众无法了解真实的历史,别说什么“史以明今”、“以史为鉴”,事实上连起码的知情权都被剥夺了!
    
    阿雷沃西天文台与佳美溶洞
    
    阿雷西沃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亦称Ionospheric Observatory,即电离层天文台)位于波多黎各岛的西北部一处茂密的丛林之中,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规模巨大。这座天文台的独特之处是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而这个望远镜与一般天文望远镜不同的是它是建在地表上的,像一口巨大的铝锅嵌在一个更巨大的灰岩坑内,锅面就是一个大型抛物面射电望远镜,宽达330米,由38万片铝瓦组成,周长则相当于26个足球场的长。望远镜上巨大的反向镜的直径为305米。与“哈勃”等光学太空望远镜不同,这个射电望远镜不是依靠“视觉”,而是利用“听觉”,即通过无线电波使研究人员“听”到宇宙中的声音。射电望远镜能将入射的无线电波聚焦于安装在反射镜面上空的可移动天线上,而这根天线可以向任何方向移动,这样可以跟踪观测对象。射电望远镜十分灵敏,它能够探测到距离地球几十亿光年外的天体,“听到”金星上的电话交谈。由于波多黎各岛位于赤道附近,这个位置对于跟踪和观测行星、脉冲星和其他天体是十分理想的,它曾多次有过重大天文发现的记录。2004年美国科学家给这座望远镜进行了升级,增加了6个无线电接收器,以扩大其观测的宇宙范围。科学家说,利用这架射电望远镜,人类可以着手为已知的宇宙绘制详细的宇宙地图。
    
    “铝锅”的周围呈三角形地建有三个高耸入云的墩塔,然后从三个墩塔的顶部各自牵引出一组硕大的钢筋缆索,在“锅底”的正中央顶部、离地面100多米处汇合,科研人员的工作室就在这“空中楼阁”里。这种悬在半天空的天文台工作室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工作室里面从最先进的天文仪器设备到空调、卫生间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美国政府对这个天文台投入巨大,光一个“外星情报搜索计划”就投入上亿美元。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对个人如此,对一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
    
    离阿雷西沃天文台不远,有一个让波多黎各人很是引以为骄傲的景点,叫做佳美溶洞(Camuy Caverns),号称是西半球最大的溶洞和世界上三大溶洞之一,而且另外两个溶洞都没有佳美溶洞那样的热带地下河流。进得溶洞内参观,也还颇有些景致,例如有一处斜坡的断裂处天然横躺着一块巨石,似为天桥,从桥上往下看,有一深达120米的陷洞,里面据说栖息着上百万只蝙蝠,我们还看见了几只蝙蝠在洞口转悠;又如有一处由溶洞滴水形成的巨大塔台,直径达6米多;再如一处幕穹,净空高达近50余米。还有就是溶洞的出口处从陡峭的悬崖上往下看有一条呈黄色的溶洞河流。
    
    但是,我们曾经去过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的黄龙洞溶洞,与黄龙洞相比,无论是面积之宏大、布局之精巧、地形之莫测、钟乳之丰富、石柱之高耸、塔台之庞然、暗河之沛然、乳石之瑰丽、造型之旖旎、险处之雄峻,则这个小小的佳美溶洞就不是小巫见大巫了,而简直是“幼巫见老巫”了!当我听完导游说这是世界三大溶洞之一时,我怀疑自己听错了,忍不住向导游核实了一遍,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我接着问另外两处在哪里,她说她只知道在东半球。我当时就想,如若这也算世界三大溶洞之一的话,恐怕这三个溶洞加起来也敌不过黄龙洞的。游到半途,我就有点兴趣索然。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不是水的错,是海的错。据说,在张家界又发现了一处比黄龙洞还大、还美的溶洞,叫九天洞。天哪,我无法想像了,一定得重游张家界。波多黎各人民最好不要去看,否则,再说佳美溶洞是世界三大溶洞之一就有点底气不足了。
    
    富足美丽的岛屿
    波多黎各在这整个加勒比海地区是经济最发达、生活最富足的。上世纪50年代末期,波多黎各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波多黎各不仅是旅游胜地,渡假天堂,美国人在本土的冬季时成千上万涌向波多黎各,而且成为美洲著名的医药业和制造业中心。波多黎各由于没有什么自然资源,所以重点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54%,工业占45%,农业占1%。工业中,制药业、电子业、服装业、食品加工业占据绝大部分,出口化学制品、服装、食品、鱼类、石化产品等,对美贸易占其全部对外贸易额的90%。
    
    波多黎各交通发达,不到9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公路近2.6万公里,其中分道行驶的高等级公路1.6万公里,主要的城镇都有高速公路经过。圣胡安是加勒比海的航空运输中心,小小的岛上有大小机场30个,其中19个为带跑道的民航机场。海运也非常发达,圣胡安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世界上排第12位,有达北美、南美以及加勒比海其它国家的海运航线。
    
    波多黎各200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720多亿美元,人均GDP达18500美元,家庭年收入平均近28000美元,而家庭平均人口为3.6人,人均年收入近8000美元。国民平均寿命在世界上居于前列,达76岁,远高于63岁的世界平均寿命,而其中女性更达近81岁。世界最长寿老人、114岁的埃米利亚诺•梅尔卡就生活在波多黎各。与加勒比海所有的周边国家和绝大部分中南美洲国家相比,波多黎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准都是最高的。
    
    波多黎各景色优美,蔚蓝的天空,湛蓝的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丰富的热带雨林,洁白的海水浴场,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与现代建筑,宽阔而四通八达的道路,还有多元化的文化。波多黎各演员得过奥斯卡金奖,波多黎各记者荣膺过普利策奖,波多黎各美女在世界小姐大选中拿过冠军。
    
    清晨,海浪轻拍着海岸,唤醒酣睡的游客和岛民。晨曦似来自遥远的天际,又似出自大海深处,和煦而清爽,温馨而明亮。
    
    正午,太阳带着如火的热情将整个海岛拥抱。是烈日,但并不毒辣,是炎暑,但并不曝晒。湿润的海风柔化了酷日,欣荣的植被淡弱了骄阳。
    
    傍晚,大海带着些许倦意宁静下来。于沙滩边、椰林下,摊开一张躺椅,慵懒地将身体靠于其上,可尽享余煦的温热,可聆听海浪的细语,可感受晚风的轻拂。远处,日薄崦嵫,归鸟颉颃,思绪融入大自然神来之笔的图画中,飘逸,弥散,渐入无垠的苍穹……
    
    
    最后的殖民地?
    
    1492年哥伦布首次在巴哈马群岛登上美洲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国相继在加勒比海建立了殖民地,后起的美国也掠得不菲的板块。加勒比海的历史大约就是一部殖民的历史。今天的加勒比海的所有十多个国家没有一个不是曾经的殖民地。大多数加勒比海岛屿在20世纪前后都相继获得了独立,如古巴、海地、牙买加、巴巴多斯、多米尼加、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达等,但仍有不少岛屿没有摆脱殖民,并最终成了别国的领土。维尔京群岛分别被美国和英国作为属地,安圭拉、开曼群岛、蒙特塞拉特是英国的属地,阿鲁巴、博奈尔、库拉索是荷兰的属地,瓜德罗普、马提尼克是法国的属地,除维尔京群岛外,这些属地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殖民地,而是所属国的领土,即海外省。
    
    然而波多黎各的处境特殊。波多黎各争取独立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加勒比海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1809年西班牙将波多黎各设为其海外省后,小规模的独立运动就随之出现,并在1868年爆发了大规模的争取独立和人身自由的起义,但是很快被西班牙当局镇压下去。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西班牙不敌美国。战败后,西班牙在巴黎条约中将波多黎各割让给了美国,自此波多黎各由西班牙殖民地变成了美国的殖民地,其总督由美国总统指派。1917年美国给了波多黎各居民美国公民的法律地位。20世纪30年代波多黎各人民在波多黎各国民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数次争取独立的起义,但均被镇压。最悲壮的是1950年两名波多黎各Nationalist(译成褒义就是爱国人士,译成贬义就是民族主义者)刺杀美国总统杜鲁门失败,一名刺客和一名白宫警察当场死亡。同年10月30日波多黎各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但第二天就宣告失败,100余人被逮捕。
    
    公平地说,美国对波多黎各的政策还是比较宽柔的。1948年美国政府决定不再由总统指派总督,改由波多黎各居民选举产生自己的总督,这较之于英国对香港的殖民、葡萄牙对澳门的殖民开明了一步。1951年6月,美国政府通过第600号法律,允许波多黎各制定自己的宪法并组建自己的政府。1952年6月波多黎各经美国国会批准颁布了自己的宪法,在宪法中确立了在美国内自治邦的地位(Commenwealth to the United States),这就是波多黎各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所以,它既不是美国的一个州,但又属于美国的领土,美国政府无需向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UN Decolonization Committee)承担报告义务。波多黎各的政体按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模式建立,私法体系则继续沿用早就适用并经修改的西班牙民法典( Spanish Civil Code),不过冠以波多黎各民法典的名义而已。
    
    不仅如此,美国人还让波多黎各保持了完整的西班牙文化,尊重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岛上的居民绝大部分为Hispanic,即拉美人后裔。Hispanic并不是一个人种概念,而是指所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后裔,而尤指在拉丁美洲的西、葡后裔,包括今天的墨西哥人、古巴人、波多黎各人和广大的中、南美洲人。西班牙语和英语同为波多黎各的官方语言,文字则以西班牙文为主,在波多黎各岛上的各种交通标志、商店名号、车牌、说明资料等都是用西班牙文写就,当地人都是讲西班牙语,只是遇到不懂西班牙语的人时才讲英语,而有四分之三的人根本就不讲英语,只会西班牙语(旅游地点当然除外)。漫步圣胡安古城,完全是保存完好的16-17世纪的西班牙风格建筑,各家门前悬挂的也大多是与西班牙文化有关的标识,或者是波多黎各自己的邦旗。
    
    现今的波多黎各像殖民地,又不是殖民地,像美国的一个州,又不是一个州,是一个说不清的尴尬的法律地位。法律上的殖民地首先是所在地的主要居民是从母国迁移去并保持母国的国籍,它的政府对母国负责,居民对母国有纳税的义务,母国对殖民地有一定的行政管辖权。波多黎各呢,极少有美国本土(母国)的人移居到波多黎各岛上去,反倒是大批的波多黎各人移民到美国本土,岛上现有不到400万居民,而移民定居在美国本土的波多黎各人却也有近200万,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人口移民定居在美国本土。据统计,居住在纽约的波多黎各人超过居住在圣胡安的波多黎各人。其次,波多黎各居民没有向美国政府纳税的义务。再次,尽管波多黎各的国家元首是美国总统,国防和外交也属美国管辖,但波多黎各居民不能参加美国总统大选,在国会也没有投票权,只可以参加美国全国的政党初选。
    
    波多黎各人以他们是波多黎各人为骄傲,他们几乎不说他们是美国人,而说他们是波多黎各人。即使是现在居住在美国本土的波多黎各年轻人,如果问他们是哪儿人,他们也会说:“我是波多黎各人,但不在那儿出生。”
    
    1967年7月23日,波多黎各举行了第一次关于波多黎各法律地位的全民公决,结果是维持作为美国自治邦地位的占压倒性多数,为60%,支持成为美国第51个州的为39%,仅有1%的人主张独立。1993年的公民投票中,赞成维持自治邦的比例降为48.6%,支持成为美国一个州的上升至46.3%,而主张独立的也上升至4.4%。 1998年12月13日,波多黎各又举行了一次不具有约束力的公民投票,投票人在5种方案中选择一种:(1)保持美国自治邦地位;(2)与美国建立“自由关系”的地位(free associa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它是间于自治邦与独立之间的一种地位;(3)成为美国的一个州;(4)宣布独立;(5)不赞成以上任何一种。结果,第5种选择即“不赞成任何一种”占据压倒性多数,为57.9%,希望成为美国一个州的由1993年的46.3%下降为37.2%,主张独立的为4.3%,维持自治邦的为0.1%,建立自由联系的为0.02%,另有约0.04%未作出选择。何去何从,波多黎各人民好像有点惶惑,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了。也是,被殖民了四个多世纪,又自治了半个多世纪,周边的岛屿要么早就独立了,要么早就明确了“主人”,就只剩下咱们这不伦不类的“自治邦”,算哪门子事啊,都是当初殖民主义惹的祸!
    
    不过,我在替波多黎各人民想:只要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环境美丽,人民幸福,就得了,管它什么法律地位不法律地位呢!这话又好像不应该出自一个搞法律的人之口,但法律又是个什么东西啊,让人这么苦恼!
    
    波多黎各邦旗由白底上的三条粗厚红色平行线和左首的蓝色三角形组成,而其醒目之处在于蓝色三角形中央的一颗星星。或许,它将会成为美国星条旗上的第51颗星星;更可能,它将永远是寂寞地悬垂于遥远的天际的一颗孤星。
    
    
    2006年5月2日
    于Nashvill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39-51353.html

上一篇:推出新词的教育部官员想“秀”些什么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